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航向——大宋崇宁三年》
第5节

作者: 草根读史1
收藏本书TXT下载

  徽宗一朝,书画人才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徽宗开创历史先河地,设立了以画取仕的创举。书画人才可以入仕为官,“许服绯紫官服”,可以穿绯色(四品)和紫色(五品)的官服,还能腰中佩带鱼袋(一种代表身分等级的鱼形佩饰),“本朝旧制,凡以艺进者,虽服绯紫,不得佩鱼。政、宣间独许书画院出职人佩鱼,此异数也”。
  对于服绯紫,腰佩鱼袋,现代人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同,也许会觉得比较陌生。其实它和现在部队的军阶,肩章杠星的分别一样,是在封建等级社会中,用以分别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封建社会强调以礼治国,社会各个阶层等级森严,不容许僭越。象征着身份等级地位的服装色彩和冠带佩饰,不论你有多少金钱财富,也不可以违制僭越。因而身服绯紫、腰佩鱼袋不但是一种政治荣誉,也是功成名就,可以骄傲世人的一大资本。

  宫廷对书画人才的任用,最早可以上溯到夏商时期。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阶级统治的出现,宫廷内部逐渐有了需要为宫廷服务的绘画创作。汉朝时,开始设置与绘画相关的宫廷机构,有少府、画室、画工和署长,称画家为黄门画者、尚方画工。唐代初期,朝廷开始设立翰林院,将御用画家授以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等职,作为内廷供奉艺能杂居的场所。

  唐末战乱,中原画家纷纷避乱入蜀,后蜀孟昶于明德二年(935年),始创“翰林图画院”,设官分职,于院中设待诏、祗候等职,广为招募画手,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正式的宫廷画院。同时期的南唐中主李璟,也采取西蜀的办法,在宫廷中设立翰林图画院,设有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翰林司艺、内供奉、画院学士等职官,当时在画院任职的画家,先后有上百人。宫廷画院的建立,为画学的产生储备了绘画人才,画院不但集中,而且也培养了一批绘画名家,其成就风格直接影响到了北宋。

  日期:2013-05-24 18:09:05
  (更新)
  北宋初期,画院制度基本沿袭五代的传统而来,宫廷画院隶属翰林院,仍以翰林图画院为名。画院的画家,基本上都来自五代西蜀和南唐画院,也有少部分应募或受征召而来的画家。画院在机构建制方面,把画家的等级,分为待诏、艺学、祗候、画学生四个职别。最初的在职人数,并没有明确的定员。仁宗时以待诏三人、艺学六人、祗候四人、画学生四十人为额。真宗咸平以后,画院编制的名额,基本已经确定,制度变得规范,画院的隶属,也由宋初的翰林司兼领改由专门的内侍官充当。

  北宋前期宫廷画家的职责,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寻访和鉴藏前代的书画名迹;二是从事于专供帝王皇室玩赏的卷轴和屏风之类的绘画,以及壁画、建筑装饰等绘画的创作;三是出于政治目的,由皇家或政府组织的绘画创作和复制活动。

  神宗熙宁时期,翰林图画院以艺业的高低,将画家进行编类分级,以此作为晋升的依据。元丰五年(1082年),翰林图画院复隶属翰林院,改称为“翰林图画局”,在机构的设置上,也进行了改革。翰林院设勾当官一人,由内侍的太监兼任,下辖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图画局掌管宫中的绘事供奉等事务,设有待诏、艺学、祗候、学生等职。
  翰林图画院的发展,至徽宗一朝,达到了鼎盛时期。翰林图画院不仅规模宏大,名家众多,同时在建制上也更加合理。画院画家的待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根据画史记载,唐代的宫廷画家,其地位是极其低微的。画家们虽有“翰林待诏”、“翰林供奉”、“内供奉”的职称,但这些“常在内廷”的画家,在宫廷中是被当作“伎术官”看待的,基本上和那些工匠没多大区别。《历代名画记》卷九记载,阎立本善丹青,皇帝常召他作画,身为朝廷高官的他为此感到说不出的羞愤,说:“吾少好读书属词,今独以丹青见知,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

  能够得到皇帝的亲睐,常常侍立左右为他服务,这在许多人看来,本是让大家觉得极其羡慕的荣耀。可阎立本却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只有书画受到重视,操持这种“厮役之务”,对他是一种莫大的羞辱。可见当时画家地位的卑微。
  五代时期,宫廷画院的设立,画家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地位也较前代有较大的提高。但画院画家的官职,与其他部门相比,待遇仍然是比较差的。总体上,帝王们将宫廷画院,和其它服役机构是一样看待的。
  北宋时期,翰林图画院的画家,已初步与艺工区分开来。画家的待遇,不同于一般的工匠,但与士大夫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服饰和升迁上也有一定的限制。画院的画家,虽然可以穿绯色紫色的官服,但是不能腰中佩带鱼袋;一般的士大夫可以去作地方官,但是画院画家就没有这样的资格。徽宗时期,“独许书画院出职人佩鱼”,“不以众工待也”,不断地提高画家的待遇。画院画家不但可以服绯紫腰佩鱼,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同的体现。

  日期:2013-05-24 20:50:54
  (更新)
  按照画院的制度,画家有别于一般的绘画工匠。绘画的工匠,比如彩画建筑装饰画的工匠和一般的壁画工匠,属于“八作司”,他们的工钱叫做“食钱”;而画院画家的工钱,则称之为“俸值”。对此,《画继》的记载是:“他局工匠,日支钱谓之食钱,惟两局则谓之俸直,勘旁支给,不以众工待也”。单是对报酬的名称,都要和他局工匠加以区别对待,显然是在有意识地提高画院画家的地位。

  各局进入宫廷待诏立班,宫中对此的安排是,“诸待诏每立班,则书院为首,画院次之,如琴院、棋、玉、百工皆在下”。书院画院的待遇,显著地在其他各个部门之上。并且徽宗喜好书画,宫中常留他们“拱侍殿中”,睿思殿命书画院能操持书画的待诏一人,每日留宿宫中值班,以备随时接受宣召。而其他的各局,都没有这样的安排,显然又是制度上的一种特殊待遇。
  就算是画院的学生犯上错误,也只要罚点钱便可了事,其他的人,显然就没有这么幸运。“画院听诸生习学,凡系籍者,每有过犯,止许罚直;其罪重者,亦听奏裁”。其中的罪责重大者,还听奏皇上的亲裁,这个级别,恐怕是只有朝中的柱臣,才会有这样的资格。
  徽宗设立“崇宁画学”,在国子监增设书画科,据邓椿《画继》的记载,其直接的起因,是因为应诏绘制五岳观的画家多不称旨:“始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应诏者数百人,咸使图之,多不称旨。自此之后,益兴画学,教育众工”。
  因为五岳观应诏的画家,多不能称己心意,徽宗便有了兴画学,培养绘画人才的想法。邓椿的这一说法,虽然没有更多的史料可以佐证,但是考虑到邓椿的祖父邓洵武曾经拜少保、官至知枢密院,与徽宗有着过密的交往,在徽宗绍述新政、任用蔡京为相等重大决策上,都曾有过不小的影响,因而这样的说法,似乎不象是空穴来风。另外,因为徽宗酷爱书画,有意推动书画艺术的发展,逻辑上似乎也理顺成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