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打天下的那些岁月——刘备正传》
第19节作者:
罗衾不耐 除了跑走的那些人,现在对董卓威胁最大的是他的老上司——左将军皇甫嵩。董卓离开西凉时,是带走了三千亲兵,但他带不走的还有四万人马,就捏在皇甫嵩的手里。而且皇甫嵩就驻屯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市),离洛阳也不是很远,成为董卓的心腹之患。假如皇甫嵩起兵讨董,估计董卓未必是对手。可惜他也是一个脑子进水的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与何进一样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情,无法承担历史的责任,结果被自己老部下董卓兵近乎儿戏般地收拾了。董卓先是在皇甫嵩的驻地扶风设了一个汉安都护,总统西部军事,剥夺了皇甫嵩的军权。然后,假传圣旨,让皇甫嵩入京任一个小小的而可笑的“城门校尉”。愚忠的皇甫嵩竟然把军队交给了他人,来京赴任了。
无论在任何一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业,要成为一个大丈夫,必须要有胆有识,也就是敢作敢当。有胆才敢做,有识才敢当,才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何进无胆无识,不知该做什么,也不知该如何去做,大权重兵双双在握,却可笑地被几个已经走投无路的宦官弄死;
袁少绍有胆有识,但都是第二流的,能做点事但做得都不漂亮,从招外兵开始就把棋走错了,利用原有基础混到官渡之战,但最终难免失败;
宦官有胆有识,但他们的胆识都是在“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代行皇权中练就的,一旦士大夫跟他们摊牌,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实力,不过以他们的胆识却把招数也用到了极限(如骗杀何进、挟持幼帝),但那一刻也是死到临头之时;
董卓也有胆有识,胆子是超一流的,但识却是二流的。因为他仅仅是一个军人,从军事角度偷袭得手,做了一些大事,却不知如何收尾。
历史就是如此地错进错出,历史走向其实是由一个个错误塑造的。何进素餐尸,袁绍偏软,董卓偏硬,皇甫嵩偏傻,到是宦官的手段很完美(只不过),这些加在一起,那时的历史进程才会如此。直到真的英雄出现,他才把握正确的历史方向,才能让我们看到希望,感觉到历史的顺畅。
对于军人董卓来说,他在洛阳的表现也许已经很不错了。在表面上,一些士大夫似乎也接受了他的统治,甚至在他擅行废立之时也默不作声。但这个时候,董卓和他的部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关东的豪杰们毫不犹豫地树起反旗。
发生了什么事情呢?那就是董卓及其部下,竟然在首都洛阳对老百姓进行烧杀掳掠。其实这肯定是董军在西羌作战时的惯常做法,对被征服地区的烧杀掳掠,是军队激励士气的最佳方式,在世界古代史中几乎每隔几页都能看到。不靠这个,蒙古人何以打到欧洲并建立了世界史上最大的帝国。但在一个和平年代,突然发生这样的事情,却是骇人听闻和匪夷所思的。《三国志》和《后汉书》都饱含激情地记载了董卓军的恶行,说董卓放纵士兵,肆意烧杀掳掠,甚至还挖开灵帝的陵墓(文陵)。此外,董卓“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董卓的部下杀了人还把男子的人头挂在马头下,显然他们把屠杀老百姓当作了实弹演习了。很久没杀人,估计他们手痒痒了。董卓军做这样的事情,从任何角度都是无法被宽恕的,王者之师与流寇、叛军的区别就在于是不是祸害老百姓。人们对于权臣窃政的事情见多了,但对于公然的叛乱行为,对于官军变为贼寇,那是谁也不能接受的。关东诸侯再不揭起义帜,那就不是汉子了。
外戚和宦官被同时消除,东汉帝国的政治真空却无法被很好地填补。何进的犹豫不决,袁绍的自信不足,皇甫嵩对汉室的愚忠和殉葬,都体现了在巨大政治危机面前的经验不足和无法抉择;而宦官和董卓到表现出果断的作风,这与他们久经政治、军事风雨有关,不过他们不代表正义,所作所为也的确极其可耻。
东汉王朝的政治平衡被彻底打破,皇帝成为武人的傀儡,斗争转向了士大夫和武人之间。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本回的第三部分:诸侯讨董。
周舆(罗衾不耐)于天津蛰居斋
2008年4月8日下午
日期:2008-04-09 21:09:00
第七回、汉室倾坍(3)讨伐董卓
董卓进京五个月后,迎来了新的一年(公元190年)。董卓为小皇帝取了一个新年号:初平。从这个年号也可以看出董卓的确没啥文化。“中”平刚过,怎么又返回去变成了“初”平呢?既然乱是“初”平,看来以后少不了还要平上一阵子。
不过初平的年号,对于袁绍却是一个好兆头,因为他的字(本初)也含着一个“初”字。于是在初平元年正月,袁绍向各州郡发出了讨董的倡议。经历了讨黄巾、诛宦官两役,各州郡对于派兵勤王的程序早已不陌生了,更何况现在各州郡新任的刺史和太守们不少都是周、伍二人特意安插的袁绍铁哥们。于是各州郡纷纷起兵响应,就像当年的黄巾起事一样,也弄出了一个“八州并起”的动静,不过上回是贼人打官军,而这回是官军打叛军。
各州郡起兵的强人还真不少,名单如下:冀州是渤海太守袁绍和刺史韩馥。兖州是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和行(代理)奋武将军曹操。豫州是刺史孔伷、颍川太守李旻、陈国相许玚。徐州是广陵太守张超。青州是刺史焦和。荆州有后将军袁术、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和长沙太守孙坚。并州是西河太守崔钧。司隶是河内太守王匡。
各州郡起兵后,分头向洛阳方向挺进。但各路人马在距离洛阳大致一天路程的地方都不约而同地止步不前,扎营安寨。于是,在洛阳的北面、东面、东南方以及西南方汇聚成四大方面军,遥遥地形成了一个战略包围圈。
第一方面军,是华北方面军,由驻河内(今河南省武陟县南)的袁绍、王匡部和驻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的冀州刺史韩馥以及屯于漳水一带的张杨、於扶罗部组成。一方面军的主力是王匡的泰山兵,其前锋已抵达黄河边上的河阳津,与洛阳隔河相望。一方面军的统帅是袁绍,他也是关东联盟的盟主。
第二方面军,是华东方面军,由进驻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的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和曹操等部组成。除了张超(张邈的弟弟)所部是广陵子弟,其他都人马都来自兖州。第二方面军,人多势众,但群龙无首,后来发生流血火并。
第三方面军,也就是华中方面军,由进驻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孔伷、和李旻所部组成。第三方面军以豫州兵为主,战斗力较弱。由于孔、李二人也都是弱者,后来孔伷部并入第二方面军,李旻部并入第四方面军,第三方面军番号取消。
第四方面军,也就是华南方面军,由进驻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的袁术和孙坚部组成。四方面军的主力是孙坚手下强悍的长沙兵,孙坚虽奉袁术的号令,但基本是自行其事,同时也不奉袁绍号令。
未来三分天下的三位创业者,在这次讨董行动中都露面了。第一位是隶属第二方面军的曹操,第二位是隶属第四方面军的孙坚,第三位是给曹操临时打工的刘备。曹家和孙家未来各分一鼎绝不是偶然,在这次讨董行动中,他们二人有最杰出的表现。而这回刘备总算勉勉强强又追上了一步。在曹操第二次募兵的路上,刘备与曹操相遇,像上次帮助毋上校一样,这次刘备又给曹操帮了点小忙,并因此得以参与讨董会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