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真相:孔子及其弟子们以及很多中国成语的内幕》
第20节

作者: gongqi2000
收藏本书TXT下载
  《论语》读到现在,从前面各章有关“君子”的内容中,我们已经大致可以知道圣人的所谓“君子”是指什么人了。“君子”在《论语》的基本意思,是指一个政治阶级,这个阶级似乎有点像现在民主社会的“公务员”,但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即他们不是由选民选举出来为公众服务的,而是由封建君主选拔出来的为君主服务的,可以叫“君务员”。“君子”的“君务员”定义并不是孔老师发明的,而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君子”还有另外一个引申的意思,就是有才德的人。那么什么是才德呢?在统治阶级对话语权有绝对垄断的古代,才德就是统治阶级需要的才和德,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和特蕾莎修女穿越到中国古代也是当不成“君子”的。所以,所谓有才德的人,其实也就是“君务员”的第三梯队或第五纵队,是将来或潜伏为君主服务的人。

  了解了“君子”的基本意思和引申意思,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孔老师在本章定义了这么4条君子之道了。
  先说第1条:行己也恭。这一条是对“君务员”内部的。定这一条的目的显然是为了统治集团内部和谐,否则内部打起来,如何对付老百姓和别的集团呢。
  再看第2条:事上也敬。这一条是对上面的。“君务员”是为上面服务的,当然对上面要“敬”,这还用解释吗?
  下面看第3条:养民也惠。这一条是对下面老百姓的。现在我们当然知道是老百姓养活了君和“君务员”,但孔老师的立场当然还是站在那边的,认为是统治阶级养活了老百姓。这条是说养老百姓要养的稍微好一点,不要饿得造反。
  最后一条:使民也义。这一条也是针对老百姓的。养老百姓的目的当然是使用他们,这和养猪养狗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是孔老师不愧是圣人,他定的这一条是说,养猪养狗可以随便使,养老百姓在使的时候则要讲一下“义”,也就是不要使得老百姓被迫造反的意思。

  日期:2012-03-02 00:35:55
  【5.17】
  原文: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时间长了就尊敬了。”

  【真相】
  本章文字简单,却也有2个疑点。这疑点就是“敬之”的“之”指谁。
  “之”的指代,历来有2解。一种解法是说“之”指晏婴自己,也就是晏婴和别人交往时间长了,别人就尊敬晏婴。另一种解法是说“之”指被交的人,也就是晏婴和别人交往时间长了,晏婴就尊敬别人。从文字角度看,2种解法都通。
  文字角度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就要用我们的方法了。这次还是使用利益分析法,也就是站在孔老师的立场上看,那种解法对圣人更有利呢?
  先看一下把“之”解为被晏婴交的人,就是说晏婴尊敬别人。晏婴和孔老师是同时代从政或想从政的人,所谓同行是冤家,而从表面上看说晏婴尊敬别人似乎比说别人尊敬晏婴对孔老师更有利。但这种有利是很有限的,而且这个意思万一传到被晏婴交的人的耳朵里,无疑会加强他们的关系,那么就是对孔老师不利的。以圣人的聪明当然看得透这一层,所以孔老师不会是这个意思。

  再看一下把“之”解为别人尊敬晏婴,也就是说别人尊敬晏婴。表面上看这种解法对孔老师不利,其实不然。结合上下文来看,别人为什么尊敬晏婴呢?是因为晏婴“善与人交”,而不是因为他有才德,就好像现在说某某人当上县长或教授是因为他能跑关系差不多。显然这是对孔老师最有利的解法。
  另外,说起孔老师和晏婴之间的利益关系,还有一个背景故事,就是二人曾在孔子访问齐国时为争权夺利暗斗过。知道了这个背景,再看一下我们的利益分析,是不是更清楚一点?
  日期:2012-03-02 20:30:03
  【5.18】
  原文: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让蔡之龟居住,山形的斗拱,画着藻的短柱,他的见识怎么样啊?”
  【真相】
  本章的意思不复杂,但文字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略显晦涩。比如说,“蔡”是指蔡地产的大乌龟,“山节藻梲”是指房子的斗拱用山的形状,梁上的短柱上画着藻的图案。“山节藻梲”属于豪华装修,当时是天子诸侯的标配,而“臧文仲只是大夫,这样就违反了礼制的规定。所以孔老师很不高兴。
  孔老师为什么不高兴呢?一方面当然是孔子大学自己没有豪华装修,孔校长有些羡慕嫉妒恨。更重要的则是孔老师的意识形态是要维护周朝的礼制,违反礼制他就本能地不高兴。就像现在有些守旧的老太太看见超短裙就不高兴一样。
  那么,豪华装修是不是就不明智呢?其实并不一定。循规蹈矩,低调做人,在周朝统治稳定的时候也许是上中策;在周朝统治不稳的春秋却要看具体情况而定。比如有诸侯需要有人帮助他高调反对周天子,那么就会因此找到臧文仲,而这对臧文仲也许就是机会。

