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明星大腕儿们》
第56节

作者: 闲云逸鹤199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晏殊省亲期满回京,一对小男女依依不舍地分手了。别后晏几道无日不在思念小萍。后来小萍的父亲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被反对变革的人诬陷,发配岭南充军。在路上不堪虐待,绝食而死。传闻小萍卖身葬父后,沦落为妓,不知身在何处。听到这消息,晏几道悲愤难忍,重回金园。见物是人非,不免泪湿衣衫。往事历历在目凝成了那首千古绝唱《临江仙》。

  日期:2011-7-8 17:19:00
  就因为这首词,我开始了解了晏几道,了解到那个字“小山”的男子。我是那种立场特不坚定的那种,只要是我喜欢上他的词,我便喜欢上他的人,或许就是爱屋及乌吧。没有理由,如果非要理由,那这就是最好的理由了。
  我有些怀疑是我们语文课本的容量不足,还是我们的教育官员们不希望这种情爱的词影响到我们青春期心灵的成长,我们总是埋在李杜成堆的诗歌中,宋词也就是苏辛最多。然后就是那个亡国的后主,还有那个身世坎坷的李清照。其他词人的词巨少,好多名篇竟然不收录。如果不自己注意去了解,或许我们真的会错过很多。
  刚读小山时,只知道他是宰相晏殊的儿子。或许他会是一个纨绔子弟吧,一生显达富贵。可这词读起来,先不不是的,没有那份落寞,又怎么写得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千古不二的名句。
  后来就痴迷起来,我到现在,痴迷过两个词人。一个是我前面反复提到的纳兰容若。另一个就是小山了。我并不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看到很多纳兰迷和小山迷争执谁的词最好,甚至有了人身攻击和谩骂。其实,在我心里,这两位偶像,既有相像,也有不同。也忍不住想品评一下。
  他们都出身官宦家庭,都有过人的文学天赋。从他们的文字中读出的都是惆怅和伤感。同样怀有凌云之志,却在不得志和抑郁中死去。他们身上,相似的太多太多。所以才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论。可又有哪些不同呢?

  小山家境优越,却有那么一股子傲劲儿,不靠老爸,不靠家里。甚至他不想晏殊知道他能写词,他不想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最后因为桀骜的性格不容于世俗,在红尘烟花里放逐自己。纳兰一心想兼济天下,却只成为康熙大帝的带刀侍卫,活在康熙盛世的荣光里却在骨子里隐藏了那份落寞,英年早逝,留下“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千古长叹。

  有人说,纳兰是在热闹中寂寞,小山却是在寂寞中寂寞。纳兰在繁华中做不到自己,既不能兼济与天下,也不能相忘于江湖,在痛苦和挣扎中死去。小山在繁华过后,是一份别样的沧桑,红尘俗世中却不忍舍去本真,放逐是一种流浪,在流浪中却不曾遗忘,那骨子里的傲气,在掩藏中升华。
  寂寞原来也只是因为寂寞,源于一种不理解和格格不入。
  日期:2011-7-8 20:26:00
  也正因为寂寞,我们爱上了他们。那埋藏在寂寞背后柔弱的心,触动我们的情丝,我们便爱上他们。
  可是,还有不同。那就是纳兰现在的知名度远远比小山高得多。这个可能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两个知名作家的解读。我仔细看了,有些很正确,我甚至很佩服他们。可以让我们如此了解一个词人。可很明显,纳兰被过分解读了。造成的结果就是争议越来越大,爱者很多,损者也很多。我们甚至有些苛求,我们爱,却苛求他更好。于是,有人说纳兰矫情,没有小山真。可是他们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人生经历不一样,如果他们都一样,那你还会爱他们么?

  “不是纳兰对不起我们,是我们对不起纳兰”,他只想写一下个人的感受而已。我们却强迫他符合我们所有的标准,如果他所有的标准都有了,那他还是纳兰么?他只能是泯然一众人。
  虽说小山被遗忘,让我有些不忿。可仔细一想,还是好的,一个连世俗都不在乎的人,一身倔强傲骨的人。如果有人用了他的名字,借解读知名,行圈钱谋名之实。我想这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他不在乎自己又多出名,因为无须证明。他不在乎多少人知道自己,只需要了解就行。就让小山词在宁静的角落等着有心之人的翻阅,去聆听他飘零的心。

  有些人惯于热闹,有些人惯于落寞。就像有人喜欢阳光洒在身上的味道,有人却喜欢听细雨打在窗户上的声音。
  如果爱,就请深深爱,不要谩骂和指责,不要对比。
  对于这两位偶像,我不想再说太多。只是希望真正喜欢他们的人可以多去了解,去体会。不要让他们觉得太寂寞,也不要人声嘈杂,这样反倒会打扰了他们安睡的灵魂。
  对于这段争论,我想就应该在此画下句点了。相信很多小山迷也想看一下自己的偶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日期:2011-7-9 10:58:00
  可能是小山确实没做什么大官,加上只是晏殊的七子。史学家们也都不太在意,那怕他在词的成就上足以媲美任何一个婉约派词人,哪怕是他老爸,也可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是没办法,史学界厉害的官本位思想,如果是大官,自然有人去探讨他的生平,而对于一个小官而言,谁又舍得花心思去研究什么时候出生?所以小山的出生日期有两个,一说是1030年,一说是1038年。江西临川人,上篇晏殊放鸽的时间,也说明了后人对这个传奇人物的想象。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来计较,足以说明他在家乡的影响力。虽然市面上关于他的书不多,也没几个人讲。可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不会岁雨打风吹去的。

  现在是一个拼爹的时代,这可能是中国人里来的传统。在一个靠关系血缘来维系的社会,走后门送礼见外不怪,所有的东西,可能出了学识以外,只有爹更可靠了(古代女子一般不问外事,不存在拼娘现象)。
  在中国古代文坛上父子齐名的现象并不普遍,我们通常所讲述的是曹氏父子、苏氏父子的故事,其实晏氏父子也是值得称道的,只是这父子俩的差异太显著了。晏殊自幼聪颖过人,7岁能文,14岁时以神童荐入试,赐同进士出身,之后逐步高升,28岁为知制诰,30岁拜翰林学士,兼制太常寺、知礼仪院,35岁迁枢密副使,40岁知礼部贡举,41岁为三司使,42岁为参知政事,50岁加检校太尉枢密使,53岁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晚年虽小有蹭蹬,但终归完满。位极人臣,历仕两朝,年少荣华,晚来厚宠,历代所罕见。甚至他的词也是富贵闲散生活的调味品,笔调闲雅,和婉不迫,含而不露,优游从容。

  可是小山呢?生于侯门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也曾经是锦衣玉食。但随着家境的中落,政治上的挫折,晏几道从富贵的峰颠跌落下来,生活迁徙不定,家境日趋窘困,晚景颇为凄凉。他是“古之伤心人”,他的词也就成了痴情苦语。
  这又是为什么呢?是晏几道孺子不可教还是他老爸不给力?再说晏殊在朝为官多年,人脉极好。按理说在政府部门安排个好工作是不成问题。美国有句话说得好:“氧培养一个总统,需要三代的时间”,其实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差不多。可是家境如此优越而又才气逼人的小山怎么会只做个小官,为什么会落魄,难道是古代不拼爹么?

  小山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僚之喜爱。可见他是很有政治资本的,外部条件很足。既然不是外部环境的问题,那就得从自身找原因了。马克思告诉我们有主观和客观,不是客观因素,那就是主观因素了。
  确实,晏殊的这个儿子还真是与众不同。
  日期:2011-7-9 19:05:00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