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以外我们上学期间确实没学过他的文章,也没多少值得我们欣赏的花边新闻。也就是说曝光率太低,所以记不住也正常。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人会入选唐宋八大家呢?这肯定让其他几个的粉丝好不爽,还有范仲淹,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也没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而这个曾巩又有何本事呢?我倒想一探究竟。
可是最近冒出一个大新闻。
2009年11月间,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当曾巩的书法作品《局事多暇帖》出示在竞拍者面前时,竞拍者纷纷举牌竞价,最终以1.08亿元天价成交。《局事多暇帖》为水墨纸本,尺寸仅29×38.2厘米。据考证,该帖为曾巩在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五十八岁之前留下的墨迹,书法笔划清劲,字体修长,为曾巩存世罕见的墨宝。这幅《局事多暇帖》原本被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夫妇收藏,从不示人。此次经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竭力动员,尤伦斯夫妇才将此帖拿出来拍卖。这次书法作品拍卖的最新天价,无疑在书法史上是一个轰动性的事件,也让我们对曾巩禁不住刮目相看!从“五四”以来,默默无闻将近一百年的曾巩,突然爆出如此之大的一个新闻,不能不使我们重新审视曾巩那一系列不同寻常的惊人之举。
原来是真人不露相呀,看来我们真是遗漏了一颗大珍珠呀。
日期:2011-7-10 18:44:00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巩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官吏家庭。祖父与父亲都在地方任职,他少时颇有在文化创造上有所建树的雄心。
可以说,良好的家境为曾巩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而曾巩的自身条件也很优厚,天赋很足,自己也很努力。
曾巩记忆力超群,他的弟弟曾肇称他:“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曾巩不仅聪慧,而且非常勤奋,南丰县城南方,盱水河畔有块石头被称为“读书岩”,相传就是他读书的地方。
南丰山的曾巩读书岩,相传是曾巩青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岩前有亭,亭前盱水拖兰,石岩后枕枫岭。读书岩的山洞是浑然天成的,传说曾巩在此读书时山洞会流出油和米,让曾巩能长时间在此研读。
坐在读书岩的石凳上,听当地人讲述,山上曾有着3座像凳子的石头榻。原本是3块普通的石头,但是曾巩与两个兄弟经常前来看书,久而久之,将石头坐出了窝窝。虽说曾巩刻苦研读,
可是进士不是那么好考的,因为他不是一个应试型人才。就像现在的高考,虽然很多人确实很厉害,或者是因为心理素质原因,或者是运气的原因,总是有些不理想。
他与其中一个兄弟去考进士,两次都落榜了,当时赏识他的欧阳修,临走时在汴水河旁边,曾劝说其一定要再去考。曾巩与兄弟回到家中后,同乡还作了首诗来嘲笑他们兄弟,“三年一度举堂开,落煞曾家两秀才,好比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曾巩在屋中来回踱步,心中思绪万千。他对弟弟说这纸条是对我们最大的鞭策。从此两兄弟鸡鸣即起,苦读两年每日继续到读书岩苦读,最后,曾巩终于在39岁那年考上了进士。
可以说,曾巩算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这里指的是的功名,而不是他的声明。
他算是文人中的一个另类,吗,名闻天下却很晚才中进士。而曾巩到底又多出名呢?放在现在,不要说进士了,说不定早被某某名校授予名誉博士了,这也间接证明了宋朝取士的难度之大还有政府对取士的重视和公正。
那就看看曾巩到底多有名吧。
日期:2011-7-10 21:27:00
爱好读书,从小孜孜不倦的曾巩不仅“读万卷书”,为了增广见闻,拓展心胸,他还“行万里路”,18岁时随父亲曾易占迁移至玉山县(在江西境内),这段期间他周游当地,写成了《游信州玉山小岩记》,描述玉山县的地貌,包括溶洞、岩石等等。20岁以后,曾巩更是多年在外游历,足迹遍及华中和东南部。
在年少的时候,曾巩就是一个旅行家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他的实干精神,不像很多文人一样只是纸上谈兵,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殊不知,早已和现实脱节了。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才是曾巩的独特之处。所以曾巩的文章看似朴实无华,实则蕴含了大道理。
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这下要解释下策论,所谓“策论”。就是让士子们对天下形势,政府的政策作出评论,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从这点看来倒有点像现在的政协委员们,具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不过他的优越之处在于没有限制人数,就是大宋公民你都可以对政府提出建议,(基本上是读书人,农民一般不关心这种事)而且是无罪的,不会因言获罪,更不会被跨省。
而按理说,一个20岁的年轻人,理论上很多,时间很少,写出的策论自然片面。可曾巩不一样,所以深受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前面写苏轼的时候也说过,欧阳修把苏轼的文章当成是好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才给他第二名,要不然早是状元了。所以说曾巩也是东坡没当上状元的元凶之一。
曾巩去世以后,跟他同时代的有个人叫林希,给他写的墓志铭里边,有这么一句话是评价他的,这句话怎么说的呢?说“由庆历至嘉佑初,公之声名在天下二十余年。虽穷阎绝徼之人,得其文手抄口诵,惟恐不及,谓公在朝廷久矣”(《曾巩墓志》)。什么意思啊?说这个曾巩啊,这二十年待在乡下,待在当时距离政治文化中心还比较偏远的江西。虽然他待的地儿这么偏远,虽然他自己是个无权无势落魄的读书人,但是他的文章,就是再穷乡僻壤的人,都争着纷纷地把他文章要抄下来,抄下来要干嘛呢?要口诵耳传,为什么?对他的文章特别地仰慕,仰慕到这种程度,就觉得曾巩根本就没待在乡下,二十多年来,就觉得曾巩一直在朝廷里边,甚至感觉他一直都在朝廷做官。
还有一个关于王安石和曾巩的轶事,就知道曾巩当时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了。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曾巩入京城太学,结识了王安石。他们对彼此都很欣赏。我们前面曾经介绍过,王安石对曾巩评价非常高,用了一个不大恰当的例子,说曾巩即便死了,也是班固、扬雄那样的人,会永垂不朽。王安石曾作《同学一别子固》一文,文曰: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境界才肯罢休。这个所谓的中庸境界,就是坚持原则,不偏不倚;善于折中,追求稳定、和谐;因时制宜,与时俱进。王安石说,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但我愿意跟在他左右,在他的帮助下前进,也许能够达到目的吧。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地改革家之一,他对尚未有功名的曾巩推崇备至,而他,已经是进士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