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用眼睛仔细省(审)视贝(上面是“省”字,估计是在交易当中察看贝这货币的优劣?):
日期:2010-10-18 13:07:47
“得”,路上捡到贝(意外之财?):
“贮”―――从下图上半部分图示最古老的甲骨文原型来看,是指把贝保存在贮贝器中,殷商的墓葬遗址中似乎并没有发现贮贝器这一器物,但是甲骨文中有这个字,而这个字还和滇文化青铜桶型贮贝器(朴素无雕塑那种,器下面三只脚上面一盖,可惜考古记录里面有很多,但是找不到图片,找到的都是有雕塑场面的)非常相似,这是否能够说明滇文化反映的是殷商之前的文明?
“朋”字――― 一般学者理解为量词,指一串贝,但是从下图右上角最古老的甲骨文的“朋”字造型来看,最初此字并非是指一串贝币(后来变化成了一串贝)―――而更像是一个带耳束腰桶型贮贝器(表示一存钱罐的钱?):
“宝”字―――下面是甲骨文金文中的“宝”字的原型,右上角是最原始的“宝”字,也就是甲骨文中的“宝”字,和滇文化贮贝器惊人地一致,下面是一个贮贝器贮满了贝,上面加一个盖子,这个盖子,请注意,就是“宀”―――“宝盖头”这一名称的最初来源。(虽然后世很多文字使用宝盖头,例如“家”,“安”,但是他们的来源是指房顶,表示室内,而不是宝盖的原义。也就是说宝盖头这个偏旁是有至少两个看似相似的来源,后来随着文字的变形归拢成了一个。)
“宝”字内的“王”字,以前一般理解为玉,代表珠玉,我认为玉应该是后世的用法,其实从“贮”和“宝”的甲骨文原文,加上滇文化贮贝器实物来看,我们明白这王的原型不是玉,也不是玉钺(以前认为玉钺是王权的象征),而是青铜桶型鼓型贮贝器―――作为王权的象征。
“宝”最早是一种器物,最初是贮贝器,后来贮存珠玉,下面这个湖南博物馆内叫做“提梁卣”的器物,也许叫“宝”更合适。(后期的“宝”字内部有玉有贝,还有不认识的东东。)
上图的文字说明部分是这样的:
“癸X(抱歉,不认识这个字)”
兽面纹提梁卣,玉管
商代 通高25.9厘米
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出土
敛口,鼓腹,肩饰兽头形耳;盖,腹部饰兽面纹;颈部和圈足饰夔龙纹
盖缘饰三角形纹。铭文在盖内及器底。出土时器内贮有白色,绿色玉珠,
玉管等玉器一千余颗。”
贝币在云南的延用
据《云南通志》《滇志》等文献记载,云南使用贝币作为货币和铜钱白银同时流通,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流通时间超过了2000年(想想中原地区,最迟战国时代就不再使用贝币了)。贝币的使用说明古滇和夏商核心文明是同源的,贝币的延续使用再次证明滇地文化是古老文明的活化石(云南沿用贝币可不是因为她缺少铜矿,恰恰相反,云南历来是中国的产铜大省,贝币的使用在这里是作为文化传统在被保持和继承)。
日期:2010-10-20 23:20:34
今天接到老师电话,老师父母都是九十高龄,病痛缠身,老师平时即要忙工作还要照顾父母。 我原以为都没人理我了,一个人孤孤单单写完,给自己个交代就行了。 没想到老师还问起我的论文,看来我得加紧写了。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八话,借滇文化器物比较一些文字的源流(中)
2.和人相关的文字和偏旁
“大”
字―――顶天立地的人物正视图型, 代表奴隶主贵族和祭司
天地之间, 人类, 经历千万年的积累, 从利用天然工具, 到制造原始工具, 最后不断改善工具, 超越其他生物, 成为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开始主宰这个星球. 从各地遗留的岩画(从史前到2000年前)里, 我们可以发现类似的人的最原始形象. 在狩猎岩画里, “大”人掌握对其他动物的生杀大权, 表明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在滇文化青铜器所展示的祭祀狩猎场面中, “大”人代表部族和国家的领导者, 享有社会中的最高地位。
“美”字的具体形象,在滇文化器物里也多,我们取两个看看。
一骑猎鹿扣饰物:
二骑猎鹿扣饰:
日期:2010-10-20 23:24:19
“人”字―――普通劳动者和奴隶的侧立形象, 一般不单独成字, 大多附加工具以表现某种特殊劳作.
普通劳动者和奴隶是生产和战斗的主力军, 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包括敌对国的战士和普通劳动者), 战争的目的是掠夺各种资源, 包括森林,湖泊,矿山,牲畜和早期开发最重要的资源―――奴隶. 在文字的演化过程中, 这种侧立人象主要以 “单人旁”
的形式保留下来(也有一些侧立人象和工具一起构成文字, 文字演化后, 从文字中已完全不能分辨人的形象了). 在后世的会意造字过程中, “单人旁”被广泛采用表示和人相关的事物.
在滇文化器物场景中,奴隶的使用很不明显,带脚镣的人也只在很少的祭祀场面贮贝器中有,但估计都是牺牲的对象。而在商甲骨文中带脚镣人很多很明显,估计是因为商的战争多,而且商代是奴隶制度的顶峰。
既然说到 “单人旁”, 我们不妨也在此提一提 “双人旁”. “双人旁”
和人没有关系, 这个名称是典型的以讹传讹, 双人旁所描绘的是分叉的道路, 和其他图形一起以组成和道路交通方向相关的文字.
日期:2010-10-20 23:31:41
“卩”
――― 单耳旁, 有身份地位的人的跽坐侧面形象, 大多在从事发号施令或祭祀等脑力工作.
大概在汉和汉以前,中国人都是席地而坐的(坐床榻和坐椅子是后来的事了,具体的演变过程请参考马未都老师对古家具的演变研究),在祭祀, 会议, 宴饮等重大场合, 跽坐者都是有身份的人. 跽坐者的侧面形象大都以 “卩”
即单耳旁的形式保留在文字当中, 和表现其他事物的图文一起成字表示特殊场合的人的行为.
下面这个是大康老师收集的图语,应该是飨字更古老的图像:
大家看看,这跽坐者下面的东西像不像滇文化贮贝器里贵族跽坐在其上的铜鼓?这场景像不像诅盟场面里与会者四周放置的铜鼓?
让我们再温习一下滇文化贮贝器:
哈哈,这几个字能不能说明滇文化的礼教和华夏核心文明是一致的?
日期:2010-10-20 23:33:20
依例, 我们也在此提一提 “阝”---左双耳旁. 大多数左双耳旁所描述的很像是原木凿成的梯子(在某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仍然能看到这种梯子)或军阵中的旗帜, 前者表述一种升降的意思而后者表述战阵. 不论双耳旁还是单耳旁都和耳朵没一点关系, 都是错误的偏旁称谓.
日期:2010-10-20 23:35:15
“女”字和“母”字
以上所述的 “大”, “人”和 “卩”
并不限于男子, 虽然在远古社会, 男性在野外劳作和战斗中占绝对主力, 但并不代表女性在社会中完全处于低下的地位(滇文化青铜器给我们展现了很多女性贵族的生活场景). 总的来说女性以室内劳作为主, 并与生育活动相关.与女性相关文字也是如此.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