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凤和鸣》
第15节

作者: 稻穗麥穗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你看着鸡腿粗的,还恁多疙瘩。少说也有四五年的老鸡了。卖便宜点。不知道要熬多久才能熬烂,今年的煤也不好买。”徐老师可没有那么容易被说服。
  “刚开春,谁家卖刚下蛋的小母鸡?俺这人一是一,二是二。不象有人漫天开价等你慢慢往下砍,你无心买就算了。俺卖给南京小蛮子去。他们最欢喜老母鸡烧汤,补的。”卖鸡的汉子拿回他的芦花鸡,蹲下身子,从腰间摸出烟袋,不紧不慢地装起烟来。
  “这大姨,称把韭菜吧。有钱难买头刀韭,一掐就断,多嫩!”卖韭菜的抓紧时机推销他的产品。“头刀韭菜炒鸡蛋,比肉还香。卷小麦煎饼,招呼县委书记都不丢脸。”
  “说那话也不怕大风吹歪嘴。你称斤肉给俺,俺家自留地韭菜随你割。”卖鸡的汉子吧嗒着烟嘴,满自在的喷出两股白烟。
  日期:2013-04-20 22:09:39

  ***** 往事如烟(4)*****
  徐老师前后左右地看了一圈,整条街这会子只有这么一个卖鸡的。她心里有点儿懊悔:早知道前两天逢集,买一只回来养着就好了。今天,他是独市生意,还有不吊起来卖的?这帮原本老实巴交的农民,如今可是越来越奸了。从前,给他们个块儿八毛的,红着脸,放下东西就走。要不就再等等?也许一会儿还有卖鸡的来上集?回头一想,又怕时间来不及。等会儿人家黄老师来了,还想请她指点一下春业的衣着,务必打扮得高雅一些,不要花红柳绿穿得太乡气。

  她正在那里进退两难,卖鸡的站了起来:
  “看你这位大姨也是真想买。我呢,说实话,也没有功夫蹲这块耗。家里队里活不少。就给个三块九怎样?一人让一步。”

  “哟!说了半天才便宜一毛钱?三块五。”
  “俺这挣工分的能跟你们月月拿工资的比?一个壮劳力苦一天就一个工,六七毛钱。一毛钱可不是小数,能称大半斤盐了。”
  “三块六.”
  “三块八毛五。”
  “三块六毛五,三块六毛五。”
  “三块七,少一分钱俺也不卖了。”卖鸡的汉子见徐老师还在那儿意意思思的,就一把抓过她的柳条篮子,把芦花鸡塞了进去。
  钱,终于递了过去,徐老师依旧不放心,“这鸡冠怎恁白,没病哈?”
  卖鸡的蘸着涂抹,边数钱边说:
  “下蛋鸡冠子才红呢,你看这毛油光水滑的会有病?”他把钱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紧了紧腰带,冲徐老师憨憨地笑着说道:
  “天暖棉袄穿不住了,给俺家二闺女扯块布,做件春秋衫穿穿。给你这一讲价,灯草绒怕是没指望了,扯几尺花哔叽吧。眼看就要说婆家了,破衣拉萨的不中。”

  “你家闺女今年子多大了?”
  那汉子板着手指头数算着,“过完年算十六了吧。”
  “哟,那还早着呢。”
  “今年要是有人来提亲,下了定,过一两年就十七八岁了。俺乡里人比不了你们吃公家饭的,挑三拣四。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结冤仇。”
  “都一样,乡里人还不是挑工分高的小队?家里不盖新房,圈里没有大肥猪,小鸡丢蛋也不上你家。”旁边一个卖炒葵瓜子的老太太插话了。她好象天天都来,面前摆着几包旧报纸包好的瓜子。听说这个是个孤老太太,唯一的女儿跟着当兵提干的丈夫去了东北,每个月都会给老人寄零用钱。老太太衣食不愁,就是有点儿孤单。与其说她在做生意,不如说是在集市找人聊天。
  “那是。有肉吃哪个要吃萝卜干?小大姐找对象是第二次投胎,爹妈不操心,出点差错就是一辈子的事。”卖鸡的汉子在鞋底磕干净了烟灰,往供销社方向走去。
  太阳已经升到离医院门口那棵大柳树好几杆子高了。徐老师看了看手表。前几天一直下雨,道路还没干,从县里开来的班车搞不好今天就不来了。今天放晴了,说不定他们会骑自行车来。不知道这年轻人长得怎么样?春业看得中看不中。哎,孩子养下来的那阵子多高兴,供书教学的,也没犯多少难。都说一家有女百家求,没想到女儿的婚姻搞得这么麻烦。
  日期:2013-04-23 21:58:20
  ***** 往事如烟 (5) *****

  从胜利公社往北走四十里地,就是那个有点儿名气的镇子——昌盛公社。虽说公路同样是砂礓砌的,却比别处显得宽敞。附近有个黄砂矿,因此马路上老是铺着一层黄沙。不要小看这薄薄的一层沙子,这样一来,雨天也照样可以通班车。就这一点,就很让其他公社的人羡慕的了。这一带一下雨,满地大泥坨子,又黏又重。车轮子陷了进去,叫唤一阵子就死火。远处还有个白沙矿,经常有卡车来装货,运到县里的玻璃厂。这种可以做玻璃的沙子,是本县有名的矿产。

  江苏无疑是一个富裕的省份,可鱼米之乡却并不包括苏北。一样是平原,苏北平原很多地方可惜是盐碱地,收成自然不能跟苏南相比。近几年政府提倡旱改水,向南方学种水稻,成绩不错。水田可以稀释过浓的盐碱,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青黄不接有时要借助树叶充饥的当地人,如今能吃上雪白的大米饭。虽然他们有时候会抱怨米饭吃久了容易絮烦,不如吃惯了的小麦玉米煎饼顺喉,但那种抱怨是喜孜孜的。说的和听的都很开心。

  真正令他们吃不消的倒是种水田比旱田辛苦。苏北的农民比较懒散,这也许是环境使然——地瘦,再使劲也是白搭,不如蹲下歇一会儿,还能省点儿口粮呢。他们没有苏南农民那么勤敏,有点儿大而化之。水稻又有些稀奇古怪的病虫害,让他们束手无策。
  这几年,周围的几个县来了一大批下放户。这帮人,大都是喝过墨水的。有的是南京城里大专院校的教职员,也有一些是大工厂的技术人员。按照新社会的章程,都有些不干不净的毛病。毛爷爷他老人家的最高指示一出,他们就被单位领导送来改造思想了。头一年,把他们一家一户分配到生产队去种田。这些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干农活只能做做样子。工资国家照发,他们的住房也是政府拨款在当地现盖的。因此,并没给老百姓带来什么麻烦。农民家庭的婚丧嫁娶钱不凑手,甚至生产队资金周转不灵时,却可以请他们帮帮忙。

  这些外来户,大多抱着做客的心态,为着档案上,贫下中农给他们下的鉴定好看些,以便早日改造完毕回到城市。遇到当地人向他们借钱的,即使心里不太愿意,只要数目是拿得出的,就很少打坝。为此,彼此倒也相安。
  如此这般过了两三年,上头来了新的指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回城暂时还没有可能,希望当地政府能善用这批技术力量。为此,县委决定在几个交通便利的大镇成了农科站。昌盛公社这个,因为研究出了红外线杀虫技术有了一点儿小名气。
  农科站的建站班底有三个人。站长老刘是本地人,他虽然文化不高,思想倒是挺解放,爱好新鲜事物,跟知识分子蛮投缘。下剩的两位是从其他公社调来的下放干部。一位姓古,一位姓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