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原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
孔子说:“依据利益而行事,怨恨很多。”
【真相】
这一章和4.4是一反一正两头堵。4.4说,你只要跟着我孔老师就是好;这一章说,你要是由着你自己的性子来想挣钱,怨恨就会大大地有。两手都要有两手都要硬,你只好跟着圣人为仁了。
撇开孔老师的动机不论,这一正一反两头堵其实是很有道理的。跟着孔老师干,也就是帮忙周天子,别人起码嘴上说不出你什么不是来,毕竟你不是为自己;想挣钱当然是为自己了,然而都想挣钱的你我相互间就形成了竞争,相互间争斗就是明目张胆的了。
其实,就事论事,圣人的话还是有忽悠的成分。帮忙周天子,以那时的意识形态,虽然和周天子抢地盘的诸侯们嘴上说不出你什么,但是心里不怨恨你吗?自己挣钱当然要得罪别人,但是饥寒交迫当老好人舒服呢,还是得罪人但是吃好的穿好的舒服呢?圣人绝顶聪明,这些当然很明白,只是觉得你傻忽悠你而已。
日期:2012-01-29 13:44:57
【4.13】
原文: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不能用礼让治理国家,礼有什么用呢?”
【真相】
有人说,读本章读了一大堆礼也没读出什么意思。我这里介绍一个小方法,就是文本的减法。
文本的减法,可以整句做,也可以逐字做。数学好的同学知道,整句和逐字的减法其实是一样的。
先做整句的。第1句:“能以礼让为国乎”,第2句:“不能以礼让为国”。以第1句减第2句,忽略“乎”这样的语气词,得到“不”。所以我们知道这2句是一正一反。前面一句是说要礼让,后面一句是说如果不礼让会怎么样。
会怎么样呢?再做一次减法,这次做词的,前面用的词是“礼让”,后面是“礼”,相减得“让”。“礼”是礼仪也就是形式规则,“让”是精神也就是实质行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本章的核心意思是,要礼让尤其是强调让,因为不礼让则“礼”就失去意义了。
孔老师为什么要强调“让”呢?还是要回到他的基本立场。圣人的基本立场是给周朝统治者帮忙,所以他希望统治者内部要互相让,这样团结一致,才可以对外多占地盘,对内维持统治。
日期:2012-01-29 22:17:47
【4.14】
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位子,怕位子所需要的能力。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追求有可以让别人知道的能力。”
【真相】
孔老师深知学生们和自己一样,都喜欢当官和出名。所以他就谈到了这2点。孔老师说:只要有当官的能力,不怕当不上官;只要有能力,不怕不出名。
孔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忘了圣人是做那个行业的了吗?圣人是办学校的。学校卖的是什么?是能力啊。所以孔校长的广告就是包分配包出名的意思。
除了招生广告之外,本章的内容对稳定学生思想也是很重要的。春秋时节,百家争鸣,政治积极,学生思想活跃,没有几句硬话是不容易让学生安心在办学条件不太好的孔子学院里耐心等老师每天挤牙膏似的传教的。
日期:2012-01-30 20:01:54
【4.15】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道是由一个东西贯穿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门徒问:“说什么?”曾子说:“老师的道,忠恕而已啊。”
【真相】
孔子大学号称3000学生,这么多学生肯定分成多个小团伙,《论语》据说就是曾子和2个小团伙联合编写的,因为书里对于孔子的学生唯独提到曾子和有子称“子”,其它学生包括首席大弟子都直呼其名。
有这个背景,我们就可以知道本章前半部分是编写小组送给曾子的软广告,意思是孔子和曾子很知心,孔老师莫名其妙的一说,曾子立刻心领神会,而别的学生则跟在曾子后面傻乎乎地问。
当然,孔子之道的核心是忠恕,从故事里看毕竟是曾子猜的。孔老师很忙,哪儿说哪儿了,所以也没有证实曾子的猜测是瞎猜还是有所根据。何况,就算曾子蒙对了,曾子说的忠恕也未必是孔子的忠恕,所以这个“一以贯之”还是一本从头到尾的糊涂账。
忠恕是什么意思呢?前人也有很多猜测。比较流行的是拆字法。忠=中+心,那么就是以被忠者为中心;恕=如+心,那么就是将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与人。以这么拆字来看,“忠”是统治者控制被统治者的利器;而“恕”还是相对比较厚道的。
日期:2012-01-31 11:48:23
【4.16】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义,小人明白利”。
【真相】
本章的内容,与其说是讲君子小人的特性,不如说是君子小人的定义。
前面说过孔老师对君子小人定义双重标准,本章内容如果看成定义的话,显然属于政治原则角度的定义。与4.11相比,本章的定义更清楚明白。
用现在的语言讲,君子是讲政治的,所以明白“义”这一方面;小人是不讲政治的,所以只明白“利”这一方面。按照有些加字的翻译,君子只明白“义”,也就是不明白“利”。如果这样解释,圣人当然是君子了,所以他不明白“利”,所以虽然有子贡这样的大赞助商,学校的财务还是一塌糊涂,伙食和校服也都比较差。
“义”和“利”倒是的确相反相斥。北京有一个“义利”厂家生产面包和巧克力,不过它只是为了“利”。
日期:2012-02-02 23:24:41
【4.17】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想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内心自省。”
【真相】
见了贤就想怎么让自己也具有他的优点,见了不贤的就想怎么让自己去掉他的缺点,这个办法好啊,难怪古人鼓吹,现代成功学传销团伙也都把这句话奉为金科玉律。
这句话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的确是提高自我修养的好办法;另一方面,孔老师说这句话也有特定的背景下的特定考虑。前面说过孔子学院由于盲目扩招形成了一个老师带3000学生的变态局面,再加上当时没有大礼堂和阶梯教室,大部分学生见老师不仅十天半月没有可能,就是猴年马月也未必轮得上,所以孔老师就发明了很多因地制宜的方法,这些方法大部分是自修自学。以本章的方法来说,见了贤人不贤人学生都有家庭作业要完成,因为你一睁眼,看到的不是贤人就是不贤人,所以一睁眼就有事做。人就怕无事可做啊,无事生非嘛,3000人都无事在一起要生出多少非啊。圣人就是聪明,一招就维稳了。
替圣人补充一条:如果有那不咸不淡之人就视作不贤人。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一睁眼看到一个不咸不淡之人还要无事生非的麻烦。
日期:2012-02-03 11:01:51
【4.18】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要委婉地规劝。见不听从,继续恭敬而不违背,忧虑而不怨恨。”
【真相】
本章有2个小疑惑:第1个是“志”的解释,第2个是“劳”的解释。二者各自有2个解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