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
第53节作者:
铲君山 很多人以为,领导认可了自己,便已经获得了领导的信任,便可以畅所欲言了。其实错了,这只是刚刚开始。领导认可你,是因为他本身也认为如此,也想到了这一步,说白了是你顺应了领导的需要,这样才有了认可;而当领导不同意你的观点时,那么这种美好就不存在了。所谓的提意见,说白了,就是你顺应对方的观点,而不是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那么接下来,沮授就要开始冒险逆鳞了。
其一,就是对待曹操,应该缓战还是速战。这个在《袁绍》篇里已经有详尽的分析,朋友们有兴趣可以参袁绍篇。很明显,袁绍拒绝了审配打游击战的建议,接受了审配,郭图的速战建议。在这里,我想补充一点,游击战战法虽好,但是古往今来有几个人能运用自如?凤毛麟角!沮授的建议,退一步说,的确是好建议,但是,谁来执行呢?袁绍阵营有运动战的高手吗?从官渡之战的战败结局来看,战略战术制定的其实不乏合理之处,但问题出在执行力度不够。那么我有理由推断,就算运动战的战术通过,执行起来也是个大问题。历来多归咎袁绍不能采纳忠言,其实袁绍也有自己的考虑:实行一个好,但是自己不熟的战术,不如实行一个一般,但是自己很熟悉的战术。这件事情,很明显沮授和袁绍有裂缝了。
但是,当袁绍未败之时,还分兵给刘备去攻略汝南。汝南降贼龚都就做了他的内应。可见袁绍还是扰乱了曹操的后方。大军败后,此等散兵游勇就没什么用了,这是后话。这么看来,袁绍又执行了游击战,历史有时候记录的真是有问题的。
其二,沮授说:"北兵数多而不及南兵之精,南兵粮草缺乏,财力不及北兵的充足,所以南军利在速战,北军利在缓战,宜用持久之计,袁绍又不听,以至于败。但是有疑点,因为袁绍从四月里和曹操相持,直到八月里才进攻曹营,可谓已充分利用持久之计。当时曹操因军粮耗尽,议欲退还许都,就是袁绍持久之计的效验。不幸的是,曹操的兵,实在坚固难于动摇,以至于袁绍功败垂成。历史记录袁绍否定了持久战的策略,这又是个很奇怪的地方。但是,只要和君主口径不一致,那么就会有人来趁机献谗,比如郭图谗曰:“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袁绍“疑之”,一旦走到被君主怀疑的节点,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收敛锋芒,不应再图进取,可是,沮授偏偏在最不该管事的时候,管了一件不该管的事。
其三,致命的,干预了袁绍的家事。那个时代是嫡长子继承制,袁绍有废长立幼的私心,于是将长子袁谭外派青州,沮授说:“必为祸始”。后人多以袁绍没听正确的意见而败,我不否认沮授意见的正确性,但是,沮授犯了个更大的错误,就是这句话不该由他来说。这是袁绍的家事,沮授作为外臣,干好自己的分内事就是对主上的交代了,普通人被人插手家事尚且心烦,何况是君主呢?当然,不否认沮授公忠体国的良苦用心,但是,这并不代表就可以犯忌讳啊。古往今来有多少公忠体国的忠臣枉死?
当曹操问贾诩该立曹丕还是曹植为继承人时,贾诩故意装作没听见,曹操再次问及,贾诩拐弯抹角的说,我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兄弟相争的事情啊,曹操立刻明白了。唐高宗李治要立他爸爸睡过的武则天为皇后,也是一片哗然与反对声。这时候李治问那位隋唐演义里“手眼通天”的徐世绩,徐世绩意识到这个问题蕴含的凶险,于是轻描淡写的说道:“此陛下家事耳”。武则天于是被立为皇后,接下来,徐世绩得到空前的宠幸,而当初反对的大臣们,就都没好日子过了,被整死的就包括那位鼎鼎大名的“开国二十四功臣”之首——长孙无忌。沮授再牛,牛不过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尚且在君主家事的问题上栽跟头,何况沮授呢?意见不是对于什么事都可以提的,提的好,平步青云,提的不好,粉身碎骨。
日期:2013-05-28 10:51:08
三,再谈“挟天子以令诸侯”——借尸还魂
前袁绍篇里已提到《名与利的博弈——挟天子以令诸侯》,此策略即是沮授提出,这里再谈,未来在《曹操》篇里,还会三谈这一话题。在这里我想指出,袁绍的败亡,和是否“挟天子以令诸侯”,关系不大。
李傕追劫汉献帝,把献帝围困在曹阳,沮授说袁绍曰:“将军累世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在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定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夫权不失机,功不厌速,愿其图之。”绍不从。历来讲史喜欢把袁绍失败归于没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处于劣势,其实不尽然,这是学究的看法,而不是政客或政治家的看法:挟了天子的曹操,难道占据了多大便宜吗?没有一寸土地,一个人,是因为曹操挟了天子而主动归顺的,说白了,完全看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前提是:战也能屈人之兵,是曹操用实力为自己打下的江山。这里提个引子,将在《曹操》篇里细说。
袁绍拒绝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有其充分理由的,那么理由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
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举义兵起事,杜思冲劝说他前去迎取南康王萧宝融,即南齐朝的和帝,定都襄阳,以使尊号正当,梁武帝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张弘策说:“现在如果把南康王放弃于别人的手中,那他就可以“挟持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将军你就得前往称臣,被别人号令。这难道是乱世之时的打算吗?”梁武帝说:“假如我们的前途事业不能获得胜利成功的话,那么就应当像兰花与艾草一起被烧掉那样,与敌人同归于尽;假如我们能够建功立业,又有谁敢不听从我们呢?
难道只是平庸无能地在江南听从别人的号令,占据新野郡来聚集新来投靠归附的人吗?”萧衍不听张弘策出的主意,于是进兵攻克了建业,从而占据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看到了吧,这就是称帝的人和不称帝的人的区别。能够建功立业,谁还敢不听我们的?若不能建功立业,挟了天子又有什么用呢?充满霸气的鹰派作风,颇有破釜沉舟的意味。梁武帝没有挟天子,诸侯无人敢不从,所以,袁绍其实也可以不挟天子的,袁绍的失败和不挟天子也无甚关系。但是,袁绍和曹操不一样,他一直有另立和自立的野心,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沮授还要提出迎奉天子,无疑戳到袁绍的肺管子了。沮授如果把这建议提给曹操,说不定就很受重视了,看来啊,游说的对象,也很重要啊。
中国历史上,每当改朝换代的时侯,称霸于一方的诸侯,往往挟立亡国的君主或其后代,比如李渊挟持的隋恭帝,表面上看是用武力支持他们,其实是企图控制利用他们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正如“借尸还魂”计所云:“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即是说所要利用的,必须是那些已经没有能力和作为的亡国之主。因为,这些没有能力的亡国之主第一容易被自己控制,第二又可利用他的旗号来号召一些支持者,第三还可利用他的名义去讨伐自己的对手。但是,有个前提,一切都是要以实力做铺垫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用到当今,那么朋友们显而易见,联合国这个“汉献帝”,是被哪位曹操挟持的呢?这个策略高不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