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年 一根思考的芦苇》
第46节作者:
东野牧臣 日期:2011-11-17 19:08:31
《思想和金钱》
一直犹豫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思想的人往往贫困?这句话不是一句君子固穷就可以解释得了的。也不是眼高手低这种非常肤浅的见解可以说通的。
性格与思维
人们总是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这句话被人们误解的太严重。性格只有在一定的思维能力之上才可以发挥作用。
你不可能依靠淡定的态度指挥千军万马,你也不可能凭借着悍不畏死的精神纵横捭阖,你更不能因为踏实的作风获得诺贝尔奖。性格只有在一定的思维能力之上才会发挥作用。世间最执着者莫过于驴子,世间最勤奋者莫过于黄牛。一个脑子空空但勇气非凡的人会被认为是莽夫之勇。一个腹内草莽但雄心勃勃的人会被认为是不自量力。
没有一定的思维力,性格不过是摆设而已,甚至于越是独特的性格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没有人可以不依赖思维能力成为强者。
被认为混混的刘邦那是可以和张良论兵法的人,被认为乞丐的朱元璋那是一意孤行少有过错的人。但是同样拥有思维能力,而有的人却想尽了时间的富贵,而有的人却风餐露宿。这其中的差异非常巨大。
况且根据十六型人格来算,七十亿人一共才十六种人,那些迷信性格的人也过于乐观了。
自卑的人不能出人头地可以去看一看俞敏洪,狂妄的人不能取得成就可以去看一看马云。独裁者如乔布斯,学者如杰克韦尔奇,狠毒者如洛克菲勒。很多名字记不住了,总之如果一个人愿意去统计一下那牛逼的商人会发觉各种性格的人都有。
商人的思维
其实有思想的人贫困本身就是伪命题,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出了些问题,那时候有文化的人都死了,也就很难作为参考系了。但是即使如此如果看一看中国当代的商人也会发现他们不是傻×。
潘石屹精通《易经》的辩证法思维,懂《老子》的修身哲学。你看他的样子也知道此人深通上善若水之道。
张瑞敏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精通三本书的思想《老子》,《论语》,《孙子兵法》。他使用这三本书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俞敏洪大学的时候读五百本书,据说最喜欢《三国演义》,这点和松下幸之助一样。而他的思维体系中很难说没有《三国演义》成分。
如果仔细观察,中国古典书籍千千万万,为什么很多牛人喜欢的书差不多就那么几类呢?马泽东是辩证法大师,蒋介石也是深谙阳明学。
在中国讲究道和术,也就是说有两套知识体系,道的体系和术的体系。术的体系根据行业不同,经验不同也就千差万别,这些东西是可以自己总结的。但是有一样东西很难总结这就是道。大部分人都要依靠前人总结的道进行思考从而构建自己的思想。而中国可以被称为道的书其实不多。
阅读《洛克菲勒的三十八封信》的时候,里面有一节讲到钢铁大王卡内基去向洛克菲勒请教用人哲学,当时洛克菲勒说了一个方法,据说是一个秘典。而这个方法他是从荣格那里学来的,也就是概念(使用概念管理人)。对于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来说,这样的方法确实很新奇。但是对于哲学家来说这个词语并不陌生,苏格拉底一生的贡献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这个词语,只不过哲人将其当成了思想的漏洞而痛苦。商人和政客将其当成了控制人的非常高明的手段。(拥有高度复杂的世界观的人通过对于一些模糊概念的从新定义,来使拥有低级价值观的人被其驱使。很多善于蛊惑的人都在使用这样的方法,比如希特勒)
思考者的思维
之所以说思考者,只能说有思想的人种类很多。有精通历史的,有精通经济的,还有精通政治民生的,还有仅仅为了抒情而写文的。就都用一个词语思考者来代替了,
第一代思想家泰勒斯为了证明哲学家是可以赚钱的,夜观天象发现第二年的橄榄会大丰收,于是大赚了一笔。他通过这件事来证明哲学家只是不爱钱而已。可惜的是,从他往后思考带来的贫穷远远多于富贵。
哲学家专注于世界的本质或者人的本质。这个世界的本体是神还是物质,又或者人如何可以看到真理。他们解决了一个问题同时又陷入到了另一个困境,解决了现象的层面又陷入了本质之中。化解了世界的问题,又陷入到认识能力上面。明白了认识的能力又怀疑逻辑自身的缺陷。于是永无止境的思考,永无止境的沉迷。
