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说:“信用符合道义,诺言才可以践行。恭敬符合礼法,才能远离耻辱。姻亲如果不失亲近,也可以看成血亲。”
【真相】
这一章的解读分歧比较多。分为3句毫无疑问。但是3句是条件句,还是因果句,这是一个分歧。另一个分歧是第三句的“因”的2解,一是解为依靠,二是解为“姻”也就是“姻亲”。“因”解的选择有影响了“宗”解的选择,因为“宗也有2解,一为主,二为直系血亲。
这里我们讨论一下信用问题。信用的原则,中国古人和我们现代人的分歧是比较大的。我们的信用原则基本上受西方影响,信用卡上的一分钱也好一万元也好,从信用的角度看没什么区别,都必要遵守。然而古人则不是这样,孔老师甚至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13.20)。他把信用分成三六九等,君子只遵守高等级的信用,而什么是高等级的信用也没有什么客观标准。这样就给自己开了大大的后门,守不守信用完全随自己的方便,对自己有利的信用就遵守,对自己不利的信用就不遵守。《论语》打开窗户大大方方地这么说,证明那时候这么说完全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符合当时的规则和潜规则。
如果你有疑问:孔老师穿越到现在的话,会不会说因为自己是君子就随意说话不算数甚至不还信用卡的欠款呢?答案是,这事还真说不好。圣人如果方便守信或兜里有钱,那么他就会守这个“近于义”的高级信;否则他就会说这是不“近于信”的低级信,他不是小人,当然就不守信了。
孔老师对信用的态度影响了中国人2千年。中国人现在不太讲信用,或者说不太讲现代意义的信用,和圣人给信用开的后门有很大关系。
日期:2011-12-12 20:04:50
【1.14】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住不要求安定,敏捷做事谨慎发言,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称为好学了。”
【真相】
本章孔老师给出了好学的5个标准:不求吃、不求住、快干活、少说话、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除了最后一项与理论学习有必然联系,前4条都多少有些疑问。
当然,前4条可以作为半真半假的德育标准。说它半真,是因为孔大的确有德育课程。说它半假,是因为这些标准的背后有更为实际的功利考虑,与孔氏道德其实并没有100%的必然联系。
什么实际考虑呢?当然是经济条件了,也就是钱嘛。大家知道孔大由于盲目扩招学生有千人之众,伙食费住宿费开销很大,而且钱这个东西总是省一毛钱是一毛钱嘛,再加上孔老师有时还要带一些学生干部组团出国旅游,所以鼓励大家不求吃不求住就成为必然了。当然了,圣人的经济头脑很全面,除了节流外还想到了开源,利用学生做廉价劳动力的想法就是他老人家发明的。让工人快干话是所有资本家的梦想,泰勒只是利用了数理知识而已。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话疗”,所以孔老师直觉地认为少说话是快干活的必要条件。
日期:2011-12-14 10:49:52
【1.15】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但是却不如贫穷而快乐,富有而好礼。”
子贡说:“《诗》上说,‘像切一样,像磋一样,像琢一样,像磨一样’,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可以开始与你谈《诗》了,告诉你过去就可以知道未来。”
【真相】
前人对本章的解读是比较一致的:“贫而乐”是比“贫而无谗”更高的境界,“富而好礼”是比“富而无骄”更高的境界。切磋琢磨才可以获得更高的境界,所以孔老师才开始跟子贡谈《诗》。
虽然本章的解读没有什么争议,但是我们在解读时依然有2个疑惑。
一是为什么“乐”与“好礼”是比“无谗”与“无骄”更高的境界。
贫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并不一定是“无谗阶级”,能做到“无谗”也就是既“无产”又“无谗”,朱熹说这样就可以“自守”也就是把握自己了。富人比较容易骄傲,如果“无骄”,则也算“自守”也就是把握自己了。
“无谗”还只是在贫富差异中把握自己,“乐”则是超越了贫富之分;“无骄”也只是在贫富差异中把握自己,“好礼”同样是超越了贫富之分。超越比起把握自己来,当然是更高的境界。
至于为什么孔老师认为超越贫富就是更高的境界,可以有2个解释。一是超越任何一个什么东西都是更高的境界,这个是普世价值。比如你能看透纸币和信用卡的差异,你对钱的认知就上了一个台阶;再能看透纸币和纸钱的差异,就又上了一层;再往下就是钱和其它物质财富的差异,财富和精神的差异......二是子贡是富人,孔校长虽然办学但是心不是太黑所以没有发财,所以超越贫富之分对孔老师自己的心理也有保护作用的。
解读本章的第二个疑惑是为什么子贡知道了切磋琢磨就算通过了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根据《史记》的记载,子贡是当时福布斯财富榜上的人物,所以他在孔大是在职生而不是全职在校生。孔校长办学还是比较严谨的,尤其是研究生一级是需要入学考试的,不像当代中国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学位是给钱就上。当然孔老师是自主招生,所以考试也不是统考,也不考什么外语数学,完全是圣人自己想怎么考就怎么考。《诗经》里的“切磋琢磨”是文学上的比喻,本意是加工,可以引申为精益求精也就是境界的提升。我们已经知道孔老师的“乐”与“好礼”是对子贡“无谗”与“无骄”的提升,子贡这么说就是用文学的语言表示自己知道老师的境界比自己境界高。这是一个水平多么高的马屁啊,其中又有哲学又有文学,所以一下子两门考试就都通过了。
日期:2011-12-14 20:45:32
【1.16】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知自己,怕不知别人。”
【真相】
本章文字很简单,字面意思的解读也没有疑义。
“不患人之不己知”是说不怕被别人知道。独立地看这句话,应该是淡泊名利的意思。其实不是这样。一方面,看《论语》其它地方,我们发现其实孔老师并不是不在乎“名”。例如他感叹“莫我知也夫”(14.35),“莫己知也”(14.39)。另一方面,这句话有上下文。
但是上下文恰恰有疑惑。为什么不怕别人不知自己,反而怕自己不知别人呢?这就涉及到“知”这个字了。
“知”可以有2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听说过的意思,也就是“知道”。在中国这个关系社会里,“知道”是很重要的。你知道的人越多,你的关系网就越大。那么为什么怕不知道别人呢?因为别人知道你而你不知道别人,这个关系你还是用不上嘛。
“知”的第二个意思是了解或深度了解,比如我们常说的“知音”、“知心”,就都是这个意思。这么理解,可以认为孔老师对关系网的质量要求比较高。随便认识一个人,如果是坏人或危险的人,那么他不仅帮不了你,而且可能会害你。所以要了解别人,也就是“患不知人”。
日期:2011-12-15 10:58:37
【为政第二】
本篇标题是“为政”,但我们已经知道这仅仅是因为2.1的“子曰”后的前2个字是“为政”而已。由于《论语》的散漫的记录体例,其实本篇大部分内容与“为政”并无直接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其中2.5-2.8集中讨论“孝”,这对于孔子的“为政”理论倒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日期:2011-12-15 15:30:23
【2.1】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