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
第17节作者:
寒山憶雪
当时明廷官兵,可用的也就郑芝龙的十来万人,其余的多为卫所制下的兵油子,根本难以上阵杀敌,只有招抚顺军余部,以及重视地方义军,善加使用,方能有所作为,但何腾蛟一味忙于打造自己的势力,重用卫所的散兵游勇,对骁勇善战的顺军余部多有排挤,其才能由此可见。隆武帝因为他曾经做过南阳知县,对他尤加信任,命其督师七省兵马,却没想到越是愚蠢的人有越大的权力,往往导致局势越能更加迅速的恶化,导致局面更加地难以收拾。
日期:2013-03-13 12:18:31
========更新========
【似乎消失的太快了】
隆武二年(1646年),清廷针对南明发起了第二波攻势。这年正月,留守南京的勒克德浑前往武昌,准备解救荆州,对忠贞营用兵。这年二月十九,清廷命大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同固山额真图赖领兵南下,准备进军浙闽。
这年五月十五,博洛率领满汉军队经苏州到达杭州,准备攻打浙东,但碍于钱塘江天堑,没有轻易采取行动。而浙东的明军一方方国安、王得仁两位大将,心想着凭借钱塘江天险,来阻挡清军南进的步伐,因而在军事防务显得比较松懈。恰逢这一年,浙东大旱,钱塘江水位急剧下降,清军强攻下明军在钱塘江北的重要据点富阳之后,于五月二十五夜晚从富阳一带骑马趟过钱塘江,二十九日,清军对明军发起攻势,南岸的明军防线被迅速攻破,鲁王在部下的簇拥下,经台州逃往海上。六月初一,清军占领绍兴,此后,浙东诸府纷纷沦陷,六月二十六,清军围困金华,朱大典带领全城军民力守,直到七月十六,才被清军攻破金华,朱大典在火药库领全家自焚,此后清军发动了罪恶的金华之屠。
浙东大地基本沦陷殆尽,清军便将视野转向福建。事实上,博洛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五万,且是满汉混军,郑芝龙却拥有十来万的兵力,且福建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可谓山海表里,只要扼守要塞关隘,清军绝对无法进入福建。但早在年初,洪承畴就派了奸细来劝降郑芝龙,许以闽粤总督的职位,郑芝龙虽然表面上没有降清,却暗中将扼守浙江通往福建的必经关隘仙霞关的军队调离,使得福建完全暴露在清军的铁蹄下。
八月十八,清军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轻而易举地越过仙霞关,另一支协攻清军也攻破杉关,进入福建境内,迅速攻克建宁、绍武等府,当时隆武帝正在进往赣州的路上,得知清军已经进入福建,匆忙进入汀州坚守,清军化妆为明军败退部队,混入汀州城,双方产生小规模激战,隆武帝战死于汀州府衙大堂。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隆武帝并没有被清军用弓箭射死,而是被清军俘虏押往福州,隆武帝绝食而死。
不管哪一种说法,最终的结局总是隆武帝牺牲了,他没有投降,没有屈膝谄媚,而是不屈而殉国,比起弘光帝被擒往北京,比起潞王主动投降,比起鲁王未战而逃,隆武帝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天下了。
说到这里,不禁要问,隆武帝究竟有那些好的,不是说他好吗,怎么还是亡了?
日期:2013-03-13 12:21:08
========更新========
按照现代史观,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是实行专制之人,自然再好也好不过民主法治社会,但按照历史史观,当时的条件,是不可能寄希望于凭空冒出来个民主制度的,所以,必须要有皇帝。纵贯历史,有明君,有昏君,有仁君,有暴君,大多是以成败论英雄。隆武帝虽然败了,但他依旧是个好皇帝。纵贯有明一代,够重量的皇帝不少,但个人素质高的皇帝不多,得到好评的,也就仁宗皇帝朱高炽、宣宗皇帝朱瞻基、孝宗皇帝朱佑棠三位而已,他们不仅有足够的才能以治理国家,还拥有足够的个人魅力,而此三人中,孝宗皇帝的个人魅力则最高,尤其是他一生只娶一个老婆,便是张皇后,没有嫔妃,没有选侍。
这里说隆武帝好,就从才能与个人魅力两个方面来介绍。
说才能,隆武帝博览群书,又历经苦难,自然阅历丰富,见识丰富。弘光政权灭亡后,隆武帝能迅速认识到,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福州称帝后,不再对清廷抱有一丝幻想,以御虏为国策,以匡复河山为最终目标,此其一。当时南明无兵可用,隆武帝充分地认识到了农民军及江南的士绅义军的重要性,先是招降顺军余部,改编忠贞营,再是册封皖南抗清义军的领袖,而且一再笼络郑芝龙,以期其能率兵北伐,此其二。在认清了郑芝龙的真实意图之后,隆武帝并没有因为郑芝龙手握军权而畏惧,并没有甘心做傀儡,而是果断而勇敢地训斥郑芝龙,撤销其太师之衔,并且离开郑芝龙,前往抗清前线,此其三(但这一点也值得商榷,因为也许正是隆武帝对郑芝龙的不信任导致了郑芝龙产生降清的念头)。隆武帝自知以远藩继位,容易引发内乱,便以无子为由,暗中笼络鲁王、桂王,以期能换取内部的团结一致,稳定抗清大局,此其四。自万历以来,党争不断,对朝政的祸害不浅,为消除这一问题,隆武帝不仅专门撰写《便览》,痛斥党争之祸,而且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不分党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党争之患,同样立朝一年,弘光朝党争不可谓不疯狂,但隆武朝几乎见不到党争,此其五。
说个人魅力。隆武帝是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不仅在政治上整顿吏治,严申小贪必杖,大贪必杀,隆武一朝在能够有效行使权力的地方,其吏治都是比较清明的。当时沦陷区百姓有剃发者,往往遭到明朝官兵杀戮,隆武帝嘱咐官兵,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不可轻易杀戮百姓。隆武帝的个人品德在明代帝王中也很罕见,黄道周语“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以下之所未见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考察南明的史料,多记载隆武帝喜欢读书,无声色犬马之好,称帝之后,仍旧提倡节俭,所穿黄袍也是土布织就。再反观弘光帝,则天上地下了。
隆武帝的这些很容易让人想起来一心想做中兴之主崇祯帝,但与崇祯帝大不一样的是,隆武帝比崇祯帝在治国方面,至少在军事眼光这一方面,比崇祯帝的眼光要远一些。
可偏偏隆武朝就这么轻易的亡了。
日期:2013-03-13 13:42:10
========更新========
【隆武朝亡在何处】
隆武朝既然得了这么个难得的皇帝,为什么就亡了呢,是皇帝的原因吗?个人的观点,隆武朝之所以灭亡的表层原因,总结出了以下四点。
第一,消息不灵。这个问题从后金起兵闹独立时便开始了,往往明军中混有了许多奸细,后金对明军的行动不说了如指掌,至少也是略知一二,而明军对后金却几乎一无所知。隆武帝初任监国时,除了福建本省外,浙江离福州最近,外省之中,本该是浙江最先知道,却偏偏不知道,以至于浙东士绅又再立了一个鲁监国,导致后来的内斗。清军进入仙霞关时,才八月十八,到汀州遇难,有十天时间,隆武帝君臣对此情报不明,如若早得到消息,清军根本不可能赶上隆武帝,隆武帝也怕早就到达赣州了。至于为什么自万历末年以来,消息往往不灵,无从得知,总之,消息不灵,却往往小事坏了大事,乃至于影响历史的轨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