更有趣的是,明白的越多,不明白的也多。于是不明白的东西就像是一个风箱,动而愈出。
太多思考哲学的人一生都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系统,可是直到死了,仍然没有踏出一步。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可是偏偏有无数人废寝忘食的“不自量力”。思考哲学的人原本离世界的本质最近,原本最善于使用方法,可是因为最为抽象,同时矛盾太多也变得最不现实。
研究历史的人将整个灵魂放在无限的时空之中,以至于见惯了王侯将相,看多了大起大落,反而练就了一颗平常心。正如同杨慎的词,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他们看来那些追逐功名之辈往往是看不透的,当然看历史而变得越加斗志激扬的也不是没有。毛泽东还不是一样的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分析社会民生的人又有谁不是抱着一颗真心,社会上太多的不平等就像是一出出闹剧一样每天演个不停,让那些真心爱国的人情何以堪啊。于是不断地纠结,不断地愤怒,不断地热切化作悲痛。人的全部情感几乎都在这种不断的分析中迷失。而且他们看得越是透彻也难以情绪稳定,看得越远越难以保持洒脱。
两者的差异
一,目的不同
商人们以利益为前提,于是他们的思想是功利的,这样也就有了限制。有限制的思想会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
思考者的思想以真理为前提,真理是没法统一的,这样也就没有限制,于是知道的越多,越糊涂。看到的越多矛盾越多。
二,层次不同
商人们的思想是用来解决现象的,也就是说他们生活在本质层因此可以看到现象的背后。而很多普通的人生活在现象层看到的都是虚幻也就没法使用。对于他们国家的政策就够用了
思考者们,生活在本质层下面的本体层,他们要知道本质为什么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国家的政体都不一定够用,还要不断地牵连进入更多的系数。
三,方向不同
商人们还是停留在一个比较小的世界里,也就是一个领域这样的话时间久了总会熟的,他们不会贪心的涉足更多的世界。
思考者们往往将一个时代当做研究对象,又或者将时间和空间都当成可以被分析的因素,于是分析久了也不会有熟悉的感觉,而更陌生。
四,现实和抽象化
商人的思想本身就是不断地用来处理现实问题的,所以他们本身并不会脱离现实,他们会在不断地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熟练,也就是知行合一。
思考者们的思想本身是用来处理抽象的问题的。他们因为长时间的抽象化分析,反倒是不适应现实的生活,更何况理念的世界本身就很丰富多彩。于是呆久了也就懒得挪窝了。
五,修身和用人
商人的思想中肯定会有如何使用人和修身的技巧。他们非常在乎社交关系,他们需要懂得让别人欣赏自己,同时驾驭其他的人为自己服务,无论是自己的下属又或者仅仅是一个陌生人。
思考者的思想中很少涉及到如何使用和修身的。
他们往往更爱宇宙和规律而不是人。他们往往因为心思混乱而自我修养不足。于是思考者中很多人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以至于社交关系混乱,反而性格变得更加孤僻。
这也正是思考者贫穷的一个主要原因,难以被人接受,同时又不懂得怎么使用人。
两者共性
一, 主动性。
他们主动的探索着这个世界或者人,他们不是被动的等待着外界的刺激,那是无知的人。就像洛克菲勒说的那样,他们在规划未来。
二,规则和思想系统。
他们都在使用规则,并且探索规则。这些规则无论是现实的还是具体的,无论是肤浅的还是高深的。他们看到了世界的规则。他们使用规则构建自己的思想系统,随着思想系统的完善,他们的力量也在变强,无论这些思想系统质量怎么样。总之,思想系统越是自洽,越是圆满越能发挥出威力。而不是说其覆盖的领域和深刻层度。因此很多商人的思想系统比起哲学家来更加圆满和自洽。
三,道的层面
他们生活在道的层面。没有道的人是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的,甚至于自己的情绪。道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道,道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姿态,更是一种人生高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