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之巅的生死较量》
第17节

作者: 锦城金牛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各派以此作为正大光明的幌子,不遗余力排斥异类,甚至疯狂上演同门相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才是学派之间甘为裁缝的尺子——专量别人,从而闹得天翻地覆的真实原因。
  讲到这里,不得不大略回顾一下儒法两家的千年恩怨。
  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是孔子。
  孔子,本名孔丘,又名孔仲尼,江湖人称孔老二,学生称其孔夫子,春秋时期鲁国陬邑(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

  既为没落贵族,那么家里自然是穷得响丁当。
  好在其母人穷志不短,含辛茹苦拉扯孔子成人,让他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特别是传说中的周代贵族礼仪。
  学而优则仕。有了文化这门一技之长的孔子,自然不甘人下,而是希望得到用武之地,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
  二十余岁起,孔子开始追求仕途进步。
  然而,他迟迟未能得到重用,生活相当拮据。
  这一曲折经历,让孔子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学问再好,也不能当饭吃。
  为了生计,也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与信念,他开始聚徒讲学,并且不断扩大办学规模。
  由此可见,孔子一生从事的重要职业是教书育人,而当时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是夫子,故后世对孔子的习惯称谓是孔夫子。
  孔子开办私立学校传道授业解惑,大门是面向社会各阶层敞开的。
  不论贫富、贵贱,不计年龄大小,不讲高矮胖瘦,不管相貌影响市容与否,也不分文化基础有无,甚至也不查你是土匪流氓还是混混,只要你肯交学费,无论多寡,哪怕你交的只是几个馒头,夫子就准你入学,传你本事。
  这一开门主义的招生政策,让孔子桃李满天下,史载孔门弟子三千众,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校学生数量最多,成分也最为复杂,有政府官员、军事将领、外交官、学者,也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士兵,甚至还有混江湖的。
  这在中国古代各大学术流派之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徒子徒孙如此众多,连我父皇这样的猛人,后来以高压政策强行取缔都无法办到。
  而且,我朝政府越高压,儒家反弹得越厉害。
  最终,因为信徒太多,西汉政府不得不公开承认儒家学派的统治地位。
  不过,做为儒家学派主要竞争对手的法家学派,从来都不是省油的灯。
  这又是为什么呢?
  千年以降,儒家因为学生的广泛性而打不垮压不倒,法家却因为学术的实用性而不惧人多势众的儒家。
  儒、法两家,好比统治阶级的两根拐杖,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
  由此,形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政治现象——无论统治集团如何抬高儒家学派,却始终离不开实用的法家学术。

  因此,那些精明强干的封建帝王,往往不得不披着华丽的儒家外衣,穿着实用的法家棉袄,是谓“外儒内法”治国之术。
  两派拆台是不管用的,那就和平共处吧。
  忆完诸子百家,回头看看我朝统一之初,参加这场政治大辩论的双方选手的情况。
  首先有请主张改行分封制的大儒、右丞相王绾先生。

  王绾,生辰和故乡,历史记载不详。
  但是,请列位翻开历史书籍,看看参与我大秦统一事业的各路英雄豪杰,姓氏几乎非蒙即王。
  再结合蒙恬兄弟一文一武称雄权坛的史实,一大家人,有的喜欢砍人,有的爱好啃这样那样的书本,所谓“龙生九子,种种有别”,那是最自然不过之事。
  一言以蔽之,王绾能在开国之初就贵为百官之首,特别是在我那精明异常的父皇名下打工,绝非侥幸之事。
  说穿了,这是一个学有所长值得重用的猛角。

  王绾的学问,大致属于儒家那一套上下尊卑之道。
  这,很对强烈要求他人服从于本人意志的父皇的胃口。
  因此,深得父皇信任的他,得以跻身打工名单的榜首。
  这也是无可厚非之事。
  毕竟,一个国家,能够统一四海,除了砍人的,还需要处理文书的。
  王绾老头,正是专门负责处理文书的。
  处理文书这份工作,只要是个文化人,大多足以胜任,关键是老板肯用你。
  要想得到任用,一定得让老板感觉你很有实用价值。否则的话,滚一边凉快去!
  王绾先生,正是父皇愿意重用的老文人。
  现实告诉我们,老板愿意重用的人,往往是德才兼备。
  德者,听话也,不闹事也;才者,服务能力也,办事能力也。
  因此,一个颇有政务处理能力的能人,一个坚决服从领导的好好先生,那才应该是王绾先生的本来面目。
  有此足矣,出生年月与故乡何处,实在不值一提。

  另一派,法家人物、廷尉(司法官员)李斯为首。
  虽说李斯最终成为我胡亥的手下败将,但他毕竟也算是影响了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所以,在此替他打一则广告。
  李斯,楚国上蔡(河南上蔡)人。
  年青时,李斯曾在家乡做小公务员。
  期间,他偶然发现卫生间与仓库的老鼠,在待遇方面存在天渊之别,遂决意闯入仕途弄顶官帽戴。
  为了速成这一宏伟愿望,他毅然甩掉铁饭碗,前往齐地拜新派儒学大师荀况(即荀子)为师,学习“礼法并用”帝王之术。
  所谓礼法并用,俗称先礼后兵,指帝王无论驾驭百官还是统治民众,仅用礼仪手段或者法律措施是不够的,必须二者并用,首先提倡礼仪,再对不守礼仪者绳之以法。
  礼者扬善,法者惩恶,倡善是柔,惩恶是刚,故礼法并用之道,也就是刚柔并济之术。

  刚柔并济不是目标,而是实现天下服我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故有“刚柔并济,国乃大治”的说法。
  毕业以后,李斯分析天下大势,认为故乡楚国不再是理想的用武之地,齐、赵诸国早已虚弱无比,只有大秦才是冉冉升起的新兴地区军事大国,能够保证自己实现大展宏图的愿望。
  所以,他主动投奔到秦相吕不韦门下,不断争取发挥政治作用的机会。
  好事多磨的是,吕不韦倒台,李斯遇上郑国渠事件。
  此事本身与他无关,但后果与他密切相关。
  原来,挡不住我军强大攻势的韩王,被逼点击此处继续阅读》》》
  日期:2013-07-29 16:55:36

  第七章 制度大争论
  如今,李斯与王绾面临着利益攸关的学术之争。
  右丞相王绾为首的儒家官僚,主张改行分封制,算是复古改革派。
  廷尉李斯为首的法家官员,主张坚持郡县制,可以算作新制保守派。

  哪一派的主张能够占上风被我父皇采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本派的政治地位。
  地位就是权力,地位就是利益。
  故统一之初,分别出身于儒、法两派的官僚们,因为学派差异利益纠葛,对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
  下面,辩论会正式开辩。
  以王绾为首的孔子传人们,无不主张顶礼膜拜周朝,分封皇子为王,分片管理各地,中央有事时也好有个照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