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凤和鸣》
第21节

作者: 稻穗麥穗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有!有!”老太太盘着花白发髻的脑袋,一个劲儿地点着。“哪个能嫁给你,那还不享福?俺这方圆几十里地,打着灯笼也找不出你这样的能人。就怕你这南来的大雁,看不中俺这砂礓地的小麻雀呢。你有心,俺让宝贵两口子给你打听打听。”
  老太太说完,笑嘻嘻地走了。
  日期:2013-05-25 12:10:48

  ***** 往事如烟(11)*****
  收稻子的季节。社场上煤气灯象办喜事的人家一般,彻夜通明。全庄男女老少齐上阵,通宵达旦忙着打场。队屋里支着两口大锅,热气蒸腾。一锅熬猪肉粉条,一锅蒸馒头。村子里茶饭做的好的女人,被选来款待邻村帮拉水稻的拖拉机手。扑鼻的香味引得孩子们象小狗一样,在人缝中中钻进钻出。
  秋高气爽,万粒归仓。辛勤劳作了一个春夏的人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过点清闲的日子。芦花秀出灰白的穗子。天空中,一队队排成人字的大雁,不时传来阵阵鸣叫。
  公路上,常有去娶亲嫁女的队伍走过。十多个衣帽光鲜的年青人,骑着八九辆锃新瓦亮的自行车,一阵风般的驶过。车后座上驮着的新娘娘家的配送:大红描金的箱子、柜子、梳妆台。新娘子由两个要好的姐妹陪伴,身穿桃红金花缎子棉袄、大红灯芯绒棉裤,端端正正,不苟言笑地坐在扎着彩绸的自行车上。有的新娘许是念过书,觉得一身红当当的有些乡气,就会配上蓝色或者黑色的西装裤。其中也有穿紫红色呢子大衣的新娘,那就更时髦了,没准是吃公家饭的。

  碧蓝如洗的天空下,收割得干干净净的田野里,不上学的孩子们在这儿追打着,笑闹着。远远望见这样一个流光溢彩的队伍经过,他们早早跑去桥边等着。娶亲队伍经过的时候,一定会停下,噼里啪啦的放上一串百子炮,并且给围观的孩子散发喜糖。那是用窖了一冬天的山芋熬出的咖啡色糖块。一毛钱十颗。所有的大队小卖部只有这一种糖果。孩子们非常珍惜,吸溜吸溜能在嘴里裹盘老半天。还不时地把它们从嘴里掏出来,比比谁的糖块最经吃。

  自行车队娶进来嫁出去的女子,往往会成为她们娘家和婆家之间未婚男女的鹊桥。等到来年芦花飘雪大雁南飞的时候,那铃声清脆,五彩缤纷的娶亲队伍,有不少是经她们牵的红绳。
  陈雨思的那间小屋,在这样的季节,总是会热闹几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最忙碌的是他那辆从上海带来的凤凰牌自行车。每每是这家尚未归还,又让另外一家借了去。有时候竟然辗转到了二三十里以外的村子里去。办喜事的人家,一会儿来借桌椅板凳靠背椅,一会来拿锅碗瓢勺热水瓶。他那件枣红色的蜜枣花样的毛衣,村子里好几个新郎借去做过迎亲的礼服。
  日期:2013-06-01 16:54:41
  ***** 往事如烟(12)******
  草垛抹上了防雨雪的泥顶,窖门用稻草和石头堵实了。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忽然有几天出奇的暖和起来。队长赶紧领上人,把开春新栽种的树苗包上稻草。头场雪,在人们的睡梦中,静悄悄的下起来了。
  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一直下个不停。鸡不叫了,狗不咬了。连最坐不住的年青人,大白天也钻进了热被窝。
  “麦盖三场被,枕着馒头睡。”这个只有百十来个人的小村子,浸润在一股清冷冷的喜气里。