  不过,孔老师这里说臧文仲不智则并非是为臧文仲考虑。孔老师站在周天子的立场上,谁反对周朝的礼制他就反对谁。所以孔老师说臧文仲不智只是一般性地批评反对礼制的人,至于他用的词是不智还是不义反倒是不重要的。
  日期:2012-03-03 19:58:49
  【5.19】
  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 “清矣。 ”曰: “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
  译文:
  子张问:“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没有喜色;三次罢任,没有怒色。旧令尹的政治,必定告诉新令尹。怎么样?”孔子说:“忠。”子张说:“仁吗?”孔子说:“没有知。怎么能仁?”
  子张又说:“崔子杀齐国国君,陈文子有十乘马,放弃了离开齐国。到其它国家,却说‘和我国大夫崔子一样啊’,离开。又到一个国家,又说‘和我国大夫崔子一样啊’,又离开。怎么样?”孔子说:“清。”子张说:“仁吗?”孔子说:“没有知。怎么能仁?”
  【真相】
  子文是一个人,他当上最大的官也不露喜色,被罢免了也不露怒色,还把自己当官时的妙招损招都告诉下一任官;陈文子是另一个人,他在国君被崔子杀了后就放弃10乘4等于40匹马的资产移民到外国,到了外国觉得外国也和崔子差不多而反复移民。这2个人,按当时统治阶级的忠君爱国思想,都算是道德楷模。但是孔老师却说他们都达不到“仁”的要求。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仁”在孔子大学里是高级学位证书,很难拿到。这里孔校长拒绝给2个当时在论坛里人气很高的人发“仁”的名誉证书,这当然说明对于孔老师而言“仁”高于“忠”和“清”,不过我们还想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
  让我们再看看这2个人的故事。子文当官罢官都喜怒不形于色,这也许只是性格,只是城府深,并不说明他心里没有大喜或大怒。他把自己当官的招数告诉取代他的官,谁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留下了关键的一手,或者仅仅是表面文章作秀而已。所以,孔老师只是给了他“忠”的勋章,不给他“仁”的证书。
  至于陈文子,国君被杀他就移民国外,是不是因为他和崔子有什么私人矛盾呢?或者他也想杀国君只不过手比崔子慢一些?这些你不使用测谎器怎么能知道?所以孔老师只给了他“清”的勋章,不给他“仁”的证书。
  当然,另外还有一条原因,就是这2个人都不是孔大的毕业生,孔校长不愿意肥水流外人田。
  日期:2012-03-05 10:34:40

  【5.20】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思考三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真相】
  做事情之前要考虑2次而不是3次。我很喜欢孔老师这么明确的量化,却也不免怀疑这次数的根据。
  以前圣人的高级粉丝有一种说法,意思是思考一次是必要的,不思考很容易做坏事;2次就是再审核一下;3次则很容易导致自私。也就是说,经过他们洗脑之后,遇到事情时,思考一次你就必然按他们洗脑的结果想到国啊君啊皇上啊的利益,多想一次就是检查一下有没有错。第3次思考就麻烦了,你很容易想到自己的利益,而你自己的利益一旦和国啊君啊皇上啊的利益冲突就不好了,因为统治者的利益就没有保障了。

  按照孔老师一贯站在统治者立场的习惯,这种说法也许是对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