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惊天内幕只是对后人惊天而已。孔老师那个时代不像现在凡事讲究证据,也没有人跟他老人家打官司,所以孔老师才不小心说出了这个内幕。否则,以圣人的聪明,这个内幕是打死也不说的。
打死你我也不说。
日期:2012-01-09 18:36:00
【3.10】
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孔子说:“禘祭自灌酒以后,我不想看了。”
【真相】
本章又有点没头没脑,所以疑惑比较多,历来难解。
比较清楚的是这个“谛”。这是按规定天子才可以进行的重大祭祀,对象是“始祖所出之帝”,总之是老祖宗的老祖宗。鲁国的祖先周公旦因为对周天子他们家功劳巨大,所以他们家有专门的批文让鲁国可以进行这个祭祀。
疑惑包括细节上的。例如“灌”,有说是灌给活人的,有说是灌给地的。再如“而往”,有说是第一次谛祭的灌之后,有说是本次谛祭的灌之后。
疑惑主要是为什么孔老师就看不下去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孔老师抠门嫌门票太贵,肯定是因为圣人又挑人家的礼了。不过,是因为总的来说这个“谛”虽然有批文但鲁国没有假谦虚推辞而失礼呢,还是因为具体操作“谛”的细节失礼呢,大家就都是猜了。
日期:2012-01-10 12:36:35
【3.11】
原文: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有人问禘祭的说法。孔子说:“我不知道啊。知道这个说法的人对于天下,就会像看这里吧!”指着他的手掌。
【真相】
书接上回。上一回说到孔老师没头没脑地说他不想看“谛”表演。
这一回就有人采访孔老师。采访者问圣人“谛”是怎么回事。孔老师问什么说不知道,口气也似乎有些不对。
联系上一回书。上回书孔老师不想看“谛”,表示孔老师对“谛”有意见,因为“谛”有问题。孔老师很讲究君君臣臣,所以这个问题就是必须捂起来的国家机密。现在有人来采访,那就更不能说了。所以孔老师说不知道。当然,圣人也不想让外界认为他无知,所以就说了了如指掌什么的那句话。
那句话也有疑惑。为什么知道“谛”就对天下了如指掌了呢?这又回到孔老师的理论了。圣人认为礼是治理天下的关键,所以这么说就不奇怪了。
另外,“示”字有点小疑问,不过不是大问题。了如指掌也好,手到擒来也好,意思差不太多。
日期:2012-01-11 12:37:54
【3.12】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就如同对方在一样,祭神就如同神在一样。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一样。”
【真相】
本章既有小疑惑也有大疑惑。根据我们的习惯,小疑惑是解文方面的,前面部分已解;大疑惑则是解义方面的,也就是孔老师为什么强调“在”和“与”。
在我看来,无论是祭神还是祭鬼,本质上都是希望与神或鬼进行沟通。当然,这种沟通是不平等的,祭者要跪拜,要送礼献上牺牲,还不能指望对方当时就显圣或显灵;神鬼则端坐于高位,对祭者爱答不理,当然对礼物牺牲也是干瞪眼吃不了也拿不走。由于神鬼对礼物牺牲没有吃也没有拿,祭祀次数多了,很多祭者就觉得也许神鬼根本就不在或起码与祭祀者同在,所以就难免不敬。这就像领导不在的时候大家背后对领导不敬一样。这种表现孔老师看不惯,因为圣人一向是站在各级阴阳两界的领导的立场上的。所以圣人说要“祭如在”,翻译成现代官方语言就是“领导在和领导不在一个样”。
“吾不与祭如不祭”虽然断句或释义有多种分歧,但孔老师的基本意思还是很明确的,就是一定要“与”。前面孔老师已经说了神鬼不在和在一样,既然人家神鬼都在,你为什么不在呢?也就是说,你想偷懒托人捎个花圈猪头肉去就算是祭祀是不行的。你一定要亲自带着花圈和猪头肉去,圣人才会满意。
日期:2012-01-12 12:52:58
【3.13】
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
王孙贾问道:“‘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是说什么?”孔子说:“不对。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可以祈祷的了。”
【真相】
奥神当然不是奥利匹克之神,也不是CBA的北京篮球队。奥是房子的西南角,是尊贵的位置,所以奥神应该是神里面的一把手。灶神大家都知道,就是灶王爷嘛,上天言好事那位。灶神只是五祀之一,五祀是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中雷。“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是当时的俗语,相当于后来的“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或“县官不如现管”。
故事的背景是孔老师当时正在卫国跑官,王孙贾是卫国的大臣,所以这小子的问话有多种解释。一说王孙贾暗示孔老师,意思是卫君虽然是一把手,但我是现管,您要讨好我。一说圣人要走夫人路线,卫君夫人是著名的绯闻美女南子,王孙贾说她是奥神,自己是灶神,还是要孔老师讨好自己。还有说王孙贾不是来索贿的,而是来请教圣人自己应该走谁的路子的。从人情世故上分析,最后一种不可取。因为一来已经当官的王孙贾不大可能向跑官还没有结果的孔子讨教;二来人家要是来讨教,大家同为跑官之人,孔老师不该说这么不咸不淡的话。
孔老师的答话说要是得罪了天,讨好灶神也没用。什么意思呢?表面意思是灶王爷不过是到天那儿去汇报你的表现,但你要是直接得罪了天,那你再怎么给灶王爷吃关东糖让他说好话也没用了。暗含意思是对王孙贾索贿的反讽。
至于孔老师说的天使什么,是务虚的天道,还是务实的更上一级的领导,那就是具体情况和个人理解的问题了。
日期:2012-01-12 22:57:52
【3.14】
原文: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
孔子说:“周俯瞰夏、商二代,它的典籍是多么茂盛啊。我遵从周朝。”
【真相】
孔老师如果穿越到现代,孔老师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穿越的目标国,根据本章内容,圣人说不定会选择美国。因为和别的国家比较起来,美国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更加繁复完善,也就是“郁郁乎文哉”。春秋战国时还没有美国,所以孔老师说“吾从周”。现在有了美国,孔老师也许会说“吾从美”。
这样有2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周会“郁郁乎文哉”,二是为什么孔老师会从“郁郁乎文哉”的周。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到文化传承。周和夏商是否一个民族,这个问题有点复杂,这里跳过。夏商周都是奴隶主的家天下,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周看成姬家,夏商看成姒家和子家。姬家在后,有机会学习前面姒家和子家的各方面文化。姬家也比较开明,所以对姒家和子家的文化并不是一概摒弃。学习前面的,再加上姬家自己的创新,那么相比较而言“郁郁乎文哉”就是必然的了。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到知识分子的人群特性。孔老师虽然会武术,但他和军人与流氓还是不同,还是主要靠讲理而不是动武。讲理者喜欢引用典籍,所以当然喜欢“郁郁乎文哉”的姬家周了。
日期:2012-01-14 11:30:13
【3.15】
原文: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
孔子进太庙,每件事都问。有人说:“谁说鄹人的儿子知礼啊,进太庙,每件事都问。”孔子听这话说:“这就是礼啊!”
【真相】
孔老师的父亲做过鄹这个地方的领导,当时的习惯是某地方的领导称为某人,所以孔父是“鄹人”,孔老师是鄹人之子。不过孔老师自己有名字也有名气,这么叫就含有轻蔑之意。这在现在也是这样。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