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真相:孔子及其弟子们以及很多中国成语的内幕》
第5节

作者: gongqi200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孔子说:“以德治理政事,就像北极星居于自己的位置而群星环绕它。”
  【真相】

  北辰和众星环绕的问题属于天文学,大家可以参阅有关书籍,有些论语解读本也抄了一些,这里就不抄了。
  按照《论语》的整体逻辑和孔老师的思想,“为政以德”也就是以德治国肯定是好事,所以“北辰”的“譬如”肯定是好话,这是好事。那么你自己坐在一个地方不动别人围着你为什么是好事呢?
  在日常生活中,譬如在饭馆里,花了钱的客人是坐着不动的,小二围着他跑来跑去,显然坐着不动是好事,如果有多个小二围着你跑来跑去就更是好事了。
  说到政治,统治者都是自己或祖先玩命打架得到了地盘,玩命得到地盘之后如果管理起政事来再跑来跑去当然就是坏事,因为玩命的目的是为了舒服,坐着不动收租子收税才是好事。
  圣人给统治者画了一个很好看的画,然后告诉统治者说,要想享受这样的好事,就要以德治国。

  当然了,后来从封建社会历史我们知道,以德治国只是一幅好看的画,根本就不大可行。统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还是要以法治国。
  日期:2011-12-17 21:39:56
  【2.2】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无邪’。”
  【真相】
  本章是对《诗经》的评价。当然,这个评价不是从文学角度艺术角度,而是从思想方面。这个评价就好象广电部的一个批文,从此《诗经》在尊孔的各朝代就可以公开发行了。
  孔老师的批文是很宽大的。一方面,圣人在说这句话时还不知道后世他的一句话会顶一万句,所以说的时候虽然走了脑子,但并不是很严格很慎重的,因为诗三百里的话与他的思想并非完全兼容,也就是并非都是“思无邪”。另一方面,由于春秋时普遍宽松的文化环境,孔老师比起后世的天天要反三俗的专职文化官员要宽容得多。《诗经》是那时候的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当然一定要庸俗才会流行。孔老师给《诗经》发批文,这对后世是一个好的影响。设想一下,如果孔老师封杀或绿坝了《诗经》里的一部分作品,后世怎么会有唐诗宋词元曲?还不是清一色的主旋律啊?

  当然了,孔老师的批文本身还是有问题的。思有邪无邪的标准是什么?有邪又能如何呢?总之用“思无邪”来作为批文标准,这就留下了一个祸害,因为后世某些人就有可能用思有邪来封杀他们想封杀的东西了。
  日期:2011-12-18 13:49:29
  【2.3】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引导,用法律规范,民众避罪却没有廉耻;用道德引导,用礼制规范,民众有廉耻而且归顺。”
  【真相】
  本章的意思简单地说,还是法治或德治的问题。鼓吹德治的孔老师认为:法治的结果是老百姓无耻,而德治的结果是老百姓又有廉耻又心悦诚服。
  其实,圣人的推想还是有一些道理的。中国古代的法是统治者强加给民众的,民众虽然会规避惩罚,但是不会心服,这也就是孔老师所说的“无耻”。当然,这个“无耻”是站在统治者立场说的;站在民众立场,也许统治者把法强加给他们才是“无耻”。至于孔老师对德治的推想,则几乎是空想了。所谓德治实际上不过是哄骗民众接受统治者的统治的超级骗术,不仅它的效力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它的可操作性也同样是有限的。

  当然孔老师还是相信法治的效果的,因为他说“民免”,也就是说老百姓由于逃避刑罚而免罪。老百姓免罪了,统治者要达到的效果就已经达到了,但是圣人却并不满意。圣人要的效果是心服口服。为什么圣人要得寸进尺呢?因为站在周天子的立场上,你口服的只是一时害怕而已,一旦你不害怕了还是会损害周天子的利益的。而如果你心服,也就是以损害周天子他们家利益为耻,你就会永远自觉地维护他们家的利益,这才是孔老师所希望的。

  日期:2011-12-18 17:34:18
  【2.4】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自立,四十岁不受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六十岁听什么都顺,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真相】
  本章是孔老师自己的年龄简历,却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年龄状态标准。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有些道理大家愿意模仿,但主要还是由于它是封建统治阶级推行了几千年的强制性国标。我们一条一条看。
  15岁“志于学”。春秋时候的学制,15岁是入学的年龄,虽然入“小学”还是“大学”说法不一。入了学就有志于学,这和入了黑社会就有志于收保护费一样,是本分,肯定比入了学却有志于收保护费要好。圣人15岁时候的学习情况没人知道,也拿不出什么名牌小学大学的证书,所以只好说“志于学”。志向这种东西,别人是无法质疑的。

  30岁“立”。“立”的字面意思是在社会上站住脚了,比如当上科长了,评上中级职称了,在黑社会当上中层干部了。对孔老师而言,齐国国王和总理到鲁国访问时,专门咨询过他,这相当于齐国给了他荣誉博士学位,所以圣人自以为“立”了。
  40岁“不惑”。“不惑”的意思是不容易受别人影响,别人也就蒙不了他了。孔老师这个时期一直在研究他的独门学问,时间长了自然自成体系,再加上圣人在自办的孔大里称王称霸,只有别人听他说的份儿,当然就“不惑”了。不过,这也很不容易。毕竟大部分40岁的古人现代人还都没有自己的一套,还都很容易被别人煽动。
  50岁“知天命”。这里的“天命”有很多猜测,“天命”在古人也是大家都知道却谁也说不清楚的东西。现代有的臭豆腐解释说是圣人了解了自然规律,美化的成份多于实际。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孔老师开始学习周易,大家都知道学了周易就可以给别人算命了,所以“知天命”也可以理解为学会算命了。
  60岁“耳顺”。“耳顺”也不好解释,但既然是夫子自道,肯定是自夸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耳朵好。听得远,顺风耳,这有点肤浅。说话听声,锣鼓听音,这进了一步。和自己不同的意见也敢听,这是高级的“不惑”。世间万物之声都能入耳,不管是蚂蚁打架还是雷公扔丨炸丨弹,这就是虚实的最高境界了。不过这些都是瞎猜。
  70岁“从心所欲不逾规”。这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境界,听着挺玄,但真相却很简单。因为规矩是圣人自已定的,当然怎么玩都不会犯规。要达到这一境界,关键不是功力,关键是要创造一个你自己是老大别人管不了你的环境。孔老师70岁的时候就到处跑官了,真当了官至少有国君管着,反而不能为所欲为。

  日期:2011-12-20 08:54:02
  【2.5】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活着的时候,按礼事奉;去世后,按礼埋葬,按礼祭祀。”
  【真相】
  从这一章开始连续4章都是对孝的定义。这4章是对不同的学生说的,可见孔老师授课不仅是小班操作,而且经常是一对一的。本章对孝的定义,圣人先对孟懿子讲了,后来又转述给帮他赶车的樊迟。如果要考试的话,别人没准,孟懿子和樊迟的答案应该是一样的。
  本章对孝的定义很简单,就是遵守礼。在事奉、埋葬、祭祀这3个环节都要遵守礼的规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