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假设吗—南明帝国,从明末清初说起》
第51节作者:
寒山憶雪 日期:2013-04-26 20:48:16
========更新========
【决战前的实力分析】
十一月中旬,清廷东路军主力抵达了徐州,十一月十七,清军从泗州渡过淮河,直奔长江而来,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收复南京以来,南明的军队得到了可观的壮大。除了苏观生从山东带来的兵马外,还有保甲兵选拔的精锐,再加上途中不断反正的各路军队,眼下东路军总计的兵力已经达到二十余万,具体部署如下:
杨铭化督标亲兵:5万(四将率领,骑兵两万)
郑芝龙军:2.3万
王之仁部:1.5万
方国安部:1.2万
张名振部:1.1万
黄斌卿部:1万
杨文骢部:9千
郑鸿逵部:9千
吴胜兆部:1.3万
李成栋部:1.2万
刘良佐部:1.9万
张天禄部:6千
浙东新兵:2.4万(钱肃乐、张煌言、孙嘉绩等部)
宣徽义军:2.4万(金身、伊民兴、江天一等部)
南京、安庆、滁州等地降兵:1.3万(张杰、王定国、张天福、吴守进、张大猷等)
这二十余万兵力当中,赵应元与尹民兴镇守南京上游重镇安庆,王之仁与金声扼守当涂,赵允诚与吴胜兆镇守京北重镇滁州,李成栋与杨文骢镇守京东门户镇江,刘良佐镇守江北扬州。
郑芝龙、郑鸿奎、张名振、黄斌卿四部水军防守长江,掌控制江权,主要集结在瓜洲、浦口、采石矶三地,负责阻截清军渡江。
杨铭化亲自坐镇南京,以重兵屯守江宁。
除了部署长江防线,杨铭化还确定了应对清军主力的战略。因为总的看来,清军主力只有十万人,从兵力对比来说清军并不占优势,但是清军作战能力十分强悍,属于精锐之师,弱点是缺乏水军,以及长途远征。而明军兵力占有优势,掌控要塞,水军强大,但精锐不足,应该采取防守和长期对峙以消耗清军。所以最终,明军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据守城池,没有特殊情况,坚决避免与清军主力正面搞野战,在长期的对峙中寻求击退清军的机会。
当杨铭化长江沿岸调整部署的时候,阿济格率领的大军已经抵达了扬州城外,一鼓作气包围了扬州。不妨来看一看清廷主力的实力,兵力组成不用说了,来看一看其所部的大将。三位满洲固山额真(旗主)亲临前线,分别为谭泰、巴哈纳、顾纳岱,还有汉军八旗固山额真四位,石廷柱、祖泽润、佟图赖、刘之源,此外还有汉军将领李率泰、祖可法等人,蒙古将领若干,阵容绝对足够强大。
也许许多人根本就不认识这些人,没关系,只需要知道,这些人打仗都非常猛。
当然除了猛,他们还有很奸诈的计谋,而这些计谋,不少都是从《三国演义》上学的。
杨铭化面对的就是这些人物,按说自己麾下的大将也不少,可是能和清军的这些大将较上劲的,恐怕不多。
包围扬州后,刘良佐向南京告急,阿济格也开始了战略部署。通过情报,他得知明军在长江防线上部署的兵力十分雄厚,但是分布在各个军镇要塞,兵力有所分散,而清军的特点是兵力不占优势但精锐,尤其善于野战。清军采取的战略是,趁士气新锐,围困扬州的同时,先攻打江北的江防要塞,引诱明军主力出战,而后趁机歼灭明军精锐,再渡江攻打南京。如果明军坚守不出,清军也可以一气呵成,攻克要塞,而后造船渡江,进攻南京。
阿济格选择进攻的要塞是,扬州城南三十里的瓜洲城。
作者注:本节纯属虚构。
日期:2013-04-27 22:13:34
========更新========
【瓜洲保卫战】
瓜洲是长江北岸的渡口,是京杭运河江淮之间邗沟的最南端,也是南北向运河与东西向的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的十字点,漕运要冲,无数旅客经此南来北往,瓜洲由此成为江边巨镇。宋金对峙时期,瓜洲成为战争前线,也就是从这时候起,瓜洲开始修筑城垒,由此也成为了北岸的一个江防要塞。
夺取瓜洲,便成了清军进攻南明长江防线的第一步棋。
十一月二十五,阿济格坐镇扬州郊外,以谭泰为先锋,出兵两万直指瓜洲。当日,清军大军抵达瓜洲城外驻扎,战场的局势陡然紧张了起来。
杨铭化知道,至关重要的时刻来临了,长江会战,将是决定南明王朝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就在清军进军的同时,杨铭化传令沿江江北各个要塞,坚守城池,杜绝轻战,倘若守城不力,有士兵渡江南逃者,江南的官军可以就地歼灭之。
只有战死,没有退路,所有的明军将士,你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用生命来赢得尊严和生存的权利。
然而清军并没有把握住时机,趁早发起攻坚战,而是打出半年前的那套老办法,劝降。从二十五日到二十七日,清军主将不断地往瓜洲城派遣使者,致信瓜洲守将,以优厚的条件诱导其献城降清。
守卫瓜洲的正是南明的水师第一大将,郑芝龙。郑芝龙自从将赌注押在南明朝廷,并协助北伐军夺取长江两岸要塞,控制制江权,就彻底放弃了对清廷的念想,降清的念头从此断绝。因此,清军的劝降并没有能够动摇郑芝龙守卫瓜洲的决心,使者往返之下,郑芝龙连城门都没让进,表面上应承清军,实际上趁机不断用军船从南岸运来增援部队和给养,不断加固瓜洲的城防。
清军一连几日劝降未果,反而给了郑芝龙更多的时间来加固城防。清军主将也不傻,知道劝降不会再有结果了,到了二十八日,红夷大炮运到,清军便开始了对瓜洲的全面的攻坚战。
攻坚战从大规模的炮战开始。
清军集合了十几门红夷大炮和上百门其他火炮,对准瓜洲城,一声令下,百炮齐发,瓜洲城瞬间一片火海。
但郑芝龙是谁?他是东南二海的海上之王,就是靠使用火器发家的,对付的都是海上马车夫那种级别的对手,对火炮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拥有的精良的火炮不计其数,岂是清廷可比。
然而最初几天,从二十八日到腊月初一,瓜洲城一炮未还。如果这样下去,瓜洲城迟早被轰炸成一片废墟。
但是,在一百年前,正是倭寇猖獗的时代,为了抵御倭寇的侵扰,保护这南北繁华要冲之地,瓜洲加筑了高大而坚实的砖墙,周长一千五百四十三丈九尺(约五千米余),高二丈一尺(七米),不说铜墙铁壁,那也是坚城一座,所以挨几天炮火的猛烈轰击,问题不大。
但是城墙能受得了炮火,士兵可受不了,郑芝龙一炮未发,这可是拿士兵的生命在开玩笑啊!
日期:2013-04-27 22:50:16
不过放心,郑芝龙还没那么傻,不发炮有不发炮的原因。郑芝龙知道清军内部纳入了一大批汉军之后,对火器运用的能力大增,得益于多年热兵器战争的熏陶,郑芝龙找到了对付敌军炮火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掩体作战。所谓掩体,在当时其实就是暗堡、敌楼和地窖,在清军炮火猛烈轰击的时候,大多数郑家军的士兵躲藏在城墙的暗堡或敌楼中,避开清军的炮火,就这样扛了两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