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凤和鸣》
第24节

作者: 稻穗麥穗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寒风吹着电线杆,发出呜呜的吼叫声,被窝子里终于暖和起来了。明天一早,门口的那棵当地人称作棠梨的小树,上面保证是光秃秃的,一片叶子也剩不下。他忽然想起古诗里边常常提到的一种叫做棠棣的植物。老乡们不识字,说不定自己门口的就是古诗中提到的棠棣呢。
  这个李庄,大概也不过是六七代,已经繁衍出这么许多人了。说不定再过他百把年,旁边会多个陈庄出来的。好吧,命运既然象风一样把自己吹到这块土地上,那就在这儿扎根、开花、结果吧。
  棠棣之花 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 莫若兄弟
  死丧之威 兄弟孔怀
  原隰裦矣 兄弟求矣
  鹡鸰在原 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 况也永叹
  丧乱既平 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 不如友生

  妻子好合 如鼓琴瑟
  宜而室家 唯尔妻帑
  这首原本背的滚瓜烂熟的《棠棣之花》,中间好像漏了几段,后面还有些什么,也记不清了。
  朦朦胧胧中,他睡着了。

  日期:2013-06-12 10:15:11
  ***** 五月端阳 *****
  中国的传统节日,最令孩提时代我兴奋的有:清明,端午,农历新年。
  如今且来说端午节。俗语有:“吃了端午粽,方把棉衣送。”现在全球气温变暖,这支歌不大唱得响了。但是吃粽子的风俗大约还会一直保持下去。不过,香港的中青年多半热衷过洋人的节日,四十岁以下的人,没有几个会包粽子的了。

  咱们中国幅员辽阔,每个省过端午的风俗大概都有所不同。我小时候在江苏省北部住过八九年,那儿的人就不吃粽子。
  他们并非不重视这个节日。每到农历的四月中,货郎担子上就挂满了花花绿绿的丝绒线,供女人和孩子们戴在手腕上,发辫上。这是当年开春养蚕缫出来的丝。女人们往往还会加上一小片艾叶。那正红正绿正黄的彩线,照得人眼前一亮,只觉得初夏的风光来到了人间。
  他们为什么不吃粽子呢?我的推测可能是:
  1。江苏省虽说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但苏北农村在六七十年代还很穷。我们住的那个村子在青黄不接的时节,有的人家甚至要吃几顿榆树叶子才能接得上麦收。饮食文化自然不能跟富庶的江南比。当地农民心目中最好的饭食:一是小麦煎饼卷炒鸡蛋,二是大米饭就猪肉熬粉条。

  2。当地不产糯米,也很少见到竹子。
  我父亲是广东人,很爱吃糯米做的食品。常常在母亲面前绘形绘色地描述:祖母做的粽子,汤圆,煎堆如何如何美味。我母亲当然是闻铉歌而知雅意。
  《易经》第三十七卦家人的卦辞:无攸遂,在中馈,贞吉。意思是:在家中,女人无所成就,主管家中饮食事宜,守持正固可获吉祥。
  我的观察:主妇饭做得好,对家庭的稳定与和谐是很重要的。
  我母亲包的粽子分咸淡两种。用料用现在的标准来看非常简单。淡的就是糯米掺红豆,吃时可撒白糖;咸的是五花肉切成大块。用生抽,老抽,黄酒,姜末腌上数小时,包净糯米。两种粽子,一甘香,一丰腴。我觉得比起香港那些大酒店的什么干贝,鱼翅,燕窝粽子好吃得多。
  当时,糯米和红豆在苏北虽不多见,但是父母是在镇上的粮管所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倒也不难办。麻烦的是粽叶,用什么包好呢?
  苏北人吃的不讲究,住的也很简单:土坯墙,稻草顶,就地取材。一望无际的苏北大平原,每个村庄的老百姓都是住在这种冬暖夏凉的房子里。除了公房,瓦房在六七十年代的民居中很少见。
  用芦苇夹上两个障子,一明两暗的居室就成了。中间是堂屋,两边为睡房。一领芦席,一张棉被,全家老少,就此经冬过夏。因此,许多人家的房前屋后少不了种上一两片芦苇。
  母亲是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人物。她决定用芦苇叶子代替竹叶来包粽子,把弄苇叶的任务交给了我。小时候的我性格害羞,身体又弱,而且有些呆头呆脑。不能跟身体强壮,聪明乖巧的姐姐相比。所以非常希望利用这一年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母亲高兴高兴,算是将功补过。
  在我的苦苦哀求之下,我的同桌答应带我去她的老家,m找亲戚想想办法。跟我家一样,她家也住镇上,房前屋后没有自留地。
  两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顶着初夏已经有点炎热的太阳,向她的老家出发。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我在电脑的键盘上敲字的时候,当时的情形象昨天刚刚发生的一样鲜活。用我老公的话说,你的脑子净记得这些陈芝麻,烂谷子。难怪考试常常不及格呢。
  到了那亲戚家,同桌先亲亲热热地叫大姨。然后又周到地问候大姨家的每一位家庭成员。再细细询问麦收的情况,比如吃了几回小麦煎饼啥的,最后,她简单地转述了父母对大姨的问候,完全是一付大人们待人接物的风范。怪不得省政府的大部分干部都是苏北人。
  待双方谈得热闹之际,同桌指着我,向那中年女人婉转地道明来意。那位大姨把我从上到下细细地打量了一番,叮嘱道:“一株上别采太多,小心点,别把苇子折断。”
  站在一旁呆若木鸡的我,此时才如梦方醒,小鸡吃米似的一个劲儿点头。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跟那小学的同桌联络上了。现在,她的女儿也应该已经大学毕业了吧。
  如今,我早已接替了母亲的工作,包粽子给亲友们分享了。在香港当然什么东西都容易买。我包粽子的材料依然跟母亲当年的一模一样。一到农历五月,家中从早到晚都弥漫着竹叶混合糯米那独有的清香。
  不知道当年同桌的大姨是否健在,有机会很想请她尝尝我的手艺。
  日期:2013-06-17 22:14:14
  ***** 往事如烟(16)*****

  船是腊月初一早上靠的岸。姐姐和外甥女小芳来码头接他。陈雨思事先给家里写了信,他姐姐从单位借了一辆三轮板车,并且带来了两个小伙子帮忙拉行李。几个人七手八脚的装好了货。那两个小伙子人虽然很年轻,但是装货卸货,捆扎行李却非常老练利索。
  姐姐去讲定了一辆三轮车,她先让弟弟和女儿先坐了进去。三个人坐一辆车显得有些拥挤,又都穿的圆滚滚的,好在冬天挤一挤倒暖和。三轮车夫看起来五十岁上下,顶着西北风,吃力地踩着脚踏。遇到斜坡常常要从坐垫上站起来。倒是那两个小年轻的,车上虽然装着两大包米,每包至少有一百斤,另外四个口袋,分别装着大豆花生和板栗。遇到上坡时,他们一个蹬车,一个推车,高兴得嘻嘻哈哈,兴致高得很。

  唉,靠力气吃饭的人是要早婚那。陈雨思想到这里,低头问姐姐,回头可要给这两个年轻人一些花生和豆油。姐姐摆摆手,说着两个孩子都是顶父亲的职,新近才从郊区来的。工资很低,家里弟弟妹妹又多。上海一出门就要花钱,两个孩子下了班,总是窝在宿舍里打打扑克,下下象棋。呆会她一个人送他们块把两块钱,礼拜天可以出去看场电影,理个发,吃吃小笼汤包啥的。花生豆油的乡下不缺,他们这些没成家的小青年,不会喜欢这些婆婆妈妈的东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