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欧的历史里,部族的领袖被叫做Narrator――― 讲述者。讲述什么呢?讲述部族的历史。这历史被部族领袖一代一代,口口相传,对一个部族来说,最最重要的就是传承部族的历史。因为,这历史除了包含部族的血缘传承,和其他部族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他包含着祖先开拓总结出的山川地理物产知识,技术技能,这些宝贵的知识能保障部族的延续,支撑部族的壮大。这一点和我们《山海经》所记录的内容和目的是不是很一致呢?
2.暴秦对文化的破坏,历史文明被割断了,这注定秦后所整理建立的文化体系是生长在废墟上的蓬麻,文明的大树已经被砍断了。
一谈到秦,我们都会联系到焚书坑儒,秦被称为暴秦似乎就来源于此,以前理解不到焚书坑儒究竟有多坏,似乎和她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相比,功过相抵,甚至功大于过,焚书坑儒?不就杀了些儒生,烧了些书而已,有多坏?值得留下千古骂名?
后来学习古文字才知道,古文字的正确源流理解和变化传承,在秦之后―――断了,完完全全断了。如果没有近几百年对金文(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没有甲骨文在一百年前的出土,没有随后对甲骨文的将近一百年的研究,我们还会天真的认为我们的汉字忠实于他的本源――甲金文字。 我们还会天真的认为汉代整理并流传下来的《说文解字》真的对字型和字意有正确的理解。
文字如此,文化更如此,现在看来,以秦的强大,政令的贯彻执行力度,当年绝不仅仅是杀了几百个儒生――― 应该是整整一代知识分子被迫害屠戮。书,这一传承文明的载体,除了医药、卜筮、农种,其余的大量被焚毁。中华文明如果是参天大树的话,在秦代这棵书就被砍断了。在树桩旁,瓦砾堆中,的确后来又长出了些东西,看着好像也是树,也很茂盛,但是她却是空心的――― 一大蓬蓬麻而已。
先秦的著述,包括《山海经》,在秦之后,不可能被正确地解读了。
3.汉代经济政治上的强大,支撑保障了他所整理重塑起来的文化体系源远流长。
为什么我们今天自称汉人, 而称我们的语言文字为汉语汉字?我们的国家文明起源于夏,后有商周,有秦, 汉后有唐宋, 为何我们不自称夏人,商人,周人……?
我们已知的成熟的文字体系有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 为何偏偏要要称汉字?是因为汉代很强大很特别吗?汉的强大或者特别具体体现在哪里?
这些问题你思考过吗?你的答案是什么?
我思索后的答案是这样的―――那是因为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里有两大重要节点:
第一大节点是从新石器(玉器)文明向青铜文明过渡时期, 根据现代考古对玉器和青铜器遗存的统计,这大约发生在夏的中后期和商的早期。 但是由于这一时期频繁的战乱和迁徙(夏五迁其都,商亦五迁其都最后到殷), 再加上这一时期是我们文字的雏形期, 这段历史没能清晰的记录下来, 而是大多以神话传说流传于世。
第二大节点是青铜文明向钢铁文明过渡时期, 这发生在汉代。 汉代钢铁兵器代替青铜兵器大量装备军队, 钢铁工具大量应用于农业和手工业。但是, 要知道铁矿石的开采和冶炼, 钢铁的锻造和铸造, 这些技术都不是在汉代发明的, 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早已成熟, 汉的伟大在于―――我们把先进技术在汉代转化成了生产力, 成功完成了从青铜文明向钢铁文明的过渡, 并且通过严格限制向匈奴输出技术和铁器, 成功阻止了匈奴从青铜文明向钢铁文明过渡。 最后, 强悍的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 南匈奴向汉王朝投降南迁, 北匈奴西迁,越过浩瀚戈壁沙漠,向中亚和欧洲掩杀过去。
再加上,从秦代开始,我们的国家政权结束了从夏以来的封建(分疆裂土,分封诸侯,逐级建立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独立的小国)格局,走上独特(在世界历史范围内相当独特)的中央集权格局,这一格局持续直至清代。秦只传二世即亡,导致中央集权格局的稳定确立实质是在汉代完成,中国的政治文化格局从此走向单调(褒义词可称齐整)。一个统一的高度集权的强大国家,顷全国之力对内建立新的体系(包括文化体系),对外不断开疆拓土,打败匈奴,世界格局都为之变化。而且得益于非常成熟的语言文字系统,汉代的丰功伟绩都能被详细记载下来,并且让后代一直沉迷于其中。
但是二十世纪随着甲骨文的发现,随着对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的系统研究,我们发现,汉代所整理建立并传承下来的文化太山寨了。以汉代整理的《说文解字》为例,其中对文字源流的错误解释远远超过正确解释。但这本书却作为文字学宝典流传2000年,至今仍是很多大学中文系使用的汉字宝典,流毒之深远,不知能否彻底纠正。
汉建立的这种强大的谬误文化体系,保障了汉代以及汉以后对《山海经》的错误理解大行其道,最终这本书被归入神怪小说不断边缘化,一颗璀璨的明珠就这样渐渐被淹没于尘埃当中。
不过我们也要感谢汉代,现存《山海经》是在西汉汇编的,好在当年只是汇编,没有去过多的注释,这样的话,虽然当时就对其内容很不理解,但是《山海经》的核心还是大致忠实于原貌的。今天,我试着跳出单纯利用古籍文字的传统考据方法,引入近现代考古的新发现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成就,来重新解读这本古书,试图抓住一些基本点进行分析,看看这样能否为更多的希望解读《山海经》的人提供一些启发。
日期:2010-06-18 13:09:13
第一章. 《山海经》的度量衡分析―――让我们从度量衡开始,《山海经》里使用的度量衡是困惑大家最多的一个方面,我认为《山海经》的度量衡是夏代和夏代以前所使用的,目前我们的考古发现只能对周代和部分商代度量衡有确切的实物结论,很多《山海经》的研究者都借用周的度量衡甚至现代的度量衡来解读《山海经》的地理,这样得出的地理范围结论千奇百怪,往往要用半个地球甚至整个地球才能承载这个4000多年前的古国。在这一章里我们会对长度单位“仞”,“步”,“里”,还有数量单位“亿”进行分析,试图得到比较准确的和现代度量衡的换算。
1. 高度单位: 仞 ―――约等于现代的1米多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
“太华之山, 其高五千仞”
“三桑生之, 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
昆仑在哪里?不知道。南渊还存在吗?不知道。太华是哪座山?不知道。4000~5000年对于山的高度虽然改变不大,但我们无法定位这些山。对于湖渊,如果这片土地适合人类的定居和繁衍,那湖渊的地貌在4000~5000年内应该有很大的变化,沧海桑田。翻开历史,很多大城市周边汉以前的湖都不存在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