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
第45节

作者: 寒山憶雪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八月初九,杨铭化下令,按照围城部署,包围苏州,并且围而不攻。杨铭化考虑到,吴胜兆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来防守苏州城了,占领苏州城并不是困难的事情。但是这样攻占苏州就没意思了,杨铭化要利用苏州来钓大鱼上钩。
  苏州被围困的消息很快传到南京,并且得知围攻苏州的主将正是杨铭化,所以豪格决定亲自率领八旗主力倾巢而出,一战定乾坤。八旗军抵达镇江后,集合镇江、常州两地的清军汉兵共三万余人,直奔苏州而来。
  八月十五日,杨铭化等待的大鱼终于来了。
  日期:2013-04-16 18:41:05
  修改:围点打援一节中,“苏州被围困的消息很快传到南京……”一段话当中“所以豪格决定亲自率领八旗主力倾巢而出,一战定乾坤”,豪格改为多铎
  日期:2013-04-16 18:43:42
  ========更新========
  清军援军抵达无锡境内,杨铭化派出了一些兵力在无锡新安镇迎战。清军只以先头部队攻击,明军防线就全面崩溃,大败而去,清军得胜,继续向苏州城挺进。
  于是,杨铭化再次派出数千兵力在浒墅关迎击清军,明军再次战败撤走,清军再一次得胜。
  多铎已经觉察到不对头了。同样一支军队,在杭州就能打得如同疯牛,在苏州就完全变成绵羊了,不对劲,实在不对劲。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明军故意连战连败,杨铭化是在设圈套诱敌深入。
  觉察出端倪的多铎立即下令停止进军。然而他醒悟的未免有些晚了,因为从无锡新安镇开始,清军就已经进入了明军的伏击圈了。于是,从新安镇到浒墅关长达二十多里的战线上,明军数万伏兵全线出击,清军首尾不能相接,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三万清军伤亡过半,多铎率领残部撤回南京。
  杨铭化的意图不仅仅在于围点打援,他还有更重要的目的。现在,这个目的显然已经达到了。
  八月下旬,吴胜兆、李成栋、刘良佐相继反清,向明军投诚,苏州、松江、常州三城不战而定。
  围点打援是目标,夺取苏松常,扫除南京东面门户也是目标,但杨铭化最终的目的是,收服浙西地区的清伪军,扩充明军的实力。(钱塘江以北的嘉杭苏松地区称浙西,原宋代浙西路)
  不管是李成栋也罢,还是刘良佐也罢,他们没有仁义忠信,没有民族观念,他们以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为生存原则,他们可以屈膝谄媚地投降清军,他们可以欺压平民,他们甚至泯灭良心,对自己的同胞亮出屠刀。杨铭化同样鄙视这些人,但鄙视归鄙视,作为南明命运的决定者,他必须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在明清对决中获取更多的筹码,那样,才有可能战胜满清。
  不久后,隆武帝下诏,授予吴胜兆、李成栋伯爵,刘良佐恢复伯爵爵位,仍各统领原部,任总兵职务,受督师杨铭化节制。

  收复了苏州、常州、松江三城,击溃了清军在江南的部分主力,招降了苏松地区的清伪军。与此同时,江东的义军也发起全面攻势,收复各地所在的县城,宣徽义军也步步逼近,迫使张天禄收缩兵力,退守芜湖。整个江东一带,清军只剩下了镇江、南京、芜湖三座孤城了。
  到这时,就该考虑进军镇江,继而收复南京了。
  九月初二,明军大军抵达丹阳,清委官吏开城献降。正准备北上攻打镇江,杨铭化却得到消息,镇江已经被进入长江的明军水师攻克了。
  是谁在默契地配合明军主力作战呢?
  作者注:本情节纯属虚构。

  日期:2013-04-17 09:29:27
  ========更新========
  【海军的优势】
  杨铭化考虑过水陆并进南京的计划,那就是利用浙江的水师会合苏观生率领的山东水师,进入长江,配合陆上军队,合围南京城,但计划中并没有让水军攻取镇江。
  那么,究竟是谁,没有遵守杨铭化的计划,直接就把镇江给干下来的呢?
  这个人,就是号称晚明海上之王的郑芝龙。

  郑芝龙的大名,杨铭化早有耳闻。这位老兄和杨铭化年纪相仿(1604年生人),当杨铭化还是个愣头青,忙着考举人考进士的时候,郑芝龙就已经在海上拼搏,发展自己的海贸生意了。当杨铭化还在当知县的时候,郑芝龙就已经成了海上能呼风唤雨的几个最有实力的大佬之一了。当杨铭化熬到一个小知州的时候,郑芝龙就已经独霸东南二海,并且能够猛捶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的海军了(见1633年料罗湾海战)。

  所以,这么一个厉害的角色,杨铭化还是很有兴趣拉拢拉拢的。
  就在坚守杭州期间,杨铭化感觉到两浙明军兵力不足,对于发起收复南京的北伐之战,有些许担忧,而短期内又无法将保甲兵训练成能战的精锐,所以只能凭借自己督师之名向各省调兵。名为调兵,实际上是借兵。当时的弘光朝廷能控制的不过浙江一地而已,地方势力独镇一方,杨铭化要调动他们,谈何容易。当时赣楚两省也是抗清前线,杨铭化只能向福建郑芝龙借兵。
  按说杨铭化对这件事抱有希望。因为当朝首辅大学士路振飞曾经当过福建巡按,那时正是郑芝龙狂扁荷兰海军的时候,所以路振飞和郑芝龙的关系还是很好的。此外,郑芝龙的长子郑森也从南京流落到杭州,郑芝龙的族弟郑鸿逵也在杭州,有着这么多的关系,劝郑芝龙出兵就有希望了。

  为了使这个希望变得更大一些,弘光帝还实行了一些笼络的手段。首先是加封郑芝龙为平虏侯,其次是赐郑森国姓,名成功,加皇义子头衔,担任锦衣卫都指挥使,享驸马待遇。
  这第一个手段略显平常,加封爵位是笼络最基本的手段,问题就在第二个。1645年的弘光皇帝朱由崧已经39岁了,还没有子女,把郑森认作义子,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举动。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与此十分相似,那就是五代后周的太祖郭威,郭威挂掉之后,即位的就是他的义子柴荣。
  这个意思,郑芝龙应该明白。
  可结果郑芝龙并就没有给出一点反应,既没有说出兵,也没有说不出兵,搞的朱由崧和杨铭化都感到很郁闷。久等没有结果,杨铭化只好以浙鲁水师担任进入长江夹击南京的任务。
  日期:2013-04-17 09:30:47
  ========更新========
  其实郑芝龙接到调兵令,心中是很犹豫的。他是一方军阀,但本质上是一个商人,所以做出任何的举动,都要考虑到收益的问题。出兵,就意味着放弃了投靠清廷的可能,和南明一起死扛到底了。那么南明到底有没有希望呢?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投清还是继续效明都无所谓,关键在于谁更有让郑芝龙跟的价值,如果南明扛不住清军的猛攻,那么郑芝龙跟南明混,岂不是自讨没趣。

  然而浙西的战局倒让郑芝龙犹豫了,因为郑芝龙到这时也看不出来谁会赢,谁会输。所以,面对杭州朝廷的调兵要求,郑芝龙不予回应,但确已经准备士卒舰船,静观其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