《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
第15节作者:
寒山憶雪
日期:2013-03-13 12:01:33
========更新========
但唐王毕竟是远宗,况且一年前还在囚室高墙之内,既没有法定的继承大统的地位,又没有一定的威望,也没有自己的班底,因而隆武一朝的命运,仍然让人担忧。
唐王在福州监国、称帝之时,正值六七月之时,当时清军已然占领了明朝除四川外的长江以北全部领土,加上南直隶(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的州县,但是整个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湖南还在明朝的手中,此外,浙东浙西地区,名义上已经归顺清朝,但随着多尔衮盲目自大,颁布剃发令,使得两浙及其他降清地区的反抗如火如荼,形势也朝着有利于明朝的局面发展。
在这段时期,强迫剃发易服,强迫改变汉民族的风俗,以此为导火索,更加激发了江南百姓的亡国之痛,抗清的熊熊烈火自此燃烧起来了。江南百姓为了反抗剃发令,纷纷举起反清归明的大旗,而清廷也对这些没有统一组织的起义进行严厉的镇压,江阴八十一日、嘉定三屠就发生在此间,明末三大儒其二的黄宗羲、顾炎武举旗抗清,也发生在此间。
浙东本已降清,但剃发令一出,余姚士绅、原任江西九江道佥事孙嘉绩首先起兵反抗,不出数日,绍兴郑遵谦、宁波钱肃乐、金华等府士绅纷纷举旗抗清,但却并不知道唐王在福州监国,因而准备拥戴流落台州的鲁王朱以海到绍兴监国。
再看西面的局势。在今安徽皖南,降清的汉奸部队张天禄部(曾任史可法的前锋总兵)正以太平府(今当涂)为根基,攻打宁国府(相当于今宣城地区)、池州府、徽州府等地,而皖南士绅以及不愿降清的军队也举旗抵抗,金声、江天一起兵于徽州,邱祖德响应于宁国,尹民兴起兵于泾县,朱盛农、吴应箕起兵于石埭,其中尤以尹民兴部最为突出,后曾两次反攻宣城,与清军一段时间呈相持状态。在江西,原左良玉余部降清,左梦庚前往北京,部将金声桓为保住军权,请命为清廷平定江西,此间正率领大军进攻赣北一带,而赣南明军及广东云南的明军则在赣南巡抚万元吉的率领下,在吉安、建昌一带与清军展开争夺战,形势也处于相持状态。在湖广,从陕北会合宁夏、甘肃、青海驻防军,经汉中南下千里大转移而来的李过、高一功等西路顺军,则围攻荆州,逼迫清军救援,缓解了湖南局势,双方也近乎于相持状态。
这样看来,两浙相持,皖南相持,赣北也相持,湖广也相持,隆武朝廷收复河山,中兴大明的希望,还是有的。
事实是,这年六七月间,清军两路大军,多铎部、阿济格部,因为八旗主力兵员损失,而且南方天气炎热,不利修养,此外两帅皆以为江南平定,天下归附,领主力军队北归了,只留下年轻的将领勒克德浑领较少的军队协同洪承畴驻守南京,此外也只有新投降的汉军,较之明方,则略显薄弱。而明廷除了浙东义军、皖南义军、赣北明军、荆西大顺军等总兵力近四十余万人以外,还有湖南归附于何腾蛟的二十万东路大顺军,广东以及福建郑芝龙多年经营的海陆兼习的兵力十余万人,可以投入战斗的总兵力达到近七十万人,应该是一支相当雄厚的兵力,而清方在江南的留守兵力,一万余八旗军,金声桓、张天禄、李成栋、张天福、刘良佐等部相加,也不足二十万人,实力相差悬殊。
有着军事上暂时的绝对优势,又因为清廷的剃发易服等民族压迫的苛政,使得民心皆归于南明,形势对南明极为有利,而隆武皇帝又是一位有担当,有恢复大志的君王,结果隆武朝廷偏偏短命而亡呢?
日期:2013-03-13 12:03:12
========更新========
【有人不服】
唐王世系距崇祯帝久远,一没声望,二没班底,又是高墙新出之人,这么仓促地继承大统,必然会带来诸多的问题。
问题之一,领导核心不统一。说白了,就是诸多藩王对唐王监国称帝不服,梦想着自己也能担当恢复中兴的大任。
浙东士绅纷纷抗清,可以成为隆武朝廷利用的最佳的一支力量,但是唐王监国的消息偏偏没有传到浙江,浙江的士绅前往台州,将流落至此的鲁王朱以海迎到绍兴,拥戴监国。不久后,隆武朝廷的诏书终于发到了浙江,此时,隆武朝廷已经得到南方其余诸省的承认,而鲁监国政权仅仅偏居浙东一隅之地。
诏书一至,立即在浙江掀起了轩然大波,主张放弃监国承认隆武朝廷的与反对放弃监国不读诏书的势均力敌。大学士朱大典、督师钱肃乐、总兵方国安赞成统一,大学士张国维、督师熊汝霖、总兵王之仁主张自立。
双方争执不下,鲁王因而愤愤不平,于九月辞去监国,返回台州,形势走向缓和,浙闽统一有望。但张国维、熊汝霖等为了浙江官绅集团私利,或是出于偏见,拒不承认隆武朝廷,又将鲁王迎回,复任监国,南明朝廷走向统一的唯一机会就此消逝,唐鲁之争就此开始。
双方互不承认,互派使者,又互相杀戮使者,甚至差点兵戎相见。双方官员升迁很大程度上不再以抗清功绩为准,而是成为一种拉拢手段,互相挖墙脚。大敌当前,两个政权竟然不顾抗清大局,再一次上演了历史上上演过无数次的萧蔷之祸,抗清力量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很大的精力,都用在了内耗上面了。
虽说血缘上,鲁王唐王都与燕王一系相去甚远,在继承大统的法统性上两者势均力敌。但就当时的局势来看,隆武政权已经得到了皖南、江西、湖广、云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的承认,而鲁监国仅仅偏居一隅,这是地势对比上,从时间来看,唐王早于鲁王监国,而且已经称帝,于情于理,都该辞退监国,促成朝政统一,为抗清大局着想,但因为隆武帝的法统性问题,因为浙江部分官绅目光短浅的问题,最终酿成了这样的尴尬而令人胆寒的局面。
其实不管是自立还是不自立,关键是能否有助于抗清大局。即便鲁监国自立,但只要唐鲁之间没有内斗、挖墙脚等行为,而鲁监国也能好好经营浙江,配合隆武朝廷北伐抗清,局势也不至于后来那么糟糕。
事实上,鲁监国不仅第一点,不内斗不挖墙脚没有做到,连第二点,好好经营浙江也没有做到。浙江的抗清局面,完全是由于孙嘉绩、郑遵谦、张国维、熊汝霖等浙东士绅率领的义军经营起来的,但随着鲁王监国,原明将王之仁、方国安两大将的加入,局势改变,浙东诸府的赋税,全部交到了王、方两位大将手中,而真正有抗清大志的义军,得不到粮饷供应,面临着自生自灭的危险。浙东的抗清局面,由此逐渐由主动转向被动。
日期:2013-03-13 12:04:48
========更新========
此外,就鲁王本人而言,虽然与清军苦大仇深(其兄长在崇祯十五年被第五次入塞的清军斩杀),有恢复的志向,但其并没有唐王那样多磨多难的经历,过惯了贵族生活,缺乏治国才能,赋税不清,治政不明,治军无力,因而在个人魅力与个人能力上,的确无法与唐王相提并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