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真相:孔子及其弟子们以及很多中国成语的内幕》
第2节

作者: gongqi200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2-10 12:52:21
  【1.3】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好听的话好看的脸色,仁就少了。”

  【真相】
  本章的意思很简单:巧言令色者基本上不仁。“鲜”在这里的用法和英文中“few”一样,字面意思是“少”,其实就是否定的意思。
  为什么巧言令色就一定不仁呢?从前现在的腐儒们有过大量的说辞,什么道德啊人格啊又臭又长的一大堆,大家可以去网上图书馆里去找,罗罗嗦嗦的一望而知就是辩护词而不是真相。真相用不着这么罗嗦,真相都是比较直接的基于利益的原因。什么原因呢?2点原因。
  第1点原因是因为孔老师自己不擅长巧言令色。圣人一生东奔西跑国内国外的找工作想当官,但很少得志,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不善于巧言令色。“仁”是孔老师标榜和追求的,如果说巧言令色者仁,那么等于否定了圣人自己。你以为圣人傻吗?
  第2点原因与孔老师办的孔子大学的特点有关。孔大3000学生却只有孔老师一个正式老师,而且后面我们还会看到就是这样他还轻易不教学生点而什么。孔大学生可是每人至少交了10条干肉的学费的,所以孔校长要大肆宣扬巧言令色者不仁来堵住话多的学生的嘴,否则交了干肉的学生们非闹出维权纠纷甚至群体事件来不可。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圣人的心机很深。

  日期:2011-12-10 13:28:28
  【1.4】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我自己,为别人谋划不忠诚吗?同朋友交往不诚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练习吗?”

  【真相】
  反省自己不是什么问题,反省的次数为3也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为什么反省这3件事:为别人谋划、同朋友交往、复习练习学业。
  这里面的真相就要从曾子的身份说起。曾子的身份是孔大学生也就是读书人。春秋时候对于读书人来说当官是比现在还热门的选择,因为其它职业选择比现在要少得多。那时候想当官因为没有公务员考试,所以职业声誉就比现在重要。“为人谋而忠”的名声如果传出去,当官吃皇粮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种大事当然需要每天反省3次。

  中国社会是关系社会,这种文化源远流长,春秋就已经开始。出来混首先要把关系混好也就是要有有用的朋友,所以每天反省3次以便获得“与朋友交而信”的声誉也很重要,起码在中国社会很重要。那么也要每天反省3次。
  最后,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习,每天反省3次“传而习之”总算对得起学生的身份。毕竟要记入《论语》,把学习的事列入每天要反省3次的事,这是给孔老师的面子。
  日期:2011-12-10 14:19:56
  【1.5】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谨办事而守信用,节约用度而爱护他人,按时令役使民众。”
  【真相】
  本章为治理或管理之道。疑问可能有2个:一是为什么特别强调“道千乘之国”,二是为什么在管理原则中单独提出“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要回答第一个疑问,需要具备一个营销学知识,也就是细分市场的概念。孔老师虽然希望他和他的孔大咨询公司被所有国家买单,但是他很聪明地瞄准特殊的细分市场也就是一部分国家。哪部分国家呢?这就又先要了解“千乘之国”是什么概念。“乘”是一种战车,是春秋时代军队的基本配置,因而已可以据此衡量军队实力并进而衡量国家实力。每乘战车配备兵力共约百人(大约现在1个步兵连),所以千乘就是10万军队,这也反映了国家的规模。显然,圣人觉得“千乘之国”是他最好卖的细分市场。

  在回答第二个疑问。在针对“千乘之国”提出的治理方案中,孔老师提出了“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等5项原则。为什么是这5项呢?这涉及到中国式管理思想的一个规律,即不重完备性而重针对性。所以,如果这5项原则是西方人写的,我们就要从一个完备体系的角度去推导。但是现在这5项原则是中国人孔老师说的,那么就要从针对性也就是当时的情形去分析。这个分析很容易做,既然圣人提出了这5项原则,那么当时该细分市场也就是“千乘之国”的治理就一定是“不敬事”、“不信”、“不节用”、“不爱人”、“使民不以时”,也就是当时各大国做事不讲究、不守信用、铺张浪费、不爱护官员、使唤老百姓不分春夏秋冬。

  日期:2011-12-10 15:57:08
  【1.6】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在家要尽孝,出外要顺从兄长,要谨慎和守信,要泛爱众人和亲近仁人。躬行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文。”
  【真相】
  孝悌的老套路没什么疑问。本章的主要意思是先做人,再学文。这个先后顺序是为什么呢?
  前人的解释,多是以圣人信徒的角度,或者以道学家的立场,说这是因为孔老师重视德育重视仁的实践。这样偏颇的角度和立场出来的答案显然不对或基本上不对。
  真实的内幕是,这是圣人的计策。

  《史记》上说孔老师“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为什么是这样的比例呢?我们知道,孔校长的民办大学以现在的标准看很不正规,全部师资力量只有孔子一人。由于盲目扩招,在校生有3000之众,当然这是历年的总和,但是分期算也要数百。六艺在当时绝对是高科技,当时又没有阶梯教室和扩音器,小班教学的话就算是把孔老师累死也教不了这么多学生。于是圣人就想出了这个计策,让绝大部分学生先学做人,做好了人再学文。当然了,做好人的标准由孔老师自己把握,六艺小班没有空位则人做的再好也不算通过,反正又不是客观的计算机考试。英雄所见略同,后世的毛泽东也使用了这个计策,就是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然后从中选一些工农兵大学生。

  当然,如果一个计策没有漂亮的外衣就会损害用计者的声誉。孔老师聪明地给自己的计策穿上了孝悌仁爱的外衣,这件外衣看起来也还合身,再加上信徒的盲从和道学家的别有用心,声誉不仅没有损害,反而有很大提高。圣人就是圣人啊。
  日期:2011-12-10 17:53:54
  【1.7】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重视贤德轻视外表,事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事奉君主能够献出身体,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然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真相】
  重视贤德轻视外表,事奉父母交友诚信,这些都不足为奇。事奉君主能够献出身体生命,这种话出自子路这样的学生会干部也可以理解,但偏偏出自子夏之口,一般人肯定会以为他是一个下流的奴才。其实不然,子夏并不是那样的人,他曾因为经常不参加政治学习和私下里说怪话被孔老师狠狠地批评过要当君子不要当小人(见6.13)。

  所以,子夏的这段话其实是为拿到毕业证书而放弃自己的原则选择老师的标准答案。不仅如此,子夏在进行这段表演时是既想要技术分又想要艺术印象分,所以才会矫枉过正说出这样疯狂的话。不愧是经过了3000进72的残酷淘汰赛洗礼的选手啊。
  不仅如此,这段话还特别符合孔老师在孔大的利益。前面说过因为师生比例和孔老师的教学方式,孔大学生很少有机会从老师那里学习。子夏说只要有这几条就算学过了,孔大学生再要维权说交了干肉却没有学就先被同为学生的子夏否定了。
  日期:2011-12-10 19:49:56
  【1.8】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