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师为这事忍无可忍,是因为季氏只是正局级干部,按标准应该四佾,却连越2级达到八佾,而且居然纪委也不管他,所以愤怒之下说了这千古名言。
孔老师的这股子邪火是哪儿来的呢?他又不是天子,跟人家也不沾亲带故。原来,圣人的政治理论中,礼制占有很重要的成分,所以按理他应该反对这种破坏礼制的不正之风。
那么,孔老师这么背后议论人,不怕传到季氏耳朵里去吗?咱们可以这么帮圣人分析,能传到季氏耳朵里,也就能传到天子和国君们的耳朵里。赌一下喽。顶多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八路比八佾还强。
日期:2012-01-06 12:42:32
【3.2】
原文: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用《雍》撤去祭品。孔子说:“‘诸侯助祭,天子肃穆。’为什么在三家的庙堂里选取它呢?”
【真相】
孔老师是一个很挑礼的人,挑到鸡蛋里头挑骨头的程度。鸡蛋里头是不可能有骨头的,但这一次还真让他挑到了骨头。
鲁国三家权势最大的司局级干部祭祀,祭祀完了要有闭幕式,闭幕式要有主题歌,主题歌选了《雍》这首歌。骨头来了。《雍》这首歌的歌词是:“啊诸侯助祭,啊天子肃穆。”就是说在这种全运会里,省长都是配角,司局长连配角的资格都没有。孔老师讽刺三家说,你们三个司局长主持省运会,选什么主题歌不好,选这么一首,你们不是有病吧?
挑礼的人有时候挺招人讨厌的,尤其是挑过时的对社会没有意义的老礼。但是如果礼是对社会有意义的礼,那么挑礼的人就是必须的了,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社会的整体利益才有所保障。就像现在的方舟子也是一个很挑礼的人,有人用野鸡大学的文凭他挑礼,有人回国撒谎说放弃国外高薪聘请他挑礼,这些礼挑的就有意义。
孔老师挑的这个礼有什么意义呢?对天子对省长也许有意义,我们流血牺牲勾心斗角才得到了天子或省长的位置及其配套的礼仪,你们旁人难道可以随便享受。但是这对社会整体利益没什么帮助。所以圣人在挑礼这方面不如方舟子。
日期:2012-01-07 00:12:46
【3.4】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大问题啊。礼仪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周到,不如悲哀。”
【真相】
孔子重礼挑礼,但这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他心目中的社会秩序。所以这个挑礼的圣人才会说礼仪宁可简单些,这比那些挑礼只重视形式的老太太要好一些,比那些重视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人也要好一些。
丧事也是这样。中国老式丧事的讲究也很过分,甚至会雇佣职业哭丧人来操作,就像有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样,完全是一场表演作秀,忘记了真正的悲哀。这也是孔子很反对的。
日期:2012-01-07 14:32:12
【3.5】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啊。”
【真相】
孔老师是讲礼的人,他的礼的核心一条就是君君臣臣。那么他怎么说夷狄有君还不如中国无君呢?这不是不讲理吗?
当然不是孔老师不讲理,而是圣人的理本身不讲理。这个理就是中国一切都好,夷狄一切都坏。讲这个理,当然夷狄有君也不如中国无君,礼不礼的反而是次要的了。看来对于孔老师来说,这个理的优先级要高于礼。
就是说,孔老师为了这个不讲理的理,连礼都不讲了。
当然,孔老师的粉丝对本章有别的解释。比如说杨树达,这位超级粉丝居然把孔老师的种族主义解释为反种族主义,不讲理的程度又超过了孔老师,可见粉丝之疯狂,老先生也不例外。
孔老师说的夷狄究竟是说哪儿呢?其实并没有偏僻到哪儿去,学者推测是楚国和吴国。楚国和吴国怎么成夷狄了呢?因为那时候中国很小,就好象以前的北京很小,二环之外就是农村,哪像现在五环都算市区了。
日期:2012-01-08 14:39:34
【3.6】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季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救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泰山还不如林放吗?”
【真相】
本章的故事,当然不是说季氏去泰山旅游出事故了,孔老师让冉有去救他。实际情形是,冉有是季氏的秘书长,季氏去泰山也不是旅游而是去拜山。这件事孔老师又挑礼了,因为按照规定,只有天子和省长才有拜泰山的资格,季氏这个司局级干部没有拜泰山的资格。孔子让冉有“救”季氏,是想让冉有给他做思想工作要挽救他这个失足干部让他悬崖勒马的意思。
本章的最后一句话有2种解释,一是说泰山神不会像林放那样不懂礼而接受季氏的拜,二是借林放对冉有进行敲山震虎指桑骂槐的思想教育。当然,圣人这么聪明,可能一石二鸟,两个意思都有。
日期:2012-01-08 21:47:05
【3.7】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可争的。如果有一定是射箭了。作揖谦让上场,下场饮酒。他们的争也君子。”
【真相】
春秋时,要想在上层混必须掌握“礼乐射御书数”这6门功课(“六艺”),就好比现在要想在相声界混要掌握“说学逗唱”这4门功课一样。6门功课之一的“射”是射箭,射箭在那时候既不为奥运夺金牌也不为奖金,而是为了社交和证明身份。虽然如此,但射箭毕竟有射中射不中,所以多少还是有些竞争。只不过竞争的利益不大,所以竞争也就不激烈,所以才这么彬彬有礼。彬彬有礼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种射箭有一大套礼仪讲究,有点像现在日本人喝茶有茶道的意思。而且那时候射箭也像日本人没完没了鞠躬一样,双方总是要没完没了作揖。
本章的第一句“君子无所争”向来无人质疑,但在我看来倒是要疑惑的。前面我们已经看过孔老师对很多人的批评,批评不也是“争”吗?其实,孔老师说的“君子无所争”,是说君子之间无所争。为什么君子之间无所争呢?因为圣人对君子的定义比较严,所以君子比较少。人少了当然竞争程度就低了,何况君子还要勾结起来做大事。但即使如此,君子之间也一定是有所争的,所以千万不要相信君子无所争的场面话。最好的情况,就是君子之间在争的时候比较文明礼貌一些,互相做几个或几十个揖。
日期:2012-01-09 14:22:07
【3.9】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讲,杞国不足以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讲,宋国不足以证明。这都是典籍和贤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证明了。”
【真相】
杞国就是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它是夏的后代。杞国只能忧天,却不能证明夏朝的礼,因为文件里的记录加上脑子里记录不够。
宋国就是一定要等敌人排好队才跟人家打结果被人家打败的那个宋国,它是殷的后代。宋国只能犯傻,却不能证明夏朝的礼,因为文件里的记录加上脑子里记录不够。
孔老师说这一段话,既不是嘲笑这2个被聪明人认为比较傻的国家,也不是自己吹牛说自己一个人比这2个国家都牛,只是透露了一个惊天内幕:自己讲的那一套原来是没有证据的。文是物证,献是人证。就是说既没有物证也没有人证,那还怎么上法院打官司?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