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凤和鸣》
第13节

作者: 稻穗麥穗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吴小杏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姨妈在亲友中间是个有名的铁嘴,向来得理不饶人,连外公有时候也忌她三分。她这人又很爱面子。事情居然能够这样风平浪静地解决,十分出乎意料。
  卸掉了这个压了她许久的沉重包袱,照道理说她应该高兴才对。可不知道怎么的,她不但没感到丝毫轻松,反而有些怅然若失。这个感觉自然不能表现出来,免得人家背后议论:嫁不掉的老姑婆,心理开始变态了。因此,她只好努力做出如释重负的模样来。
  日期:2013-04-15 22:25:30
  春风化雨 (12)
  吴太太端着个不锈钢的小面盆从厨房里走了出来。她把拌好的馅子递到古太太的鼻尖底下,“姐,你闻闻看,够不够味儿?”这一招是古太太的绝活,光靠鼻子,她就能闻出来咸淡合不合适。
  “嗯,差不多。”古太太一锤定音,三个人围在大圆桌旁,古太太吴小杏擀皮,供吴太太包。平常他们仨聚在一块,总是抢着说话。今天大家都很安静。只顾埋头苦干。
  过了好一会儿,古太太先开腔。
  “哎,美苹,有件事差点儿忘了告诉你,前一阵子,收到了一个老同事的信,看了以后,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哟,什么时候的同事啊?信里说了啥你这么激动?”
  “那时候不是下放在农村吗?其实我们干农活是瞎呆子帮忙,越帮越忙,干完了活,还要农民给我们返工。那时候农村其实缺的是文化知识,不缺劳动力。政府估计也意识到了,后来就把我们这些人都调出来了。德明被分到一个公社研究什么红外线灭虫技术。我呢,带着孩子去了另外一个公社的小学教书。那,就是那个学校的同事。这么多年没联络了,她最近也不知道打哪儿弄到了我的地址。”

  古太太瞟了一眼只顾飞快旋转着饺子皮的外甥女,和颜悦色地说到:
  “小杏呀,你不是喜欢小说电影啥的,帮姨妈一个忙,我试着写了一点儿东西,你给看看,要是拍进电影里,会不会叫座?”
  一提起自己感兴趣的事,吴小杏的神情马上活泼起来。
  “哟,姨妈,真看不出来,你还有这个雅兴,打算当作家吗?香港几个出名的大作家,一年可是能赚好几百万呢。”
  “切,我有那个本事也不在这儿擀皮儿包饺子了。最近这几年不是**的题材走红吗?你那个表姐夫就想凑这个热闹。小晨让我把经历过的人啊,事啊,想得起来的就写点儿,说是多少也能个马克做个参考。他到底是外国人,就怕他弄起中国的东西来,到喉不到肺。美苹,你记不记得,七几年,有个意大利的导演,名叫安东尼奥尼的,来中国拍过一部纪录片,后来给批得灰头土脸的。小杏,你看要是觉得比较吸引的话,我就往下写。你们年轻人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可舍不得几十块钱,一眨眼的功夫就没了。我都不知道有多少年不进电影院了。”

  吴太太从姐姐手中轻轻地抽走了擀面杖,然后递上一杯热茶。她满心感激地说到:“姐,小杏动作快,让她做吧,一会儿就搞定了。你坐下歇会吧。”
  捧着妹妹冲的香喷喷的热茶,古太太舒舒服服地往沙发上一靠。她的视线不由得移向了窗外。
  南中国的冬天,跟长江流域的早春有点儿相似。记得那天给陈雨思做媒,天气也跟今天一样,好得出奇。
  一晃,十五六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日期:2013-04-16 21:52:18
  第四章往事如烟 (1)
  四周黑黢黢的,胜利小学的徐老师就醒了。有人给她女儿柳春业介绍了个对象,男方今天上门相亲。徐老师划算着:午饭做几个什么样的菜,既经济实惠,又合他们大地方人的口味。
  窗外的小麻雀,东一嘴,西一嘴,渐渐叽叽喳喳叫成了一片。天色开始微微泛白。一连下了好几天的雨,看样子今天会是个好天气。虽说是贵人出门招风雨,徐老师却没有那种奢望。她盼只盼儿女都有份正当职业,男婚女嫁,生儿育女。儿子今年二十三,在公社的农机站工作,就快给自己生孙子了。女儿春业,自幼读书聪明,徐老师夫妇都是有文化的人,自然希望孩子学业有成。这一点,从他们给女儿起的名字上就能看得出来。

  可惜柳春业生的不是时候,要不,这会儿早应该大学毕业了。赶上这个年头,大学停止招生考试,入学要靠推荐。徐老师夫妇,一个出身地主,另一个是富农。工农干部的子女还排不上队呢,哪能轮到他家?春业中学毕业以后,只能在家待业。徐老师费了不少事,托了人,把女儿安排在自己工作的这个小学校,做了代课教师。薪水虽然不多,但是一个姑娘家,吃住都在家里,要用的钱也不多。外面的政治运动虽然一个接一个,可是跟大城市不同,乡下人讲人情,又尊师重道。有时候为了敷衍上头,不得不走走形式。因此,徐老师一家的生活倒还安宁。

  可是,六十年代末的上山下乡的运动,却给全国千家万户吃商品粮的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本来,这只是毛爷爷鼓励城市的干部和知识青年,走出象牙塔,进入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去锻炼身体,改造思想。刚开始是全凭自愿。后来也不知道怎么搞的,这玩意的范围越来越大,性质也慢慢开始变了,成了硬性规定:全国所有吃商品粮的家庭,只能留一个孩子。其余的,统统下乡当农民。弄得许多做父母的,本来打算多生一两个孩子的,现在也赶快打住。

  徐老师一家,说是住在镇上,可是除了了一条短短的街道,四周围全都是农田。但到底是城镇户口,吃的是每月定量的商品粮。男孩子没户口,没工作,很难找对象。跟大多数的家庭一样,徐老师让儿子招了工。按规定,柳春业就得下放,女孩子嘛,到底好办。
  柳家因为是本地人,三亲四戚不少。柳春业下放后的户口就落在乡下的老家。她不用跟其他下放知青去农村耕田。除了逢集老家来人把生产队分给她的口粮给捎来之外,她的生活实际上跟下乡之前没什么区别。
  看看到了春业谈婚论嫁的年纪,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了。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了这么一个新的政策:新生婴儿的户口,必须跟随母亲。这就意味着,娶个农村户口的老婆,就算把根在乡下扎死了。除非女孩子的相貌出类拔萃,否则,吃商品粮的男人绝对不想冒这个险。反过来呢,要是有个城镇户口的女子愿意嫁到乡下去,那可是比七仙女下凡还有稀罕呢。豫剧《朝阳沟》说的就是这码事,拍成电影之后,迅速在全国唱红。报纸上成天宣传要消灭三大差别。这城乡差别就是其中之一。可是,越是要消灭的,往往越是生命力旺盛的东西。

  在这种情形底下,柳春业的处境显得有点儿尴尬:上呢,又上不去;下呢,自然是不甘心。吃公家饭的虽说不象乡下人那样,十七八岁就论婚嫁,但是,二十四五岁的姑娘,已经被列入老大难的行列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