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
第25节作者:
寒山憶雪 明代传统科学的繁荣,连“教科书”也不得不承认。最著名的就是超级大夫李时珍及其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了,这是中国传统医学上的一大辉煌。但此外,一般人了解的就很少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除了李时珍之外,还有大音乐学家皇室宗亲朱载堉及其《律学新说》,此人在中国似乎无名,但在西方音乐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还有水利上真正的专家,万历朝的潘继驯及其水利学著作《河防一览》,他治理黄河、淮河、大运河十余年,使得此后几十年黄淮之地无有大的水患,是中国水利科学集大成之人。还有真正的大师徐光及其农学巨著《农政全书》,也是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之人之作。还有工学科学家宋应星及其著名的工学巨著《天工开物》,此书的名气,甚至盖过《本草》,但我们也应该同样敬佩它的作者。还有地理学家兼旅行家的徐弘祖及其《徐霞客游记》。更有李时珍之后的明朝第二大夫吴有性,此人撰写的《瘟疫论》,竟然发现瘟疫的致病原因是来源于“病菌”,可谓是传统医学的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发现,对于魔鬼般瘟疫类的传染病,人类将不再害怕。
以上只是明朝科学各个领域的顶尖之人,而其他并非十分太著名的就实在太多了,这里仍然不作详述,建议感兴趣者可查阅相关明代科技发展的资料。从上可以看出,明代的传统科学,多是对前代的总结,可谓集大成的时代,但创新似乎很少,除了吴有性在瘟疫上的新发现外,似乎没有新意了。传统科学的繁荣,不免也暗示了传统科学的衰微,其实这也是自然的,不注重逻辑抽象思维和实验,而仅凭经验主义的科学,终究会因其缺陷而陷入发展的停滞,必须得弥补其缺陷,方才能摆脱此尴尬局面。这样的繁荣,只能无奈地说,是传统科学的最后繁荣了。
如果仅仅有这些,那么明朝在科学的发展史上并不会太突显,亮点就在于东西方科学的交融。明代中页是西方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时期,并伴随着大航海的开始,西方开始探索世界,此后大量的传教士涌向世界各地,传播天主教基督教,中原大地自然也就成了最受传教士们欢迎和向往的地方了。而传教士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新鲜的宗教教义,还有西方那与中国风格迥然不同的西方科学。
日期:2013-03-19 12:39:15
========更新========
为了方便传播宗教,传教士们不得不与中国的士绅阶层合作,也不得不以西方的科学为媒介,这样一来,西方科学就在中国传播开来了。晚明时期,接受西方科学洗礼的有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熊明遇等大批士绅,更有安庆桐城方氏一族,方大镇、方孔炤、方以智祖孙三代及其族人,均与西洋传教士来往,不仅是传统儒学的承载着,也是西方科学传播中土的取经人,而方以智则集其大成,创作了《物理小识》《数度衍》两部科学著作,其中物理一词正式由此在中国成为一门学科,与数学、农学、医学等并立,足见东西交流的成果。
现作简单罗列,晚明时期,中国西学士绅与传教士交流后翻译或创作出来的科学著作。徐光启创作的有《崇祯历书》,传统天文学与西方天文学的融合之巨著,更包涵几何、代数、物理等知识,此外还有翻译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同文指算》;李之藻翻译的《圆容较易》《名理探》;还有传教士独立翻译的著作,如熊三拔的《表度说》,利玛窦的《乾坤体义》,艾儒略的《职外方纪》,汤若望的《主制群征》,更有传教士们合译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当时的方以智等人已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并赞同“日心说”等观点,并提出“光肥影瘦”的物理学观点,得到了后来西方科学界的一致认同。
不仅仅是翻译、创作这一方面,在实用方面也毫不含糊,实用最多的要算军事科学方面,最多的就是西方的火枪、弗朗机、红夷大炮,在传统火器学与西方火器学交融及未交融的情况下,明朝已经诞生了一大批火器方面的专才和图书著作,并且晚明大批正规军皆配备大量的火枪火炮,而崇祯四年孙元化在登州训练的新兵,堪比西方最先进的火器部队,几乎完全实现了军队的火器化与近代化,即将完成中国军事史上的革命,可惜后来胎死腹中。
在东西方科学交融的情况下,晚明的部分士绅的对待异域文化的思想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徐光启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及“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丝毫不见对异域文化的鄙夷,丝毫不见顽固排斥外来文化的保守与落后,与两百多年后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相比,是不是显得更加文明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多呢?
总之,晚明是传统科学与新兴科学共同繁荣的时代,并且也是中国的科学实现转型并将继续长足发展的一个关口,只要再来五十年,转型已成,化蛹成蝶,中国科学的未来就会一片光明,到时火车也罢汽车也罢,蒸汽机也罢发电机也罢,在东方发明还是在西方发明,可就说不准了,但结果如何呢,你我心知肚明。
日期:2013-03-19 12:53:04
=========更新========
【人文思想的发展及启蒙运动的可能】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同样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方则有古希腊繁荣发达的文化,中国有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古希腊则有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但是到了十五世纪十六世纪,西方有了文艺复兴,以至于其后走向了思想解放的大潮,而中国却依然什么也没有发生呢?
那是因为,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结果而没有看到前奏。
战国以前,华夏诸国没有统一的信仰,甚至没有统一的文字,如果非要找出一个的话,怕也只能勉强把“周礼”算上去了。汉朝武帝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成为中国的主流的统一信仰,在六朝隋唐时,儒学与舶来品“佛教”产生交流融合,因而有了佛道儒的三教归一,到宋朝时,终于发展出了儒学上的极品“理学”。
理学的先驱,北宋的程颐、程颢,号称“二程”,南宋的朱熹,号称朱子,是中华文化圈内响当当的人物,差点就超越孟子,成为亚圣了。历来民间主流观点对理学都充满了鄙夷充满了偏见,因为理学中最经典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句话“存天理,灭人欲”,使得理学成了现代公民眼中的魔鬼学说。但理学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在理学诞生的初期阶段,即两宋时期,北方敌对游牧政权威胁中原政权的时段,对于压制人们的无尽的欲望,维持汉人的自我警惕,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理学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第一,他使得人们变成了天理的奴隶,是畏于天而非自己约束自己。第二,理学对人们的要求过高,使得大部分人无法完全遵照理学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但又不得不照着做,因而也就造就了大量的伪君子和道貌岸然的道学家。第三,理学多为不知变通之学,初期尚能有些用处,然而一旦过于普及,必然会导致人的思想的固执僵化,会无端顽固排斥新文化,导致新的思想的发展异常艰难,对社会无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