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真相:孔子及其弟子们以及很多中国成语的内幕》
第30节

作者: gongqi200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9-03 15:33:51

  【6.23】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真相】

  本章文字浅显,几乎不用翻译,但是含义悠远,引人遐想和回味,有点诗的意思。诗是不需要解释的,但毕竟本章还不是诗,所以我们还是猜度一番,算是艺术欣赏吧。
  为什么“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呢?知者比如说诸葛亮吧,今天使这个计谋明天换那个计谋,不可能一辈子都用空城计吧,机动灵活顺流而下,很像多动的水,所以喜欢水,也喜欢动。仁者则是一种人生态度或价值观,可以一辈子不变,比如孔老师一辈子顶周天子的帖子,所以像沉静不动的山,所以喜欢山,也喜欢静。
  为什么“知者乐,仁者寿”呢?知者还是举诸葛亮的例子吧,今天这个计谋赢了,明天那个计谋胜了,不断解决问题,也就不断有成就感不断有惊喜,所以比较乐。不喜欢动的仁者长寿则可以参考现代医学,现代医学认为细胞新陈代谢的次数是固定了,运动会加快新陈代谢,静止则减慢新陈代谢。比如新陈代谢的总次数是4万次,运动员1天2次,算下来能活2万天也就是55岁;整天坐着不动的老和尚1天1次,算下来能活4万天也就是110岁。

  以前有句话叫“生命在于运动”,从刚才的推理看其实应该是“生命在于静止”。这句话不是我发明的,是圣人发明的。有人说那孔老师为什么只活了70多岁呢?这是因为孔老师后来为了当公务员老是不断地移民各国来回运动,这一运动寿命就从110减少到70多了。
日期:2012-09-03 21:15:34

  【6.24】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变一下可以达到鲁国;鲁国变一下可以达到道。”
  【真相】
  春秋时在齐桓公称霸之后,齐强鲁弱。但这是大多数人从经济军事角度看,在孔老师的眼里不是这样。孔老师满脑子都是周天子他们家的“道儿”,所以他评价国家的标准是看意识形态。鲁国的意识形态更接近“道儿”,齐国就要远一点。所以圣人认为鲁好齐坏。
  不过,孔老师还是想在齐国找公务员的工作,所以还是给自己留了条后路。他说“齐一变至于鲁”,意思是齐国的意识形态也不算太差,改革一下就能达到鲁国的水平。不过,人家改革都是向前改,孔老师却是倒着往回改。倒行逆施,逆历史潮流而动,结果一定不好,所以孔老师最后既没有机会改鲁国也没有机会改齐国,让后世的粉丝们无限遗憾只好意淫。
日期:2012-09-03 23:57:38

  【6.25】
  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觚,觚啊!觚啊!”
  【真相】
  觚是古代的一种酒器,按照当时的国家标准,这种酒器应该有棱。可是到了孔老师那时候,人家厂家改革了,大概是棱没有了,这让圣人大发感慨。
  我们已经知道孔老师在政治上的守旧,现在发现他在一切方面都守旧。随便一个产品的外观变一下他都很气愤,要是穿越到现在肯定要气死的。孔老师气死还是好的,要是他当了工商局长或发改委主任,我们可能到今天还要用青铜酒杯,喝那种跟醋差不多的清酒。
  其实,这还不是关键。关键孔老师这种什么都要管的封建意识。

日期:2012-09-04 19:43:41

  【6.26】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
  宰我问:“对于仁者,虽然告诉他说:‘井里有人。’他会听从他吗?”
  孔子说:“为什么会那样呢?君子可以去救人,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不可以迷惑他。"
  【真相】
  这是充满乐趣也充满争议的一章。

  宰我问了孔老师一个刁钻的问题:如果有人对仁者说,“仁”掉井里了,仁者会怎么办呢?这里的“仁”有争议,它有3个可能的解释,第1个是通假字,是“人”的意思,这在《论语》里常见;第2个是“仁者”的意思,理由是孔安国说皇侃本里就写的是“仁者”;第3个是“仁德”,意思是有人掉井里了对仁者是一次表演秀他的“仁德”的机会。这3个解释,第1个最简单;第2个麻烦一点,救人还要分是不是仁者,好像有点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意思,属于“仁道主义”而不是“人道主义”,而且也不容易操作,比如还要验明仁者工作证;第3个解释太卑鄙,救人成了成仁的手段。哪个解释更合理呢?考虑到宰我有点难为老师的意思,第2个第3个都有可能。

  孔老师的回答也很滑头。他说怎么会这样啊?君子是可以“逝”的,不可以陷害他。这里的“逝”也有争议,也有3个可能的解释。第1个是去救人,也就是不管井里那位有没有仁者工作证吧,我作为一个君子要去救你;第2个是摧折,;第3个解释是远去,也就是君子运走高飞再也不理你了。这3个解释都有点不清不楚,但是孔老师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君子怎么做都有理,只有你陷害君子没有理。

  最后一句“可欺也不可罔也”也很滑头,这句话的意思是也就是君子可以欺骗却不能迷惑。
日期:2012-09-04 20:49:16

  【6.27】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学习文献,以礼来约束,也可以不背叛啊。”
  【真相】
  孔老师说的“叛”,当然是对他那一套的离经叛道。怎样就可以不叛呢?一个是要“博学于文”。这里的“文”并非泛指,而是指圣人那一套里面的“文”。否则你读了其它的“文”岂不是更容易离经叛道?孔大那时候虽然没有绿坝,但不翻墙显然也应该读不到反对周天子的“文”的。在孔老师指定的“文”里,你只管读,越读你就越不会“叛”。
  “博学于文”之后,还要“约之以礼”,这是不叛的双保险。这里的“之”有2种解释,一种是说它指代“君子”,也就是约束君子;另一种是说它指代“文”,也就是约束“文”。约束“文”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对“文”的过滤,约束君子是在过滤了文之后再约束君子来双保险,其实结果是类似的,都是为了不叛。
日期:2012-09-04 23:34:36

  【6.29】
  原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德,大概是至极了!民众缺乏它很久了。”
  【真相】
  孔老师以为中庸之道是德。什么是中庸呢?所谓“中”,就是不偏不邪;所谓“庸”,就是平常。为什么圣人讲究中庸之道呢?这其中有2个深刻的原因,一个是哲学传统,一个是立场利益。

  先说哲学传统。如果我们比较其它古代哲学,包括老庄的哲学和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我们会发现孔老师的哲学思辨性、逻辑性、系统性都比较弱,而实用性、日常性比较强。思辨或幻想可以出奇也肯定出奇,但是实用的日常生活则只能平常中庸。这就是中庸之道的哲学基础。孔孟之道在思想上垄断中国两千年,这两千年也是中庸之道盛行的两千年。讲究实用小发明,轻视科学思想,政治上保守不变,都是中庸之道的必然结果。

  再说立场利益。我们已经知道孔老师是站在周天子立场上的。从周天子的利益出发,保持他的统治稳定不变是有利的,改革政治体制让诸侯获得更多权力和利益是不利的。换句话说,中庸之道对周天子是有利的。这是孔老师讲中庸之道的利益基础。
  如果我们从自己的立场而不是孔老师也就是周天子的立场出发,那么既要考虑中庸之道对于日常生活有益的成分,又不要让中庸之道影响对自己利益的判断,我们才会从中庸之道中获得最大利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