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航向——大宋崇宁三年》
第16节作者:
草根读史1 日期:2013-06-05 20:45:22
(更新)
但徽宗的大肆宣传,似乎没有人领会深意。直到林灵素抵京,徽宗一见,才“视如旧识”,如同是挠到了痒处,大感畅快淋漓。林灵素说,“天有九霄,而神霄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
在现代人看来,林灵素的信口开河,简直是荒诞不稽。但徽宗不这么看,徽宗如同是久旱遇甘露,自己崇道这么多年,不正是想要这样的结果,不正是想要向世人宣喻:自己的皇位,是天命所归吗?
既然林灵素说自己是上帝元子,太霄帝君,徽宗因而也就当仁不让,让人将他册封为教主道君皇帝。徽宗在御笔中,说“遂哀恳上帝,愿为人主,令天下归于正道。卿等可上表章,策朕为教主道君皇帝”,在后来的圣旨中,又言“道隐于小,成流于末,俗人不足与明,不显于世。朕作新斯人,以觉天下”,反反复复,说来说去几乎就是同一个意思:想要以此来神化自己!
从这一点看,章惇定策时的那句评语,在徽宗的心头已经烙下了很深的阴影。尽管在罢章惇时,徽宗对辅臣说:“朕不用定策事贬惇”。但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总是要为自己证明这点来看,他内心的在意,反而显示出了自己的心虚。
徽宗在上清宝箓宫置“千道会”,令林灵素讲道,自己大张旗鼓地宣扬,宿命当兴道教,令天下归于正道,“亲受宸命,订正讹俗”。他把自己真实的意图,隐藏在崇道信教的宣传中,用化育百姓,订正讹俗的旗号来欺世惑众。
古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宋代理学流行五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宿命论这一套。帝王富有四海,奉天承运,自然是天命所归;士农工商,各个阶级地位等级不同,“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也是各归自己的命运。这样的思想,不要说普通的百姓,就象是苏轼这样学富五车有文化的人,刚走上仕途之时,也认为士大夫注定就是来享福的。
按照儒家思想的观点,德为政之本,教为政之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正是帝王的德政仁政之所在。能使民俗淳,为百姓祈求福祉,这样的举措,自然称得上是善举。只要是仁政德政,那么无论规模是多么的宏大,场面是多么的壮观,怎么样的大力提倡,似乎都是应该的,都是不会过分的。这样的举措,对所需要的化费,自然也是不会在意的。
类似这样的情况,其实也不是徽宗一朝所仅有。哪朝哪代,只要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只要是国家的意识形态大力弘扬,广泛宣传推广的,场面就不会小,时间就不会短。介入的人员不会少,耗费的财力物力一样也不会少。
这样的事情,虽然过去了近千年,不要以为现代人就已经有了超越。
日期:2013-06-06 18:14:52
(更新)
徽宗沉缅在花石纲筑就的人间天堂,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花天酒地地不亦乐乎。可是他的丧门星,却来敲破他的美梦了。
金兵南侵,烽烟骤起,对于徽宗而言,无疑是晴空霹雳,突发而至的消息。虽然在这之前,边关的官员,早已有紧急的军情向上启奏。
金人大举进兵,一路是来势汹汹,边廷的奏报一日三至,朝廷闻之失色。徽宗同样也是头皮发怵,忧惧不已。
遭遇危机,徽宗一下意识到了臣子眼中怀疑的目光。徽宗于是故伎重施,下诏求言,希望这一次,也能象以前一样,可以让他转危为安,度过难关。
徽宗的求言诏,言词说得极为恳切,其中有“应中外臣僚、士庶,并许实封,直言极谏,于登闻检院、通进司投进,朕当亲览,悉行施用。虽有失当,亦不加罪”之语。
但这一次,徽宗的求言诏不再好使。内中竟有臣子,大不道地提出了让他禅位。
这一下,徽宗真的是内外交困,面子里子都下不了台。“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徽宗也许是平生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孤单和无奈,意识到了自己是个孤家寡人。
金兵和臣子,一内一外,都让徽宗感受到了咄咄逼人的气势。金兵接连的破檀洲、蓟州,接着收复燕京,一路破关夺寨,势如破竹,兵锋锐不可挡。而朝内的臣子,也不让徽宗安宁,有片刻可以心闲的时光。吴敏对他说:以臣看来,现在京师听到金兵入侵的消息,军民上下是人情震动。想逃离京城,远离兵祸的人有之,想坚守京城,浴血奋战的人有之,想假此机会,反叛朝廷的人同样也有之。以这样的三种人,合在一起共守一个国家,这样的国家,必然会被攻破。
听了吴敏的说法,徽宗的反应,史书的记载是,“帝曰:‘然。奈何?’”奈何?吴敏说是禅位。吴敏说:陛下若是早定计策,以为臣的看来,事情当不出三日。过了三日,守城的局势已无法稳定,朝廷的威福又难以实行,则敌寇至,已经是徒劳无益。史言当时金兵已经越过中山府南下,计程十日便可到达京师,故吴敏以三日为期。
打心里话,对于皇帝这个人人羡慕不已的宝座,徽宗并不是如命根子般的看重。皇帝的职责,总是让人劳心烦神,并不能如书画那样,能给自己带来欢愉。“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如果真要让徽宗在多样的选择中,自己决定一项,平和理智的前提下,他都未必会慎重地选择了皇帝宝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