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真相:孔子及其弟子们以及很多中国成语的内幕》
第3节

作者: gongqi200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威严;学习使人不固守谬误;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真相】
  “无友不如己者”,也就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句很势利眼的话出自圣人之口,所以孔老师的粉丝们无不怀疑本章这句很著名的话。作为粉丝,粉丝们当然想方设法为孔子开脱,但是,就算是开脱大师也开脱不了这句有很明显的证据证明无法开脱的话。
  其实也没必要开脱。论语里有很多很功利的实话,这句只不过比较大的实话而已。

  实话有利有弊,“无友不如己者”也有利有弊。只与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好处是很明显的,就是可以利用朋友而不被朋友所利用。缺点则需要推理:如果你孔老师只与强于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他想交的朋友也如此,则人家肯定不跟孔老师交朋友,孔老师也就交不上这位朋友。但这只是推理,实际情况很可能是这位朋友不知道圣人是势利眼,或者这位朋友知道圣人是势利眼但依然大度地与孔老师交朋友。从孔老师混社会的历史记录看,后一种可能性是很大的,而前一种可能性只要孔子把自己的想法潜伏起来就不成问题了。圣人的潜伏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论语》是圣人死后才发表的,所以也不影响潜伏。只是苦了孔老师的徒子徒孙们,因为《论语》的发表意味着文艺界都知道他们是或可能是势利眼,恐怕这才是他们想方设法篡改改编这句话的主要动机吧?

  本章的其它几句话也都是常识。只不过是不会有争议的常识。
  日期:2011-12-10 22:53:45
  【1.9】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慎重送终,追念远祖,民众的德行就归于淳厚了。”
  【真相】
  重视上一辈的葬礼和追念祖先就可以导致民德淳厚,你觉得曾子这个说法奇怪吗?其实,这只是一个民德淳厚的定义问题。只要把淳厚定义为稳固上下等级关系,这个说法就可以说得通了。
  本章的疑问在于“慎终追远”的主体是谁。综合上下文和文献,我们可以认为,主体是统治者(礼记:“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或者至少也是统治者一伙的人(礼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这样一来,我们发现,本章内容并不像粉丝和粉饰者们所认为的那样,说明孔门重视德行,而是证明统治者的德行不过是手段,是教化民众淳厚以维护统治者统治的手段。再说明白点儿,就是长辈和祖宗也是被利用的手段,虽然他们表面上得到了葬礼和追念。

  所谓道德,其实目的都很功利。提倡某一种道德的人,或者是因为这道德对他有利,这是很自然的事;或者是因为他傻,非要提倡对别人有利的道德。
  日期:2011-12-11 09:18:27
  【1.10】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到一个国家,必然会听闻这个国家的政事。是求得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的呢?”子贡说:“夫子是因为温顺、善良、恭敬、节俭、谦让得到的。夫子的求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真相】
  搜集政治情报的方法有很多,本章讲述了孔老师的方法:温良恭俭让。
  在国外温良恭俭让有利于得到情报这一点没有疑问。在国外又没有执法权可以刑讯逼供,当然只好用温柔的方法了。在欧洲卖工艺品的市场上你会发现,在国内很蛮横的官员在那边侃价时都是很温柔的。
  有疑问的是:为什么别人的提问方法会“异乎”也就是和孔老师不一样呢?为什么春秋的时候大家出国访问时问点什么事都很野蛮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因为文化转型。孔老师组团出国的时候,礼坏乐崩,文丨革丨结束不久,刚刚改革开放,旧的文化被破坏了,新的文化还没有建立起来,五讲四美还没有蔚然成风,大家普遍不太讲礼貌,问问题时也就比较粗野。所以,孔老师的温柔就很鹤立鸡群,他的情报搜集工作就卓有成效。

  如果大家都温良恭俭让,你就得想新招了。或者更温,或者野蛮。
  日期:2011-12-11 19:16:42
  【1.11】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改变父亲的道路,可以称为孝了。”
  【真相】
  本章下了一个孝的定义:父亲在的时候志向要和父亲保持一致,父亲不在了3年之内的行为要和父亲活着的时候保持一致。
  每个人都可以针对某一个概念下自己的定义,圣人当然更可以。分析这个定义,我们有2个疑问。

  一是定义为什么是三年有期而不是十年有期或者无期。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可操作性的问题。春秋的时候由于没有户口问题护照问题,所以移民找工作比现在一点不少。父亲死了你要跟着观察他3年来判断其是否孝,这对于观者其实就是一个三年有期徒刑。那时候虽然不讲什么人道主义,但是要让观者盯5年10年甚至无期,也的确太不人道了,不可操作,或者操作的成本太高。

  二是如果父亲的道是不好的道怎么办呢?比如父亲是黑道的,难道也一定要在父亲死后混3年黑道?粉丝们对此打了不少马虎眼,什么孔老师说的道必然是白道啊,什么即使是黑道孝子也不忍啊,七嘴八舌的反而把水搅得很浑。其实这个很好解释,中国古人和古希腊人比较起来,其中一个特点是逻辑推理的平均严密水平要低一些。说白了,孔老师说这话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还会有人跟他较真说要是那个“道”是黑道如何。《论语》里其它地方有漏洞的地方还有很多,你就大大方方承认有漏洞就好了,为什么要千疮百补弄巧成拙呢?

  日期:2011-12-12 00:41:10
  【1.12】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先王的道路,以此为美;小事大事都走这条路。有的时候也不可行,知道和谐就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真相】
  本章有前后2层意思,这是很明确的。虽然“小大由之”断在前面还是后面,还有些小分歧,不过不影响总体意思。
  如果说有疑问,就是为什么礼以“和为贵”,但是“礼节之”却是更重要的原则,也就是说“礼”比“和”更重要。其实,这完全是一个利弊和立场的问题。对于孔老师来说,无论是谈“礼”还是谈“和”,目的都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也就是说立场都是在统治者那里。“礼”的目的是秩序,秩序需要等级制度,等级制度太冷酷了,下级的人就会离心离德(“礼胜则离”),给上级进贡就会心不甘情不愿甚至往点心里面吐口水,所以要“和”。但是“和”又不能过分(“乐胜则流”),过分了就分不出上下尊卑,下级就会干脆不给上级进贡了。二者比起来,哪个更重要呢?当然是“礼”比“和”更重要,因为“礼”过分了无非是吃些口水,“和”过分了就可能干脆没饭吃了。

  所以,《论语》说“礼”比“和”更重要是因为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如果在在老百姓的立场,甚至就不是“和”更重要的问题,而可能是“礼”本身就应该摧毁的问题。
  日期:2011-12-12 13:03:05
  【1.13】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