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真相:孔子及其弟子们以及很多中国成语的内幕》
第19节

作者: gongqi200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2-23 12:21:44
  【5.11】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直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孔子说:“申枨也有欲望,怎么能刚直呢?”
  【真相】
  “枨也欲焉得刚”是反着说,正着说就是“无欲则刚”。“无欲则刚”在佛经里有,更出名的是在林则徐写的对联里,现在已经成为成语,反贪法制案例里经常可以看到。
  枨这个人有没有欲有多少欲不重要。“无欲则刚”的道理也不去说了,报纸电视已经连篇累牍了。我倒是觉得孔老师的第一句话值得注意:“吾未见刚者”。
  圣人这样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的人都说没见过刚者,说明刚者也就是无欲者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根据今不如昔的理论,春秋时没有这种人,以后就更不会有这种人了。那么,后世儒教里一些圣人没见过的所谓刚者又是怎么回事呢?或者说,沽名钓誉也是一种欲。或者说,想成为刚者也是一种欲。

  当然,圣人不知道有植物人,所以他忽略了植物人。植物人起码无“欲”,“刚”不“刚”的我也不知道。
  日期:2012-02-24 15:28:43
  【5.12】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愿强加于别人。”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达到的。”
  【真相】
  春秋时还没有MSN也没有QQ,所以子贡说的他不想被人加也不想加人当然不是在即时通信工具里你加我我加你加好友的意思。“加”在这里是“侵凌”,可以翻译为“强加”。子贡的两句话也就是别人别强加于我,我也不强加别人。
  子贡是商人。对于消费者来说,好商人就是自由交易,坏商人就是垄断。子贡说的两句话应用于商业就是自由交易,所以子贡的好商人。商人其实很喜欢垄断,只看有没有条件。大商人有条件垄断,子贡是大商人,但是子贡却说他要自由交易,所以子贡是特别好的商人。这么好的商人,却又被圣人浇了一盆凉水。
  我对圣人有一点是很钦佩的,就是他身为一个穷教授,却不像今天的教授那样总是没皮没脸地傍大款。他对子贡这个财富500强总是不给好脸色,不是讽刺就是挖苦。这次也不例外。孔老师说,子贡达不到他说的。
  仔细分析,圣人说的有理。子贡不想别人强加于他,这就不容易做到。别说春秋时候,就是现在也不容易做到。比如鲁国的权贵要强加给子贡点什么,子贡能拒绝吗?这是在鲁国又不是在美国。再说子贡不想强加于别人,这条就很容易吗?子贡是大商人,他虽不想强加于人,但他周末在孔大这儿上研究生班,他公司里别人就愿意没有周末也没有加班费吗?

  日期:2012-02-25 15:11:16
  【5.14】
  原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
  子路有所闻,未能行动,惟恐又有所闻。
  【真相】

  文学中有一种比较传统的观点是要塑造人物形象。按这种观点看,本章是有文学性的,因为它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急脾气子路的形象。你看他,听到什么,马上就要行动,却又犹豫,怕又有什么。一个急脾气在遇到事情时如热锅蚂蚁的形象只用了短短12个字就跃然纸上。
  在文学中还有一种观点,就是文学不要把事情讲得很清楚很一览无余。按这种观点看,本章也是有文学性的,因为它留下很多疑问:子路听到了什么?从哪里听说?内容可靠不可靠?又会有什么?等等。
  对于我来说,这些疑问几乎是不可解的,虽然我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解决《论语》之中的疑问。为什么不可解呢?这要从我解疑的方法论说起。我的方法论,一个是利益立场分析,另一个是物质条件分析。第一个方法在本案中几乎无法使用,因为信息太少,连什么消息都不知道,怎么知道立场利益是什么?第二个方法倒是可以使用,但只能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得不出具体的结果。

  说说一般性的结论吧。本章故事涉及了2个与物质条件有关的理论,一个是信息传播理论,另一个是控制论。现代传播学是一门理论相当繁复的学科,我们可以从其中的很多理论点出发来对本案进行分析,不过现在我想从一个在现代传播学中被相对忽视的点出发,这个点就是信息传播物理速度。现代传播学忽视传播速度是有道理的,因为现在信息传播的物理速度是电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速,所以可以忽略。但是在子路的时代,没有电话也没有短消息更没有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物理速度就是人走路的速度。所以即使子路听得到的消息是千真万确的,也可能只是一个几天以前或几个月以前的消息,具体时间取决于消息发生地和子路的距离。控制论当然就更成熟更复杂了,简单点儿说吧,子路之所以要听后面的消息,实际上就是一个被消息控制的行为。是开环控制还是闭环控制呢?故事当然没有提供线索,但是根据其前面我们说的传播速度,开环的成分大一些,因为闭环来不及,否则子路就不必“唯恐有闻”了,而是在路上手机联络了。

  日期:2012-02-26 10:35:41
  【5.15】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好学,不以下问为耻,据此称他‘文’。”
  【真相】
  本章有1个字义上的疑惑,这个疑惑是“敏”的解释。
  “敏”在古汉语里能用在这里的有2个意思:聪慧或勤勉。前人选择这2个意思的都有。取“聪慧”这个意思的依据是和后面的“不耻下问”联系起来看。

  “不耻下问”是说虽然居于上位却下问,有个转折的意思;同样,聪明却还好学,也有转折的意思。取“勤勉”的意思的依据则是根据《逸周书*谥法》,因为“文”是谥,而根据这本书“学勤好问曰文”,对位一下可以认为“勤”=“敏”,那么“敏”就是勤勉的意思。
  到底“敏”是什么意思呢?纯粹的文字分析得不到结论,所以我们采用利益分析法。孔子是老师,从老师的利益出发,他希望学生“聪慧”还是“勤勉”呢?换句话说,聪明的学生对老师更有利呢还是勤奋的学生对老师更有利呢?分析一下,我们发现其实是各有利弊。聪明的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少,这是对老师不利的;但是聪明的学生可能出人头地,这又是对老师有利的。勤奋的学生对老师依赖大,勤奋的学生也会出人头地,这都是对老师有利的;当然勤奋的学生也可能勤奋不出结果。总体来看,还是勤奋更有利。所以从利益分析出发我们认为孔老师说的“敏”是“勤勉”的意思。

  日期:2012-02-28 11:27:44
  【5.16】
  原文: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具有四个君子之道:他自己行为也恭,他事奉上面也敬,他养育民众也惠,他使用民众也义。”
  【真相】
  本章看起来不过是孔老师定义了4条君子之道,但是要想深入理解为什么这么定义,就要从“君子”这个概念说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