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的主席一次次认真严肃的的讲要实现人民民主的时候,我们都笑了。当我们的人大一次次的通过数不清的法律的时候,我们都笑了。当我们的外交部发言人一次次的义正言辞的说些听不懂的话的时候,我们都笑了。当我们的人大代表一次次的穿着礼服参加全国大会的时候,我们都笑了。当我们的百姓在电视里涕泪直流的感谢DANG和政府的时候,我们都笑了.
当钱云会死了,我们都哭了!
为钱云会而哭!为这个国家的穷苦的百姓而哭!为这个老大不死的国家而哭!为自己而哭!
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我而鸣!丧钟今天不为你我而鸣,丧钟迟早要为你的孩子你的亲人而鸣!丧钟不将苦痛刻在你我的心里,丧钟终将苦痛刻在你的孩子你的亲人心里!丧钟不一次彻底的鸣响,惊醒所有的人,丧钟就必将无休止的响起,所有的人都难逃噩运。
丧钟已经响起,所有已死的人,将死的人,该死的人,不怕死的人,不想死的人,都等着吧。
日期:2010-12-31 23:34:32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九话,《山海经》杂谈,怎样解读“夏”字(上)
5. 历史历来是由获胜的一方书写的―――怎样解读“夏”字
所谓“成王败寇”,完全败掉的一方是没有机会写历史的,尤其是所谓的正史。
当年那场惨烈而历时八年的抗战是怎么打的?正史说:那是本朝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的功劳,使日本鬼子陷入了我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至于蒋匪军,只是积极剿共消极抗战。八路军和游击队赶跑了日本鬼子取得了抗战胜利,而刚一胜利,龟缩后方多年的蒋匪军就下山摘桃子来了。为了捍卫战争成果,我们只能继续打……―――如果东南那岛当年被收复,估计,我们也只能看到这部正史。即便有些不同的民间传说,那都不足以相信了。
但是,看了几十年本朝的正史以后,岛那边却又传来了另一部前朝正史。其中,关于对日抗战一节,在那书中根本没有叫蒋匪军的军队,作为抗战主力的是一支被称为国军的队伍,这支军队除在本国土地上浴血奋战外,还曾远征缅甸,最后,在付出二百零六位国军将领阵亡,三百二十万国军战士伤亡的惨痛代价后,抗战终于迎来了胜利,主持受降仪式的也是这支叫国军的队伍……那本史书里面,只字不提红军,只记录了一支躲在普通老百姓背后,游而不击,叫做赤匪的队伍。
孰真孰伪,我们该相信哪一方的记录?而两方分别记录为蒋匪和国军的,是同一支军队吗?赤匪和红军也是同一支军队吗?
除了政治军事上的对立造成的同一种语言下的解读障碍外,我们还看得到一些由于语言的不同所带来的解读障碍。09年出版的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清华大学中俄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副主任王奇女士的《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一书中,王教授利用其优势―――1995年1月曾获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博士学位(注意: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而不是她本人在新浪专访里故意混淆的普京总统所毕业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从这一点上看,此人学术态度的确可疑)收集翻译了一些资料,这个资料中提到一位在中俄边境历史问题上似乎很关键的中国人,王教授将此人的名字翻译为 “常凯申”,后来有其他网友发现,这个神秘的,从不为人所知的中国人“常凯申”竟然就是“蒋介石”。(写到这里不由让我想起了“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师,冲着对“国学大师”光环的膜拜,我曾经买过季老的自传《留德十年》,读后发现,季老留学德国十年,精通多种语言,其中主攻的是梵文和吐火罗文,作为古印度语的专家应该是当之无愧,但是国学造诣,从文字里看不出太多,离“大师”的尊称更是太远,查看了他的生平简历,难道就因为曾经担任过清华的副校长就被冠上这样的妄名?在我狭隘的心里,曾经的象牙塔的顶端―――清华,想来已经是腐朽变质了。)
我在这里想讨论的并不是那场战争,也不是清华的浮夸,我想讨论的是另一件事―――古文字专业学者一直称:在殷商甲骨文金文里找不到“夏”字。“夏”字当然有,但是为什么他们找不到?原因―――就在我前面写的抗战历史里。
下面,我们来试着找找“夏”字:
A.专家确认的最早的“夏”字
上图是《汉语古文字字型表》中收录的各方砖家确认的夏字,上面两栏都是空白,代表商甲骨文金文未见夏字,西周金文未见夏字,只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夏字。下面我们来看看此书收录的“秦公簋”的铭文里“夏”字长什么样子?上下文又如何?(至于“鄂君舟节”里的“夏”字字型变体添加太多,不在这里讨论。但是陈列于安徽省博物馆的“鄂君错金铭文舟节”本身是个好东西,大家有兴趣去仔细看看。)
秦公簋(guǐ):春秋时期青铜器,出土地不详,传为甘肃天水。作于秦景公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铭文解读:
“秦公曰:不显,朕皇祖(“祖”字我们前面重点讨论过),受天命,鼏宅禹责,十又二公,在帝之坯,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夏,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剌剌桓桓,万民是敕”
铭文里的“虩事蛮夏”,以前的专家们一般解读为威震蛮族。但是“虩(xì)”字一般解释为恐惧,这句我认为应该理解为―――谨小慎微地侍奉蛮横的夏。不论是按我的解读还是按专家们的解读,这里的“夏”字是专家们公认的最早出现的夏字。(这里暂且不说秦自称其十二代祖先都侍奉“夏”意味着什么)这个春秋时期的“夏”字是已经稍稍变体后的夏,还依稀看得到最初的面貌。最初的面貌是什么,请往下看。
日期:2010-12-31 23:46:46
B.在殷商甲骨文金文里,有一个字,被一部分权威专家们解读为“夔”,而另一部分不那么权威的专家解读为“夏”。
上图是《汉语古文字字型表》中收录的一部分权威专家们认为的“夔”字,和前面的夏字正相反,下面两栏都是空白,这代表仅仅在商甲骨文金文里发现“夔”字,而后世的西周金文和春秋战国金文均未见“夔”字,“夔”字在殷商之后失踪了?
《汉语古文字字型表》收录了“夔”字的四个典型来源,分别指郭沫若老师的《商契萃编》里的第三片甲骨;刘鹗《铁云藏龟》里的1002甲骨(找到了这本书但是没找到第1002甲骨);至于“佚三七六”不知是指李旦丘老师的《殷契抚佚》还是指商承祚老师的《殷契佚存》(反正两本都没找到)?最后是商代晚期“小臣艅尊”上的铭文。读后发现,刘鹗收藏的甲骨都是小残片,看来的确是从中药铺里拣出的有字龙骨,而药铺为了煎药方便都早掰成了小碎块。相反,郭沫若先生书里收录的有很多完整大骨,铭文也多完整清晰,完整的卜辞铭文可以给我们的研读提供一种上下文。在这里,我们来看看“小臣艅尊”和郭老《商契萃编》收录的所谓“夔”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