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学习更有效!》
第29节

作者: 咨询师大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2.尝试过其他方法无效后,惩罚也许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3.不使用惩罚.......是放弃了一种可能的有效的处理方法。
  日期:2012-03-22 11:55:00
  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只会让这些行为变得更隐蔽,更小心。
  体罚,教给孩子的是:暴力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研究表明,遭受惩罚痛苦的人,受到惩罚的人以及看到别人受罚的人都会这么认为。

  惩罚并不能帮助孩子形成社会需要的自我约束能力。
  日期:2012-03-24 12:48:00
  有一个初一的孩子在上小学时受到过太多的批评,甚至打骂,所有这些都是和学习有关的,在开始正式学习前,他是非常自由的。苦难历程是从英语开始的,学英语的时候比较早,厌学的经历也最长,在线基本英语程度为零,嗯,是负数,还不如根本没有学过的好,因为别说拿起英语课本,就是提起英语,他马上就有负面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比如正兴高采烈说着什么事情,马上就难受、瞌睡,这些反应都是真实的,是和以往的刺激相关。

  找了很多办法,收效甚微。最近我为了他专门设计了一款“英语打怪”游戏,嗯,事实上是类似网游小说的参与游戏,任务,升级,经验值等等,还有具体情节,过关奖励经验值,提升级别等等,终于,他可以没有太强烈负性生理反应的情况下学习英语了,而且记忆单词的速度明显,十分明显的加快了。
  专门为他一个人设计参与类网游小说,功夫实在大,但是比起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讲,这代价又有算不了什么了。
  日期:2012-04-05 13:57:00
  一般而言,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是要求孩子完成作业的,还为此发生了许多冲突。我们且不说那些惩罚性的作业,就是正常布置的作业都是有正面作用的吗?未见得,完成作业只是个笼统的概念,细分一下,会发现很多问题的。而我们家长和老师通常对此不假思索。很多时候,并不适合“国情”,借用一下啊。
  日期:2012-04-06 09:35:00
  以郑州的省级示范中学为例,一般每个班有60人左右,毫无疑问,这些人是有差异的,不说划片入学的差异很大,就是都是考试选拔的学生之间差异也是很大的,程度、接受能力,兴趣偏好,兴奋点等等都不近相同。那,要布置的作业符合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这个目标,实在困难,只无差别布置一种作业的话,目标基本没有可能达到。
  日期:2012-04-06 09:37:00

  那就分层次,分类型多布置几种作业,或者,干错为每个人布置不同的作业,这个当然不能办到,就是现有的作业也不一定都批改,很多时候就是对改而已。实在没有这个资源。
  日期:2012-04-06 09:49:00
  怎嘛办?第一种是选择的培优偏好,只针对现有的班上领先的那10名左右学生的程度布置作业,这个作业看上去作业量并不大,如果都会做的话,每科应该不超过半小时。但是都有些难度的,基础部分涉及较少,因为老师已经假定大家用很少的力量就可以掌握那些部分了。而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作业实在太多了,作业是个不折不扣的苦差事,很打击信心,让人极其厌烦,每天的作业时间是巨大的,大部分是无效虚耗的。这样的班级两极分化极为严重。不过成绩方面往往总是会有一些可资宣传吹嘘的亮点,好班啊。成绩啊,教的真好,都在一个班上,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室,一样的作业,你说多,人家怎么就很快做完了?作业多吗?还是你自己的问题你成绩这样差,人家一个班上的怎么在全市都能排上名次?看来问题在你自己那里。这个是有问题,但是不是这样解释的问题。本来,那些差生,要是布置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作业,他们是不会那样差的,中学时期的知识都还是基础知识,不是什么高难的东西,至少80%的部分是可以掌握的,不至于只有10分、20分这样的成绩。问题是,他的资源没有用到攻击80%的方向上,而是大部分用于攻击占领80%之后的20%部分了,这个当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沮丧,很为难,很厌学,.....

  日期:2012-04-06 09:55:00

  再有一种就是按照中等水平,也就是按照统计学的众数原则布置作业。这种情形下两极分化的现象似乎可以缓解。但是对于优等生,特别聪明的孩子最不公平,他会对这样的作业很厌烦,太没有意思,完全是应付差事,浪费时间。优等生也会厌学?是的,也会的。这个时候会被贴上马虎、浮躁之类的标签,而且优生不优现象出现了。简单的题错了,所以很可能没有人很突出。很普通的班级,大家一起平庸。

  日期:2012-04-06 10:09:00
  再有就是题海战术,照顾到方方面面,所以布置作业包罗万象,高中低端通吃。但是,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人人都抱怨作业太多,每个人都疲于应付这些作业。厌学成了普遍心理。而且效果并不好。
  经过一些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是人们最愿意接受的,每个孩子情况不同,经过课堂学习,有的人对某一部分可能立刻就很牢固掌握了,对另一部分则需要练习巩固。对个体而言,不尽相同。即使一个能力较弱的,如果这样从不太大的量,不太难的题开始针对他需要加强部分循序渐进的练习,掌握了就进阶进入下一部分,而不是为了应付作业去完成作业,最终也能掌握大部分内容,中学就那点东西,初中一年级数学一册就6、7章,200多页而已,基础的基础,内容完全没有高深的东西,一个学期。怎么也可以的。

  去年12月,我曾做了一个实践,一个数学从来不及格的初一孩子,从12月中旬开始不再做学校的作业,晚上不上晚自习,我每周三次按照他的程度给他从头讲数学,嗯,感觉他好像根本没学过似的,而且极其厌学,不过跟着我可以边学边玩,“随时停车”,根据他的程度,边讲边练,掌握就行。今年刚过元旦就期末考试,结果,数学76,老师怀疑他是抄袭的,因为他从来不及格,根本什么不会嘛,而且到了最后复习阶段老师不让他上晚自习,他干脆不做作业,不交作业了呀。

  日期:2012-04-12 08:42:00
  事实上,不是某件事打击了某人的信心,而是对事情的不同解读,或者说消极解读打击了自信,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解读造成不同的心情和情绪,引发不同的后续结果。比如有人考了第二名也会觉得失败,然后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和生理问题,最极端的甚至自杀,当然很罕见,但确实有过。有人考了倒数第二,也不认为自己很差,而是信心百倍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下次再来。而且中学阶段其实不是自己进步了多少,进步的原因其实是相对的,多是别人掉队了,小学一年级考了97,有人说他是“差生”,到了初中97%得分就是第一集团的主力了,到了高中,还是这个得分水平,嗯,基本就是有数的几个全年级知名高手了。按照正确的资源组合,总是能把自己的正常水平反应到成绩上,而别人的错误组合必然会造成海水退潮的效果。不要因为凌晨4点他的黑暗怀疑太阳会不会升起。不要因为眼前的落后就怀疑自己,跟风改道选择别人明明错误的短视做法。先造桥、造船然后过河。他不造船就过,开始领先了,但是到了深水区就会没顶。这就是小学成绩好的不少人到了初中或者高中gameover的原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