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真相:孔子及其弟子们以及很多中国成语的内幕》
第6节

作者: gongqi200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孔老师说的这3个环节,从时间看并不是等分的。事奉是一个较长且连续的时间段,埋葬是一次性的,祭祀则是虽然较长但却并不连续的时间点。为什么是这样呢?这是因为礼的规定很多是针对仪式的,埋葬虽然只是一次性的,但它是重要的仪式;同样祭祀也是仪式。而事奉虽然时间长且连续,但是仪式的成份并不多。

  3个环节里,埋葬和祭祀都比较容易做到;事奉则很难,因为要坚持很长时间。这个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原因很简单,一辈子做一件事或一年做一件事,第一本人做起来容易,第二社会监督也容易;反之当然就难了。
  日期:2011-12-20 12:17:24
  【2.6】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只是担忧其疾病。”
  【真相】
  “父母唯其疾之忧”。显然,这句古人都有多种猜法的话有一些没头没脑。什么叫没头没脑?就是没有上下文。为什么没有上下文?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答案主要要从经济基础里去寻找,也就是当时的物质条件。
  春秋时代,纸还没有发明,人们记录文字还是用竹简等媒质,这使得文字记录很不方便。在这种条件下,记录就要简化。同时,春秋时候没有阶梯教室和扩音器,从《论语》中我们看到孔老师教学通常为小班,而且经常为一对一讲授,对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笔记本的学生来说,就只能在课后来回忆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必然会损失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圣人的话。一方面文字记录条件要求简化,另一方面学生的记忆不完整甚至很不完整,那么没头没脑就不可避免了。

  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从古至今,这句话的解释很多,大概可以归纳为3种:
  1)担心父母的病(“其”指父母);
  2)父母担心子女的病(“其”指子女),子女体察到这一点,成为孝的动力;
  3)作为孝子,要努力尽量不让父母担心自己,但是得病是无法靠努力避免的,所以要只剩下病让父母担心(“其”指子女)。

  3种解释从文字、意思上都说的通。因为某种解释如果严重不通,早就被淘汰了,不会至今仍有争论。
  日期:2011-12-20 18:21:54
  【2.7】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天所谓的孝是说能够养,说到犬马都能够养,如果不敬,用什么来区别呢?”
  【真相】
  根据最普通的解释,本章的意思是说“孝”不仅要“养”而且一定要有“敬”,不敬便与养动物一样。这当然是对的,也没什么可疑惑的。

  如果要想多动一下脑子的话,本章说明了一点,就是春秋时一定是有很多对父母只养不敬的,否则孔老师这句话就是无的放矢了,而我们说过中国人作文说话的特点是不会无的放矢的。就如同现在提倡“讲文明”提倡“敬老”,肯定是因为提倡者认为现在的社会不够文明不够敬老。
  为什么“敬”比“养”更难呢?这有2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养”的标准容易满足而“敬”的标准不容易满足。古今中外,“养”的标准虽然因时间地点而不同,但是饱暖作为最低标准是共通的,这个容易客观量化。“敬”的标准则只能靠养者被养者的主观感觉判断,所以很难统一。另一个原因是“养”容易控制而“敬”不容易控制。“养”的控制主要是开支的财务分配,这个不论是一次性还是多次性都是简单操作。“敬”的控制则是行为、态度的每时每刻的掌握,这个当然就难免挂一漏万。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没有感情的情况下由“孝”这一套规则来维护的道德规范。如果有感情,比如像西方人那样,也许一切都不成问题。
  日期:2011-12-23 00:18:02
  【2.8】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脸色不好。有了事情弟子去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竟认为这样就是孝吗?”

  【真相】
  本章意思与上一章相同,也是说不仅要“养”而且要“敬”,只是表达不同。表达不同,为什么要重复呢?春秋时的竹简和笔既不便宜也不方便,为什么不环保一些绿色一些呢?
  原因在于,一方面,孔老师可能在秀他的因材施教,《论语》的编撰者们在表现圣人的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孔老师的思想体系并不复杂,东西并不多,如果不允许重复,圣人早就没有话可说了。
  比较一下,上一章的话,相对比较抽象;这一章的话,相对比较具体。上一章有一些针对时弊的情绪,这一章则更多地是就事论事的讲解。
  至于为什么上一章的话要对子游说,这一章的话要对子夏说,我们只能倒着来推了:上一章针对的子游大概分析能力强一些,这一章针对的子夏大概概括能力好一点。或者,子游对父母的态度差一点,子夏对父母的脸色差一点吧。
  日期:2011-12-23 21:14:23
  【2.9】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
  孔子说:“我和颜回讲一整天,他没有反对意见,如同愚人。退下私下反省,也有足够的发挥,颜回也不愚。”
  【真相】
  颜回肯定不傻。从3000学生中海选出来的,怎么会傻呢?可问题是颜回不仅被海选到前72名,而且被孔老师专家投票选为第一名。这个第一名既没有出色的表演,也没有什么特殊才艺,为什么孔子选他为第一呢?
  是因为他“亦足以发”?当然不是,“亦足以发”中有个“亦”字,就是说他“发”但不是唯一。
  到底为什么呢?

  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不违”。从来不顶嘴,从来不还嘴,从来不提反对意见。
  理论上不是说能听进不同意见才是好同志嘛?然而这是理论上。
  圣人不一定是好人,因为好人的定义不同。但圣人一定是顶尖聪明,因为按任何定义都能找到一大堆好人,但圣人能有几个?
  问题是圣人也听不得不同意见。
  日期:2011-12-24 06:53:09

  【2.10】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视其所为,观其理由,察其心理,这个人怎能隐瞒呢?这个人怎能隐瞒呢?”

  【真相】
  这一章不太好读,前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我初看这一章时,正是深夜,电视里在混播电视剧和电视购物,读到2个重叠句,我差一点以为这一章是《论语》里插播的古代减肥药广告。
  虽然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但是这一章的大意是没有疑惑的。“视”、“观”、“察”是一个越看越仔细的过程,“以”、“由”、“安”则是行为、理由、动机或过去、现在、将来,总之是一个由粗转细,由表及里的分析过程。
  日期:2011-12-25 13:55:52
  【2.11】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而知道新的,就可以当老师了。”
  【真相】

  “温故而知新”有2个解释,一是说温习旧的而有新得,二是说不忘旧的学习新的。两者比较,前者能不断创新知识,后者只是不断记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有记忆能力就够了;对于老师来说,如果只有记忆能力,那和学生就没有区别了。所以从意思来判断应该前者是正解。
  当然,孔老师是圣人,是开门立派的人,所以创新是必须的。孔老师所说的老师,应该是以自己为参照物定义的。后世的老师,包括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其实不一定有创新能力,或者创新能力比较差,只是有记忆能力。有记忆能力可能还算不错的老师,可能就不错了,因为还有连记忆能力都没有的老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在孔大还有特殊的背景。前面说过孔大3000学生正式老师只有孔老师兼孔校长一人,师生比例严重违反教育部规定的1:20的最低要求。所以孔老师想选拔一批有能力的学生,作为二手的老师,这就是这句名言兼成语的真相。
  日期:2011-12-27 09:37:07
  【2.12】

  原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