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山海经的钥匙》
第21节

作者: 小砚的白玉刀
收藏本书TXT下载

  现在好了,看看滇文化器物,答案一目了然,实物远远甚于一切空想理论。
  日期:2010-11-02 23:03:57
  考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最早的兵器?什么是最早的青铜兵器?
  干戈?斧钺?刀枪剑戟?干的确很早,它来源于原始狩猎,从甲金文字字型来看它是在一根分叉的枝丫上绑大石头,用来砸猛兽猎物,但是那是石器时代的原始武器,进入青铜时代就基本绝迹了。戈的攻击方式兼有用尖来啄和用侧锋来勾档,在玉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都很流行,但它还不算最早,斧钺的情况和戈差不多,刀枪剑在战场里使用年代最长,是后世冷兵器战争的最主要武器,戟是戈和枪的组合物。那什么是我认为最早的兵器?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下面这两个字里:

  “兵”字和“斤”字
  《山海经》里面写“蚩尤造兵”,这是最早的兵器记载,在那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尤其在西南地区,蚩尤被人们作为兵神来供奉。这是否也说明西南某些少数民族自认是战败的蚩尤的后代?兵具体是什么东西?我们来看看这个字的甲金原型:
  “兵”字的原型是人两手持一个“斤”,斤如图是一种尖锐武器,用来啄伤敌人。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兵器演变,我们已经早已不使用斤,也早已弄不清什么是斤了。直到1999年,昆明官渡区羊甫头墓地出土了大量滇文化器物,其中113号大墓因为被水漫透,一捆捆的兵器浸泡其中,致使两千多年前的青铜器没有任何锈蚀,漆器木器也被原封不动的保存了下来,让我们感谢这些干净的水,它让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西和两千年前它们刚刚被制造出来的时候一模一样:

  如图,斤是在弯曲的木柲(音bì,兵器的木柄)上套上青铜喙而来,工匠还在木柲上漆绘了很多繁复的花纹,其中在转角处是生动的鸟眼睛鸟头形象,这说明斤的来源和使用完全是仿生禽鸟啄食。 这种最早的尖锐啄刺的方式,估计后来慢慢演化为较宽的啄刺面―――变成锛,斧,再宽―――变成戚钺,再宽―――就化为刀了,虽然挥舞方式基本不变,但是由创伤面小的刺变成了创伤面大的劈砍了(我这里的刀是指商刀大刀,不是由匕演化来的小刀)。

  日期:2010-11-02 23:08:45
  “步”字―――单独来看看,因为前面有同学举《荀子 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来说明步是左脚迈一下右脚再迈一下,而不是我先前理解的不论左右脚只迈一下,这个问题牵涉到我计算的《山海经》描述的雏形国家疆域的大小,所以不得不再慎重看看。
  “步“字的图语和甲骨文原型是这样的:
  如上图,步是前后脚,有人认为是迈左脚接着迈右脚,但是我还是认为如果步用作长度单位,它应该是指迈出的左脚和右脚之间的距离,我还是坚持我的一步约等于现在0.5米的长度的观点。
  而跬字,《说文解字》没有收录这个字,但是却收录了另外一个字型相近的字:“X”(这个字显示不出来,是左边“走”字右边两个土,具体看后面的图)―――解释为:“半步也。從走圭聲。讀若跬同。”

  其他一些著作的确是将“跬”解释为半步,如:《方言》:“半步为跬。”《类篇》司马法曰:“凡人一举足曰跬。”
  但是查《文字源流浅说》未收录这个字,《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未收录跬字,但是收录了说文里提到的下面这个字: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对每个收录的字按来源先后分为三栏,从上到下分别是殷商甲骨,西周金文,春秋战国金文,这个字只在春秋战国青铜器铭文中出现。另外几个右边是两个土的字也是这种情况,这说明“跬”是个相当晚的晚起字,对“跬”字的解释能否用于解读两千年前的长度记录,是个问号?所以在此文中我坚持步的长度探索结论,暂不做修改。 谢谢那位提出问题的朋友。
  日期:2010-12-07 00:43:58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二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神”
  三.《山海经》杂谈

  《山海经》既然被后世归入神怪小说,那我们来先讨论讨论怎么理解这些“神”和“怪”。
  1.怎样解读“神”:
  就像在下一章基因里分析的,西方的“神”更多的代表的是现代人对古代人的生产力差距。隔在古代人和现代人(也就是人和神)之间的是知识和生产力的巨大断崖。(现代人和古代人的提法在这里比较突兀,详细请看后面要写到的基因篇章,简单来说基因学的研究发现所有现代人类都起源于10多万年前的某非洲人,我们称这个源流的为现代人。而以前单纯依靠古人类化石的研究认为是我们的祖先是洞穴人(Neanderthal – 意为洞穴居住的人,音译为“尼安德特人”),我们简称为古代人。古代人,基因学发现是几十万年前和100多万年前两次从非洲走出分布世界各地的原始人群,在第三次走出非洲的拥有很高智慧很高生产力的现代人的迁徙潮流面前,显得非常原始。)

  在西方历史传说中的“神”,从生理特征从情感上来说,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大家都一样有喜怒哀乐,即便是在西方被人崇拜几千年的上帝,也都具备人性的一切弱点―――嫉妒专横贪婪残暴……:

  看看十诫第一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再看看十诫第二条―――“……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在欧洲神话里,“神”最初住在高高的山上,不和普通人通婚,后来不断有神禁不住诱惑,和普通人中相貌英俊美丽的通婚,先生出半人半神的代理者统治普通人,再往后,这种通婚越来越多,经过上千年的融合,神和人的界限在现实生活中完全消失了。
  我们对《山海经》里的“神”的理解,也应该缘着这最朴素的本意。
  “神”字―――在我们前面讨论的甲骨文字源时说过,是指穿着华丽(奇装异服还长尾巴?)的祭司,从社会角度来看,这是个拥有知识掌握先进技术的人类社会阶层。
  让我们来看看《山海经》里对“神”的描述:
  南山经卷一:“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壁瘗,糈用稌。”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壁瘗,糈用稌。”
  “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为席。其十辈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毛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