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航向——大宋崇宁三年》
第9节

作者: 草根读史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5-29 18:07:08
  (更新)
  站在历史的时节点,对于当事人来说,世界是混沌模糊的,未来是不甚明了的,不可清晰触摸的。她们不可能提前知道,后来历史所发生的事实,因此,向太后也许不会想到,甚至是至死都不可能想过,她所选定的接班人,最后会是一个荒淫无度的亡国之君。虽然历史的事实告诉大家,正是因为当初她的固执己见,才有了后来国破君虏的凄惨结果。但后人不能就此断定,她当初的决定就是错误的。

  查阅史料,向太后作为神宗皇帝的皇后,宋哲宗的嫡母,在宋哲宗临终之际,以太后的身份摄政,召诸王入宫,与众大臣商议新君人选,行为处事,十分妥当,也完全符合帝国的宗法制度。
  有史家说,向太后在议政之初,心中便有成算。这似乎是个理由。但世人也不能就此端定,她是“有私心存焉”。关键是,向太后的成算,是“为官乎,为私乎”?她在坚持立端王赵佶以外,还有没有更优的选择?
  宋神宗共生有十四子。到哲宗去世时,当时健在的还有五子,依次是九子申王赵佖、十一子端王赵佶、十二子莘王赵俣、十三子简王赵似、十四子睦王赵偲。九子申王为长,但他身有眼疾,自然是难当人君。接下来的,便是十一子端王赵佶。
  端王赵佶深得向太后的喜爱,这一点,似乎是遭到垢病的原因之一。向太后自己没有儿子,而赵佶小小年纪就失去了母爱,两个相互依怜的人,很容易走到一起,也最容易产生感情。向太后视端王赵佶如同自己的儿子,有亲亲之心,也许确实是有亲情因素的存在。
  不过端王赵佶同样也得到哲宗赵煦,以及哲宗生母朱太妃的喜欢。宋哲宗即帝位之后,赵佶被封为遂宁郡王,四年后以平江、镇江军节度使加封端王,再过两年加封司空,改昭德、彰信军节度使。哲宗对他的优渥,在诸皇弟中首屈一指。能同时得到哲宗和朱太妃的喜欢,也说明端王赵佶开朗有朝气,善于与人交往,有着现代人说的较高的情商。
  根据史料的记载,端王赵佶似乎也确实有让人喜欢的理由。

  日期:2013-05-29 20:51:11
  (更新)
  此时的赵宋王朝,离开立国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帝国上下,已经沉浸在一片奢靡浮华的享乐之中。
  作为王室的成员,身处金字塔的顶端,帝国赐与他们的,是非一般的荣华富贵。王室贵胄是真正的有钱又有闲的阶级,只要不掺和官场的是非,便是政治上的正确,其它神马都是浮云。而事实上,当时帝国的皇室公子们,也是声色犬马,醉生梦死,快乐无极限地享受他们的富贵人生。
  端王赵佶作为王子之中的一员,他所能做能干的,无非也就是享受享乐而已。但端王赵佶却与他人不同,即使是娱乐享受,他也玩出了品位,脱离了低级趣味。端王赵佶爱好的是笔墨、丹青、骑射、蹴鞠,来往的是附马都尉王铣,赵令穰这样的王室文化名士。据蔡绦《国史补》记载,“上在藩潜时,独喜读书学画,工笔札,所好者,古器、山石,异于诸王”,“由是上望誉闻于中外”。
  端王赵佶的受人喜欢,似乎还有他母亲陈氏的因素。陈氏出生平民,聪慧端庄,神宗死时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却说“得早侍先帝,愿足矣”。绝食追随先帝,这在崇尚气节,讲究名份的时代,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陈氏“有大义存焉”,有其母必有其子,端王赵佶自然而然地,也得到人们的敬重和喜爱。

  在群僚之中,端王赵佶也有着较高的人望。哲宗弥留,人心飘摇之际,已有人在暗暗参度:“万一有变数,唯端王年长,当立无疑”。
  有这么多因素在,向太后也许觉得,就算是象现代人那样进行投票公选,她的提名,也一定能得到大多数选票的支持。
  日期:2013-05-30 18:00:47
  (更新)
  反过来,看看章惇所提的简王赵似,虽与哲宗是一母同胞,但在健在的兄弟中,并不为长,况且朱太妃也不是神宗的嫡妻。章惇的兄终弟及,虽是一家亲,却是只顾小家不顾大家,明显的不把向太后当家长。章惇的心中,或许有对哲宗的感恩之心,但这样的建议,无疑是有私心存焉。向太后虽是个女人,但并不愚蠢,她端然以“老身无子,诸王皆神宗庶子”的大义,否决了章惇的建议。
  细读章惇,这是个比较有意思的人物。曾布在日录中记载,说章惇“言其多计,但谋事疏率”,可见两个朝廷大佬之间,早已是心生嫌隙。而正是曾布的背后冷枪,当廷支持向太后,遂使章惇的建议,显得是挟有私意、包藏祸心的小人之政,失去了群臣广泛支持的基础。

  章惇与向太后的争执,初看似乎是率性而为,好象是因为反对而反对。但实际上,章惇似乎是有着一个原则,就是反对端王上位。章惇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这震聋发聩的一句话,对于徽宗的一生,乃至是宋朝后来的政局,历史的走向,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后来的史实说明,章惇的眼光确实不差。宋史说章惇敏于识人,而识人用人,这不正是一个宰相的重要职责?身有识人之才的眼光,并且能知人善任,让各类人才各尽所能,恪尽其守,这难道不是一个合格的宰相应该具有的才能吗?
  近来有人说宋史,说向太后在问及谁能继承大统时,章惇是张嘴就说。这样的论述,显然是与史实的记载不相符,也不免让人觉得,这样的说法,有故意贬低章惇的嫌疑。
  不论是在哲宗弥留之际,还是在向太后召集群臣商议之时,章惇作为当朝宰相,实际上心里是有想法,有定见,是想要有所作为,对帝国历史的进程有所影响的。
  但章惇在与向太后的争执中,并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也没有更进一步地阐述,除了礼律以外,自己之所以这样提名的理由。虽然在当时,按照礼律,确实是一条冠冕堂皇的理由。这就给人留下了他是临时起意,鲁莽唐突的印象。而史家的记载,又说他“初欲独留,意欲专此事,及仓卒,又不谋于众”,给人以遇事草率,胸无城俯的小人形象。
  这样的记述,不由得让人感到怀疑。章惇经历过神宗、哲宗两朝,在新旧两党的来回交锋中,也算是经历过革命的考验,经历过大风大浪洗礼的人物。能够从政治的凄风苦雨中,不断地经受住考验,并且最终能够脱颖而出的人,似乎很难让人想象,他会是个头脑简单,胸无城府的浅薄之辈。章惇是不是还有着更多的言语及表现?
  在《宋史》中,章惇是被列入奸臣传的。读史的人大都知道,史家的曲笔,往往是为圣人讳,将小人贬。他们的政治倾向,常常会对笔下的史料,做适当的裁剪。这使得我们在读史的过程中,总会有一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总想要有一探究竟的冲动。
  细览现有的史料,向太后推举端王赵佶继位,似乎是出于公论。不像高太后那样,立嗣君是为了贪恋权柄,威福自用,也没有多大的私心夹杂在里面。从当时的人望来看,端王赵佶人是个好人,苗是棵好苗,选择他作为大宋帝国新一代的掌舵人,似乎并没有错。至于他后来,竟成为了一个亡国之君,这确实是个,值得大家深思的话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