  李宝贵的大嫂李宝荣家的,在这大雪天临盆,这已经是她的第五胎了。
  乡下女人生孩子,除了头一胎会请个收生婆来家帮忙接生。接下来的,孕妇估摸时候差不多了,跟生产队请个假,自己烧一锅开水,烫烫剪刀。等到男人收工回家,娃娃已经剪好了脐带,依偎在娘怀里吃上奶了。跟母鸡下蛋那么容易。
  李宝荣家的,老是觉得肚子里的这个小家伙同以往大不相同。大嫂婶子们也说她肚皮尖尖,里边一定是装了一个带把子的。大队的赤脚医生早早儿地好茶好饭地被请到家。
  阵痛的时间很长,从半夜持续到了前半晌,产妇一直很开心。可是当娃娃落了地,为娘的却大哭起来。婶子大娘们一个劲儿地劝她:月子里可不兴这样,
  下个迎风落泪的毛病就麻烦了。李宝荣家的想想又伤心,眼泪无论如何也止不住——这也难怪,算上这一个,她家一共有五位千金了!
  要生能生出个儿子,李宝荣家的就可以接她婆婆的班,做个全福太太,有娶亲嫁女的人家请去铺新床的资格了。她丈夫在公社党委当秘书,长得一表人才,堂堂的国家干部,个个月工资好几十块,顶得上养个壳郎猪。夫妻恩爱,公婆年老有德,十分疼爱小辈。
  数九寒天,西北风呼呼地吹。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家家户户的门上,吊起了新稻草编就的门帘子。孩子们把脚伸进被窝,听拧棉线的奶奶,纳鞋底的妈妈给他们讲“红花姑娘”、“梁山伯和祝英台”、”老虎外婆“的故事。大人有事情做走开了,哥哥姐姐就接着讲。小萝卜头们听的津津有味。男人们如果没去上河工,会聚在生产队的牛屋里谈古论今。辛苦了一年的水牛黄牛安详的在一边咀嚼着烤火,这会儿是它们最舒服的季节。

  李宝贵总爱上陈雨思家串门子,冬天来的更勤。一来,是喜欢这儿洋气的摆设,做派;二来,也是主要目的——找开水喝。

  本地人,没有在家烧开水的习惯。收了工,进门,缸里舀半瓢凉水,咕嘟咕嘟往肚子里一灌。寒冬腊月也是如此。一来农闲,见天两顿稀饭煎饼配酱豆子,缺油少盐的,不容易口渴;二来,冬天缺柴火。要熬到五月收割小麦的时候,才有麦草下来。天气晴朗风不大的日子,稻田里常常能看到老太太和孩子们的身影。他们挎着柳条篮去拔稻根子。几个月的日晒雨淋,这些只有两握长的稻根已经开始朽了,一拉就断。这东西自然不经烧,可是多少可以垫补一下冬天柴草的不足。

  这一望无际的苏北大平原,有个把稍微高一点儿的土堆子,就稀罕得不得了。要是没有它们,走远路的人很容易迷路。荒地河滩上,野草长得高一点,就会让眼尖手快的人割下,或者喂牛羊,或者当柴草。所有的燃料都是人们从田地里割回来的。麦子收了烧麦穣子,稻子收了烧稻草,高粱秆子玉米秸子更是宝贝。这些东西很不经烧,看着老大老高一堆,一天两顿饭,几天扯下来,就矮了一大截。泥墙草顶的房子秋天需要墡草,防止黄梅天漏雨。牛羊一到冬天,也要吃草料。

  尽管是这样,办喜事的人家收到的贵重礼物,常常是绘有花鸟虫鱼的铁壳子热水瓶。这些五彩缤纷的物件,总是被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流光溢彩。虽然它们没有太多的实际用途,可是往供桌上一放,既美观,又文明。
  日期:2013-06-03 18:32:15
  ***** 往事如烟(13)*****
  李宝贵的父亲人称老党员,他是这四里八乡党龄最长的农民。除了大儿子李宝荣是吃公家饭的以外,大女婿更威风,在海军部队工作,官拜几品人们虽然搞不清楚,反正老婆孩子已经进城当了随军家属了。老党员夫妇健在,儿孙满堂。附近的人家有个红白事,他家的男人常常是座上客。荤腥油腻吃多了,就容易口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