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航向——大宋崇宁三年》
第4节

作者: 草根读史1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诏令“自今中书、枢密、宣徽、学士院、京百司、诸州系职人员,不得离局应举”。宋太宗开宗明义,指出“科级之设,待士流也。岂容走吏冒进窃取科名!”从此确定了胥吏的身份地位,它与士大夫之间的等级界线。
  胥吏政治地位低,不能参加科举入仕为官。宋太宗端拱二年,中书门下的胥吏,守当官陈贻庆参加科举及第,太宗得悉之后,立即追夺所受敕牒,并勒令其回归本局复任原职。一些官员对待胥吏相当苛刻,为官者父祖曾任胥吏,也往往为同僚所轻视。而且胥吏的薪俸不由朝廷财政支出,经济上也比较贫困。宋朝对待胥吏,甚至在礼仪和服饰上,都有强制的规定,严申吏人服制,不得僭越。
  封建时代,官员为百姓的父母,也是他们的师长。官员不但有管理领属的责任,也有着教化百姓,倡导社会规范的义务。宋朝士大夫们继往圣绝学,肩负着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圣人提倡“克己复礼”,对于维护帝国社会的阶级秩序,自然有着义不容辞的道义和责任。“冠敝在于上,履新处于下”,社会的等级秩序,怎么能容忍它礼崩乐坏?
  日期:2013-05-22 20:36:11

  (更新)
  然而,崇宁三年,国子监增设书画科,史料给出的答案,却是风平浪静,波澜不兴。
  六月壬子,都省言:“窃以书之用於世久矣。先王为之立学以教之,设官以达之,置使以谕之,盖一道德,谨家法,以同天下之习。世衰道微,官失学废,人自为学,习尚非一,体画各异,殆非所谓书同文之意。今四方承平,未能如古,盖未有校试劝赏之法焉。今欲放先王置学设官之制,考选简拔,使人人自奋,有在今日。所有图画之技,朝廷所以图绘神像,与书一体。 附书学为之校试约束,谨成《书画学敕令格式》一部,冠以崇宁国子监为名,并乞赐施行。”

  对于都省的上言,徽宗是龙颜一悦,“从之”。
  就象是蔡京请铸当十大钱,徽宗“从之”,臣僚请将元祐奸党姓名立石刊记,徽宗“从之”一样,徽宗心有所好,已经不需要赤膊上阵,早已有巧言令色之徒,投其所好,主动献言以进。
  “尽用君意,岂非谤书”。此时敢于和皇帝面争是非的臣子,似乎已悄然无存;天子新政的利弊得失,似乎也无人敢于议论。皇朝一统,悉出圣裁,帝国的政治局面,似乎是令人欢欣鼓舞。
  然而,从崇宁三年的“崇宁画学”,到北宋末年佞倖当道,宦官执政,史书的记载,却是一路灰线蛇影,若隐若现地,向世人揭示了帝国是怎样堕落,渐渐走向黑暗的。

  大观三年(1109年),这一年的科举,出现了令人匪异所思的事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太监梁师成,居然窜入了科举,高中第一甲第十一名。关于梁师成的才学,《宋史 宦官传》有记载:“梁师成,字守道,慧黠习文法,稍知书”。梁师成仅管“稍知书”,但他高中甲榜,已经有资格笑傲天下的士大夫。
  梁师成此举意欲何为,天下人莫不心存狐疑,梁师成有什么鸿鹄之志,大家自然是不得而知。这个答案,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历史老人才会慢慢向世人展开。梁师成的太监人生,果然是大有作为!
  梁师成不但自己窜入科举的行列,宣和三年(1121年),他还唆使门人储宏,加入科举考试。储宏不负所望,中榜之后,梁师成又让他“执厮养之役如初”,重执太监的旧业,继续做他的仆役。宣和时期,梁师成、储宏窜入科举之意,天下人早已经知道他们的“良苦用心”。
  日期:2013-05-23 18:01:21
  (更新)

  重和元年(1118年)三月,徽宗令第三子嘉王赵楷赴集英殿,参加这一年的科举考试。皇上的圣心是何用意,主考官们自然是心知肚明,嘉王赵楷的考试成绩,“有司考为第一”。或许是徽宗没有想到,嘉王赵楷能如此大展风采,遂自觉不好意思,以第二人王昂为榜首第一,不让他独占鳌头,成为众进士的魁首。
  “科级之设,待士流也”,徽宗的先祖,早已向世人宣布,科举只为优待天下的士大夫。当年李昉、吕蒙正的儿子参加科举,因成绩优异御试入等,太宗知道后“黜之”。太宗的理由是,“势家不当与孤寒争进”,科举应该为贫寒的百姓子弟,创造更多平等进取的机会。
  徽宗令嘉王赵楷参加科举,世人对为何太监能高中这样的怪事,也就明白了个中的原委。按照宋朝的制度,太监这样的内侍,只是皇室的家臣仆役,宋太宗连胥吏都不许他们参加科举,何况是地位更为低等的太监?因而史家评论说:“今阉宦与其隶皆得以登甲科,盖至是祖宗之良法荡然矣”。
  祖宗之良法荡然的,不光是科举。北宋末年,宦官已走上了帝国政治的舞台,成为了朝纲中的台柱。宣和时童贯为太师,执掌枢密院,与两府宰相同级,梁师成为开府仪同三司,亦与宰相级别相似。每年的春秋国宴,两人巍然坐在执政的位置上,与徽宗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为将为相,须有进士出身,梁师成此时为早年的中举,已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成为朝廷台柱子的,还有大家熟知的,那个能踢得一脚好蹴鞠的高俅高太尉,以及早年便开始投机,时常与徽宗得预宫中秘戏的少师英国公蔡攸。一大批善于逢迎,钻营有术的阿谀之徒,也纷纷得到重用,成为了帝国的重臣柱石。
  对于帝国的科举,梁师成并不满足于自己和储宏这样的门人金榜题名。北宋末年的宣和时期,梁师成公然收受贿赂,操纵科举,把它当成了自己的提款机。梁师成玩弄科举于掌股之间,给他行贿之人,只要纳钱数千缗,便可以入廷参加殿试,一次科举,竟然操纵人数达到了百余名。唱第之日,梁师成侍立于徽宗身边,中举落榜,全由他一人宣布。肆无忌惮,居然不避嫌疑,俨然已把自己当成了二皇上。

  崇宁三年,国子监开设书画科,似乎并未让当时的人们,敏锐地预感到什么。然而,后来的时势演变,却已向世人昭明,它并不只是在国子监增添一项学科这么简单,它也是时局变迁,朝纲混乱的肇始之门。
  透过“崇宁画学”,帝国的风气已经悄然改变,佞倖之门已经开矣!
  日期:2013-05-23 20:32:14

  (更新)
  “崇宁画学”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极其积极的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宋代书画能取得令人惊艳的辉煌,可以说是与它不无联系。“崇宁画学”在书画历史上,留下了诸多的第一: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皇家美术学院;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由官方设立的美术教育机构。在中国绘画史上,“崇宁画学”是教育层次最高的培养绘画专门人才的机构。将书画纳入国家的正规教育,这样高级别的规格,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它是绝无仅有的唯一。诸多的中国美术通史、美术教育史,不吝对它的溢美之词,认为它在中国美术教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