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真相:孔子及其弟子们以及很多中国成语的内幕》
第14节

作者: gongqi200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以不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安顿;贫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不以正当的方法去厌恶它,就不会摆脱。君子离开了仁,怎么成名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的,仓促间必定如此,颠沛间必定如此。”
  【真相】
  依旧是仁者安贫乐道的说教,依旧没有给出理由,不过却透露出3点信息:一是承认人人喜富贵厌贫贱,二是没有给仁者富贵封顶,三是直白君子要成名。不要小看这3点,这3点说明了孔老师与后来灭人欲的理学还是不同的。
  第一点是大实话,也是真正的天理(儒教的所谓天理则是伪天理)。君子也喜欢富贵,这和小人一样。承认君子和小人有共同点,也就是承认大家都是人,这比不承认要好得多。
  第二点是说不反对君子求富贵,只是要取之有道。其实,盗亦有道,只是盗的道与君子的道不是一条道。

  第三点很直白,所以后世孔老师的粉丝们想了很多办法替圣人洗白。其实,想出名也是人的天性,本不需要洗白。
  日期:2012-01-26 10:37:38
  【4.6】
  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的人、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的人,没有能超过他的;厌恶不仁的人,他为仁,是不让不仁的人加在自己身上。有能一天把力量用在仁的吗?我没有看见力量不足的。大概有这种人,我没见过吧。”
  【真相】
  书里没有交代故事背景,所以我们只是又看到一篇相对较长却并没有讲出什么道理的感慨,不知道孔老师又受了什么刺激。
  在感慨里,孔子把好人分成2种。第1种好人是“好仁者”,他们是顶级好人(“无以尙之”),至于详细定义孔子没有明确说,当从上下文中我们可以猜到大概是主动地面向社会为仁;第2种好人是“恶不仁者”,是二等好人,而且有定义,就是被动地面向自己为仁。孔老师发牢骚说,这2种好人他都从来没有见过。显然,圣人一气之下全忘了这么说意味着他专见坏人而且把学生教成坏人。

  最后几句话,孔老师说他见过的所有人都不是好人,是因为他们不尽力,而且连一天尽力都不能。这话显然也有点夸张,尽力一天为仁估计不难,起码对于学生们来说,有这么一位一生气起来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老师,尽力一天肯定是有的。只能说圣人生气了说的话也没谱。
  日期:2012-01-26 15:23:00
  【4.7】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的错误,各在自己的种类。观察错误,这就知道仁了。”
  【真相】
  人的错误有不同的种类,这是一个高级的想法。
  观察人的错误来知道仁,这是一个更高级的想法,而且高级到了需要解惑的程度。是啊,孔老师是怎么想的呢?
  原来,这个更高级的想法有两步。第一步,由错误知道不仁;第二步,由不仁知道仁。怎么样,孔老师的脑子很高级吧?
  还有一个疑惑,错误分类和由错知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这个疑惑有多种解释。下面给出的解释是最高级的:一种人有一类错误,每一类错误可知一方面不仁并进一步可知一方面仁。多种人的多种错误最后可知全面的仁。
  圣人能这么高级吗?吾不知。
  日期:2012-01-26 16:32:57
  【4.8】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听闻道,晚上死可以了。”

  【真相】
  很有名的话,也有很多种解释。
  比如这句话的主语是什么?孔老师是说谁晚上可以死了呢?是说早上听他课的学生吗?这么解释好像狠了点。于是有粉丝就解释为孔子自己,意思是孔子自己觉得早上知道真理觉得晚上就是死了也值了。这么解释也有问题,因为孔老师是到了古来稀之年才死的,是舍不得死呢还是知道真理太晚了?
  如果是指听课的学生,那么孔老师的这句话会导致他的三千弟子在听完课后像富士康公司员工那样连环跳吗?答案是不会。因为孔子学院的教学方式有点像传销,老师一次传一点给一两个学生,这一两个学生再把这一点传给第一级下线,第一级下线再传给第二级,以此类推慢慢都传遍了,就算传播损失和变形忽略不计,也只是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凑齐“道”很长也很难。为了怕急脾气学生凑齐凑的不耐烦,孔老师就传出来这句话,急脾气学生害怕早上凑齐了晚上就死,所以也就只好耐下性子了。

  圣人聪明吧。
  日期:2012-01-27 22:38:38
  【4.9】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道,却以自己劣衣劣食为耻辱,不足以与他议论。”
  【真相】
  大家一定猜出来了,孔校长说这话的主要原因之一,肯定是孔子大学的办学条件比较差,学生食堂伙食不好,校服也不好看,而且有学生口出怨言,被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小报告到孔老师那里,圣人作为校长兼教导主任才有这番训话。
  有人说,孔老师这话和孔老师安贫乐道的主张是一致的。没错。可是为什么孔老师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呢?还不是因为办学条件一直比较差嘛。难道你以为是圣人一直贪污办学经费导致学生伙食差校服差?

  日期:2012-01-28 13:52:08
  【4.10】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没有可以,没有不可以,要接近义。”

  【真相】
  不管“适”和“莫”如何解释,本章的逻辑都是,对于君子来说,既没有肯定的规定,也没有否定的规定,一切尽在君子自己的掌握,只要合乎“义”。
  这个逻辑按现代观点看至少是有缺陷的。如果应用于法律,那就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无限扩大,法律既不规定什么是合法的,也不规定什么是非法的,全看法官自己对很模糊很没谱的“义”的理解。法官如果腐败,那当然就是谁给的钱多就向对谁有利的方面解释。事实上,当代中国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确相对有点太大。
  这个逻辑对圣人本人当然是很方便的。孔老师自己当然是君子,而义的解释权又归他,所以他当然怎么做怎么有理。
  日期:2012-01-28 18:26:33
  【4.11】

  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关怀德政,小人关怀土地;君子关怀刑罚,小人关怀恩惠。”
  【真相】

  什么是君子和小人,孔老师的定义其实有些双重标准。一重标准是政治地位,统治者一伙的是君子,老百姓则是小人;另一重标准则是政治原则,也就是与孔老师政治主张的一致性,也就是是否想帮周天子的忙,一致的是君子,否则是小人。在本章里,标准应该是政治地位。
  明白这个标准,本章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君子是统治者,所以当然想着以德或以其它什么治国。老百姓是被统治者,所以当然想着自己的土地及其收成。
  君子是统治者,所以除了以德治国还要以刑罚治国。老百姓是被统治者,所以总想着能得到什么好处。为什么“怀惠”而不是“怀刑”呢?记吃不记打嘛。
  其实,本章所有关于君子小人的话反过来也是对的。统治者不想土地?不想为什么总互相打仗?统治者不想好处?治国不是天大的好处?

  日期:2012-01-29 10:07:48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