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
第55节作者:
铲君山 日期:2013-05-30 11:51:56
(更新)六,夏言与沮授——如何侍奉骄心君主
夏言是嘉靖名臣,四次首辅,名震天下,看过明月小说的对这位一定很熟悉。他的忠正耿直,十倍于沮授,但下场却很可悲,被处以极刑。人生巨变,追根溯源,他俩都一样:忠正耿直。
夏言学问高,本领大,海内知名,正如此,嘉靖不得不重用之。可是呢,自恃才高,哪怕皇上他也敢反驳,嘉靖多有不快,只是隐忍未发。他俩何其相似来尔。这难道是才高八斗者的通病吗?若如此,其实离真正的大才只差一道门槛,只是跨过这道门槛,难如登天。
但是呢,游戏永远不是单机版。这个漏洞被时任礼部尚书的严嵩抓住,就开始琢磨如何扳倒夏言,自己取而代之了。
嘉靖皇帝痴迷道教,制作了一批道服分给大臣,要他们穿着上朝。夏言认为有伤国体,就是不肯听命。严嵩看出嘉靖皇帝恼怒,借机献谗道:“夏言目无皇上,当众抗命,每以忠正自居,不敬皇上,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其实公平来讲,夏言反驳是很有道理的,嘉靖让朝堂之上的大臣穿道服的确有伤国体。但是,政治斗争只有胜败,是从来不需要讲道理的。你不愿意遵循领导意图,那么立刻就有人来取而代之。
嘉靖看上了严嵩,从此疏远了夏言。与夏言相反,严嵩在伺候嘉靖时极为恭顺,凡事无不赞成,即使明知皇上错了,他也一味拥护,遭人讥笑他也无所谓,好处已经捞着了,还怕身后骂名滚滚来?长此以往,嘉靖对严嵩好感与日俱增,终于如阁拜相。
夏言先后三次被免首辅,等到第四次拜相,却依然故我,嘉靖皇帝越来越厌恶他。后因在收复蒙古人占领的河套地区一事上,夏言又出言犯上,加上严嵩谗言,嘉靖置之于死地。
侍奉骄心君主,一句话:顺从使之心安。忠正耿直是人类美好的品德,我也非常佩服这类人,可是,这样行事对自己的杀伤,实在太大了啊!我的朋友中也有这类人,可惜不得重用,他们的问题,难道不是和夏言、沮授一样吗?忠正耿直被尊崇了几千年,可是,无论三国魏晋南北朝,还是唐宋元明清,朝堂高高在上的,忠正耿直者有几?卿,是要做个道德楷模,还是治世之能臣?
日期:2013-05-30 14:50:10
(更新)
七,如何“说”,才能不“难”?
这便是沮授的终结篇了。孔子曰:“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意思是不看对方脸色就冒然开口说话,就叫做瞎子,还说,还没有取得对方信任,就冒然提意见,就会被认为是傻子。该讲话的时候,讲话恰到好处,这就是智慧;不该讲话的时候保持沉默,这也是智慧,于是便有了那句著名的“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愚不可及最早的意思其实是称赞大智若愚,而不是今天的愚蠢的不得了。所以我们可以明白,凡是要说服对方的人,一定要先摸清对方的态度,自古以来成功的说客都是这样做的。
高高在上的人骄傲,那么必须顺从以使之心安;上者有忧虑,去其患以表忠。人们有喜好的东西,用喜好的东西引诱之则没有收服不了的;人们也有惧怕的东西,用惧怕的东西逼迫之则没有不接受的。韩非子说:“大凡游说的困难:在于了解游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自己的说法适应他。游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游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和录用。游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游说,他就会表面上录用而实际上疏远游说者;用厚利向他游说,他就会暗地采纳游说者的主张而表面疏远游说者。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但是,事实上,你所游说的对象实际上是贪图厚利的,只不过为了掩饰自己的贪,才暗中采纳你的建议却公开地疏远你本人,这是不能不明白的;你游说的对象如果真的是贪厚利,而却要获取清高的名声,就会在表面上亲近你,实际上却疏远你,这也是不能不明白的;君主与游说者之间的恩泽情分如果尚未达到亲密深厚的程度,而游说者却要尽其所知来讲极其推心置腹的话,那么,即使意见被采纳且收到了成效,君主也不会把大部分功劳归于你;倘若不采纳你的意见,或采纳了而事情却办糟了,倒霉的必定是你。求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不败,只有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求胜。
所以,游说表面上说的是道理,实则说的是感情。臣下难以向君主进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话一出口,危险便就跟着来了。指责君主的过失,就会有冒犯尊严之罪;劝戒勉励教诲君主,便会受到威逼君上的责难。你说得对,他就会因你强过他而感到耻辱,你说得不对,他就会认为你愚蠢而看不起你。相同的意见,你比他说得早,他会认为你有意显示比他聪明而忌恨你,而你若在他之后发表相同的看法,他又会认为你是顺风使舵,毫无主见。所以,感情,必须在道理的前面。当你和你的游说对象恩泽感情已经亲切深厚之后,讨论再深也不会受到猜疑,互相争论也不会受到怪罪,这时才能明白地阐述利害关系,以达到成功的目的。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才会有游说的成功。从这个角度,游说其实是整个与人交往环节的最后一个步骤,而不是第一个步骤,这叫做必须万事俱备,东风才会有用。
历来很多富有智慧的人,他们并不是败于谋略不高深,而是败于不能恰如其分的说服君主;阐述自己的观点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对方相信和接受自己的观点。在特定制度下,任何美好的政治理想都必须经过君主的认可才有实施的可能,因而取得君主的信任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先决条件。尽管君心难测,但其喜怒好恶总会在一定条件下显露出来,游说者要善于营造足以导致君主泄露其真实想法的环境条件,然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便是游说的技巧。
商鞅游说秦孝公,先和秦孝公说帝道,结果秦孝公快睡着了;再说王道,还是不满意,连推荐商鞅的景监也被批评,商鞅一看,意识到机会来了:原来秦孝公要的是霸道,于是用霸道游说之,一鸣惊人!商鞅为什么要不断的用三种方式来游说呢?这就是试探。试探到君主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然后才火力全开致命一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有鲁肃,当以张昭为首的群臣都劝孙权投降时,他一言不发。等到私下里,察言观色意识到孙权对于投降派言论耿耿于怀之后,再用感人至深的言语劝孙权要迎战,自此之后获得了孙权极高的青睐。这就是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原因。我们很多普通人,当领导征求意见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觉得自己有道理,马上就滔滔不绝,也不管领导爱听不爱听。结果说是说了一大堆,至于效果有多好,就完全看运气了。这个时候,不如让其他人先过去,让其他人先阐述,然后自己在旁边察言观色,窥测到领导喜欢的是什么,讨厌的是什么,然后自己再趁机脱颖而出,这便是沮授和鲁肃的差距,这便是高端游说,这便是高明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