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三桑树,哈哈,咱们是不是能分析分析。“三桑生之, 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为什么要将这棵树载入史册?就像吉尼斯记录只记录世界之最一样,这棵树估计是当时所见最高的树。无枝而高大,从描述来看是什么树喃?―――衫书,我们在川西的高山上还能见到很多这种树,只是在经历了几千年的砍伐后,现存的杉树一般也就高30~50米。幸运的是,美国为我们保存了目前还活着的最高的树―――位于加州的一棵高达115.2米的红杉――――现实世界中最高的生命体。每年都有几十万游客前来瞻仰它的雄姿(1902年,一位科学家在加拿大测量了一棵道格拉斯黄杉,它的高度竟有126.5米。但是这棵树已经被砍伐了)《山海经》的三桑树比这棵红杉高还是矮,无从判断,但是,应该差距不多, 我们不妨就用这棵红杉来换算“仞”, 115.2/100=1.152, 那么一仞就是现在的1米多。
这就是那棵最高的美国海岸红杉: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二话,度量衡
另从 “仞”字的来源, 字型和人相关,应该还是用人去度量高度,但具体怎么用人去度量?这点一直有争议,有人说是用两手张开竖着量,有人说就用人本身的身高量,不管怎样,1米多的数量是不错的。
2. 距离单位:步 ―――约等于现代的0.5米
“发丸之山, 广员三百步”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
“步”很好理解,不论从字意和字源古今没有大的变化, 是人匀速行走时候的步距。现代人身高稍高一些, 步距稍大一些, 约50~60厘米。对于《山海经》的步,我们取一步等于0.5米。我们把“步”提出来是为了下一步分析“里”。
也的确有些秦汉文献把步和尺联系到一起,例如《汉书·食货志上》上写“六尺为步”,汉尺等于现代23厘米,换算来汉时一步等于现代的1.4米左右,难到汉时步量是让人卯足了劲作三级跳?亦或是把三步当作一步?还是因为秦汉已有标准精确的“尺”作为单位,“步”已经退出精确测量,不作长度单位太久,失去了它的本意和本来的长度。而且秦汉距离夏代也有2000来年,太久远了,变化有多大已经不清楚,所以不以此为《山海经》“步”长的依据。
3. 数量单位: 亿 ―――等于现代的十万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
而刘昭注《郡国志》内,引用古本《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北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按照吕子方先生《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内对所有古文献中万以上数字单位记录的综合分析, 得出结论:在春秋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国家内“亿”是万万,而南方长江流域国家内“亿”是十万。战国时期到秦汉,南北统一为“亿”是万万,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山海经》里边的“亿”是十万还是万万喃?
如果按照北方黄河流域体系是万万来计算,那么“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就大约等于25万公里,如果按古本“ 二亿三万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来算,大约等于10万公里,我们的地球周长只有4万公里,装不下这个古国。
如果按照南方长江流域体系是十万来计算,那么“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估计这里“十选(万)”为误录,我们按五亿九千八百步来理解,就大约等于250公里,如果按古本“ 二亿三万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来算,大约等于110公里,这个范围对于一个4000年前的古国来说,合理。所以我们认为《山海经》的亿是十万。
4. 距离单位:里 ―――约等于现代17.8米
“里”是重点,《山海经》的“里”不能正确考证的话,没法了解她所记录的地理。也没法纠正众多的地域谬误。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
《山海经·中山经》:“禹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根据《春秋·谷梁传》记载“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判断这里的里应该是农业高度发达后的产物,周是典型的农业发达国家,周时以300步为一里,这样周的一里大约是现代的150米。
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夏的“里”。从《山海经》本身对山海的描述,我们不能定位这些高山,也就不能得到一里有多长。但是有另外两方面的数据可以用于研究:
4.1 ―――以《山海经内》“里”“步”的记载来研究
《山海经·中山经》:“禹曰: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
509800步/28000里=18.2步/里, 每里18.2步, 即每里大约是现代的9米。
如果用刘昭《郡国志》内引用的古本《山海经》的数据,那么:
233371步/28000里=8.2步/里, 每里8.3步, 即每里大约是现代的4米。
但是以上的计算有个问题,山经末尾的天地东西的里长和海外经里竖亥步量的东西极之间的长度是针对同一个地域范围吗?感觉山经里的“里”长是按山的走势累加而来。而竖亥的步测应该是针对一个相对平坦(类似中心平原)的地域尽量取直线走来量得的,很可能是大禹治理了水患后,对群山环抱中的大平原进行的测量,以此测量数据,为此后走下山区,来到这片平原建立新的文明规划蓝图。
这里顺便提一下,丁振宗先生所写的《破解<山海经>》一书,也是这样计算,只不过喃他把《山海经》里的亿当成现在的亿来使用,得出计算结果《山海经》地域覆盖整个欧亚大陆。然后浮想联翩,跳出地球,把外星人都扯了进来。
4.2以《山海经》里鼓声的传播距离来研究
还记得小时候同学中有雷姓的两姐弟,一到下雨打雷时就吓得钻到桌子底下。在远古时代,人长时间的在野外劳作,可供躲避的房屋条件更差,自然界里最令人惊惧的声光现象莫过于雷电。人发明了鼓以后就一直认为天上打雷是因为天神在擂鼓,这说明鼓声的频谱和雷声的频谱在人耳所能辨识的频率范围内很接近。
“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这个记载应该又和那三桑树一样又是个载入史册的吉尼斯记录,这次世界之最是最响亮的鼓,怎么量化喃,这鼓的声音传得最远,传了五百里。那么这《山海经》的五百里究竟是多远喃?先不着急分析鼓声,我们先看另一篇有趣的论文,作者是300年前的康熙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