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的2个解释,一个是自己的志,另一个是父母的志。也就是说,“见志不从”可以解释为见自己的志不被父母从,也可以解释为见父母志不从自己。2个解释看起来相反,但其实意思并没什么差别,都是说父母的志和自己的志不同。“劳”的2个解释,一个是忧郁,另一个是操劳。这2个解释的确导致了意思上的不同。我这里取前者,因为全章别处并没有提到劳作。
这2个是本章的小疑惑。本章的大疑惑则是孔老师为什么有这么一番道理。
家庭关系实际上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的和谐的秘诀是,当家庭成员之间产生冲突时,必须至少有一方忍让,也就是说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平等,而且这种忍让和不平等是由规则或潜规则事先规定好了的。如果没有这种规定,冲突就不可避免甚至不可解决,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立场。平等的人之间如果不忍让就只能打官司,而打官司即使解决了关系也破裂了。
那么谁忍让或者如何不平等呢?孔老师定的规则是:忍让方是儿女;也就是父母是高等级,儿女是低等级。在古代,这种规定从人情上是容易被接受的,因为毕竟父母养育儿女;这种规定和财产关系也是一致的,因为父母拥有家庭财产。
当然,圣人的道理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这个深义就是圣人希望被统治者对统治者要像儿女对父母那样“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日期:2012-02-03 19:05:55
【4.19】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游,远游要有方向。”
【真相】
本章在文字解释上没什么疑惑,现代汉语中也经常引用。如果有疑惑,也是在动机方面。
先说字面上的动机。总的动机是孝。具体来说,不远游的动机为了能随时尽孝和在父母有事时及时帮忙做事。游必有方的动机则是为了让父母知道自己大概的方位,不必因自己东游西走神出鬼没而担心。后面这一点有些90后不太理解,其实只要想想电视里游击队的事情就明白了。游击队为什么让敌人害怕呢?因为游而无方,什么时候出现在哪儿一点没谱。你当然不要让父母害怕,所有要游必有方。
再说孔老师的动机。孔老师的动机一方面当然是宣扬孝,这不必说。孔子也是怕3000学生全跟游击队似的苍茫大地无踪影,鲁国教育部的检查团一来找不到学生。
从操作角度看,这里的“远”不应该拘泥于空间距离,因为交通手段不同空间的概念也不同。驴车的话从孔子学院去趟青岛应该是远游了,靠自己两条腿则进县城也不近;要是坐火车,去北京应该算远游;飞机的话则铁岭也算是近路了。所以,以时间来算更合理一些。比如出门一周或一个月算是远游。
日期:2012-02-03 19:06:57
【4.19】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游,远游要有方向。”
【真相】
本章在文字解释上没什么疑惑,现代汉语中也经常引用。如果有疑惑,也是在动机方面。
先说字面上的动机。总的动机是孝。具体来说,不远游的动机为了能随时尽孝和在父母有事时及时帮忙做事。游必有方的动机则是为了让父母知道自己大概的方位,不必因自己东游西走神出鬼没而担心。后面这一点有些90后不太理解,其实只要想想电视里游击队的事情就明白了。游击队为什么让敌人害怕呢?因为游而无方,什么时候出现在哪儿一点没谱。你当然不要让父母害怕,所有要游必有方。
再说孔老师的动机。孔老师的动机一方面当然是宣扬孝,这不必说。孔子也是怕3000学生全跟游击队似的苍茫大地无踪影,鲁国教育部的检查团一来找不到学生。
从操作角度看,这里的“远”不应该拘泥于空间距离,因为交通手段不同空间的概念也不同。驴车的话从孔子学院去趟青岛应该是远游了,靠自己两条腿则进县城也不近;要是坐火车,去北京应该算远游;飞机的话则铁岭也算是近路了。所以,以时间来算更合理一些。比如出门一周或一个月算是远游。
日期:2012-02-04 15:12:46
【4.20】
原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见1.11。
【真相】
1.11中已有。
重复的原因大概有4个。一是孔老师有些碎嘴子,车轱辘话来回说。二与孔院的教学方式有关。孔子以1对3000,而且1次只对1-2个,不可能每次都说的不一样,重复是必须的。三与《论语》的编写方式有关。论语系收集学生笔记而成,那么重复也是在所难免的。四是故意拉长篇幅,每本书可以多卖一些钱。
日期:2012-02-05 16:51:04
【4.21】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因此喜悦,一方面因此恐惧。”
【真相】
儒教的所谓孝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本章所说的父母年龄问题可以做为一个度量。因为有本章的要求,所以古代中国人不知道父母年龄应该是很严重的缺点,一旦被发现入党提干都会受到影响。而在现代,很爱父母却不知道他们年龄的可能很多,因为本章内容不再是社会规则或潜规则的一部分了。
知道父母年龄为什么喜悦呢?不同的人理由不同。不孝子可能是因为继承遗产指日可待了,孝子则是为父母的高寿而高兴。
知道父母年龄为什么恐惧呢?同样,不孝子可能是因为面临养病送终丧葬等麻烦事,孝子则恐怕父母去世天人永隔。
日期:2012-02-06 13:53:33
【4.22】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人话不出口,是因为以自己做不到为耻啊。”
【真相】
孔老师是今不如昔论者。这种人古今中外都永远有,也永远是那些今天混的不太好的、有些年纪的、怀旧的等等的人。
孔老师说的古人,当然是比孔老师还古的人。他们有什么好呢?孔子说,他们以说到做不到为耻。这是孔老师说出来的话,孔老师没说出来的,当然就是孔子同时代的人不想古人这样。
大家请注意,凡是这种说某一群人好某一群人不好的话,往往都是定性容易定量难。比如今天你说中国人不讲信用,但其实中国人是一个十几亿人的人群,里面既有讲信用的人也有不讲信用的人,一定要定量才有意义,比如一定要说中国人里百分之多少的人不讲信用。否则全世界所有人群都可以这么说,因为任何一个人群里都有不讲信用的人。当然,有些话可以不用量化,比如你说中国人都有一个鼻子两个眼睛,这就不需要量化了,因为就算有例外也可以忽略不计。
孔老师不懂量化,所以他的话只有相对参考的意义。也就是说,如果圣人没有说错的话,那么孔子时代能做到才说的人比以前要相对少一些。
最后,还有一个老问题,就是孔子对信用的双重标准。这个双重标准导致孔子的信用很没有谱,也就是说如果他说道做不到,是不是感到羞耻,要看针对的是君子还是小人,而君子还是小人,完全是孔老师自己说了算的。这个你还真没地方说理去,因为圣人自己也已经是古人了。
日期:2012-02-07 12:19:37
【4.23】
原文: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因为约束而有过失的很少。”
【真相】
本章有2种解释,一种是从没头没脑的角度出发独立解释,另一种是从有头有脑也就是和上一章连起来解释。前一种占大多数,解释为有了约束就可以少犯错误;后一种解释,接着上一章说古人一旦约定又违约的很少,继续夸古人守信用。2种解释都有道理,前一种的道理是建立在“约”字在《论语》里的用法的基础上,也符合孔院的东一榔头西一帮子的教学方式;后一种解释比较符合一般的语言习惯,但需要假设孔老师这次是连着给了一个学生两棒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