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恢弘唐史:唐风烈烈》
第59节

作者: 长安江伦
收藏本书TXT下载

  神童刘晏成年后,担任过夏县县长(县令,今山西夏县)、温县县长(县令,今河南温县)一类基层官员。后来,他的才华发展到了财政领域,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代财政奇才。他在李亨时代办理税务,政绩显着,出任度支郎中兼侍御史等,负责东南地区的财政赋税(领江淮租庸事)。李豫即位后,刘晏先后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吏部尚书)、财政部部长(户部尚书)、宰相兼国家盐铁专卖局局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盐铁转运使)。他以其卓越而罕见的理财艺术,为这个平庸的时代平添了几分神气。所以,他被人尊称为“大唐财相”,也有人将其和西汉的开国功臣萧何相比,誉之为“当朝萧何”。

  日期:2013-08-05 17:05:52
  (续9.7天才的理财大师)
  刘晏主管经济工作后,面临着更为恶化的金融秩序、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复杂的社会问题。衰弱的唐朝,满目疮痍的经济社会,外加财政窘困,形势岌岌可危“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刘晏庆幸地认识到:病急更不能乱投医,分析分析时局,才能明白困境由何而生,进而才可能找到妥善的解决途径。否则,像第五琦那样玩些小聪明,无异于雪上加霜,甚至是饮鸩止渴!他研究发现,财政困境源于纳税来源减少。安史之乱使唐政府在册户口减少了80%以上,即使这剩下的不到两成纳税人口,还有相当一部分被各地藩镇给分割了。当时,各地的藩镇不断闹事,可能今天是河北的田承嗣,明天就是淮西的吴元济……拿什么打?表面上是三军将士上阵厮杀,但说到底是拿银子去打。要不然,前线军人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肯定会闹出更大的乱子。有时,为了鼓舞士气,还得给士兵发双份工资。这些花销,都从哪里支出啊?李豫寝食难安,又无可奈何。财源在萎缩,财务支出却在增加!这就如同一个集团公司的效益在下滑,财务上只出不进的事务却在不断增多,该怎么办?李豫心想,死马当活马医,不如让刘晏试试看。

  为挽救危亡,李豫不得不对刘晏寄予厚望、同时予以最大的支持。对刘晏而言,这是一次政治考验,更是一次放开拳脚施展自己才华的良机。于是,一场深刻、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此拉开了序幕:
  其一,整顿金融,节约开支
  刘晏首先着手制定新的货币政策,重新调整乾元重宝、重轮乾元重宝和开元通宝的比例关系,逐步促成统一的币制。在他主持下,停止铸造大钱。规定1枚乾元重宝相当于2枚开元通宝,1枚重轮乾元重宝相当于3枚开元通宝。3天后,又改为一律1当1。这样一来,将两种新币的法定价值贬值到它的实际价值以下,使这两种乾元大钱成为“良币”。刘宴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在无有意识地利用“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迫使其退出流通领域,从而恢复了原来“开元通宝”的正常流通制度,实现了币制的统一,这在货币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通宝在实施5年(758-762年)后,就一起退出了流通领域,第五琦的努力终于归零!

  但是,刘晏的新货币政策,并不是解决币制问题的最终方案,它还不够完善。因为其没有注意到各种钱币的自身实际价值,在统一币制的同时,乾元重宝、重轮乾元重宝被驱逐,而“开元通宝”钱本身又成了大钱。开元通宝的市面价格,自动提高到3倍以上,货币仍然继续贬值,物价仍然居高不下。直到李适贞元末年(785-805年),由货币贬值造成的物价上涨才基本降下来。
  刘晏还通过调查,采取了一些经济措施来治理财政,统筹兼顾,有效地充实了国家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的问题上,他认为凡必需的开支一定要如数支付(如军费和教育经费等),但是凡不必要的开支应力求节减(如奢侈型消费和大兴土木等)。这样,中央财政终于稍微可以松口气了,可以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了。看来,开源节流永远是解决财政问题的正道啊。
  其二,养肥税人,扩大税源
  常言道,“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增加赋税收入,不能单纯依靠增加税收,而应当是想方设法先养肥纳税人。休养生息、让利于民,以促进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最终扩大税源,这才是解决财政危机的根本途径!《资治通鉴》对他的财税政策的评价是:“他理财的时候,往往首先考虑老百姓的生计(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先养肥纳税人,你先肥我后肥,民富国自强!这个道理值得深思。使政府赋税增加,而百姓的负担却没有增加。

  其三,改革盐政,利商便民
  食盐既是必需品,在古代也是稀缺品。所以,自西汉以来,官府经常垄断经营。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里,工商业的比重并不比农业税低。尤其是对盐的专卖,可以牟取暴利。刘晏以前,第五琦的盐务政策,实行官方统购统运统销,垄断就会滋生暴利和腐败。可结果是,由于官员的贪污,政府并没得到多少钱,老百姓却吃不起盐,大家都在埋怨。
  刘晏对盐政的调整是,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他的聪明之处在于:坚持政府办盐务的基本原则,这样既可以向朝廷交代,又避免专卖制度的弊端,也可以对百姓有所交代。在新的盐务体制下,官府从食盐生产专业户那里收购盐,然后把运输和销售交给盐商,由他们根据行情去操作,最后由官方收税。这就是“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其中让人感动的地方是,虽然实行盐务的市场机制,但是仍然注意公平原则。不只是“官府捞钱,百姓无盐”。为了防范盐价太贵而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他在距离产盐地遥远的地区建立储备盐制度(常平盐)。当盐价过高时,就将储备盐降价出售,已达到平抑物价、关注民生的目的。

  如此一来,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方便了商人,老百姓也能吃到价格合理的盐,有助于社会稳定,真正的实现了多赢。刘晏刚接任时,盐务收入为每年40万。到他执掌盐政后期,盐务收入增长15倍,达到每年600多万缗,占天下赋税收入的一半!
  其四,经济预警,平抑物价
  刘晏的经济思想非常具有前瞻性。他主持中央财政工作以后,在全国布点,收集各地的经济信息,建立经济预警制度。他在各地建立仓储和物流中心(常平仓),设置了知院官,由中央政府直接掌管。知院官负责将地方的各种经济信息乃至天气信息,每10天或1个月向中央上报一次。哪个地方下雨多少天了,哪个地方多少天没下雨了;哪里的麦子要丰收了,哪里的谷子可能要减产等等,都一一地上报。知院官直接对中央负责,有一套独立的数据系统。因为知院官不是地方官,数据与政绩不挂钩,这样倒是能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报表送到中央,刘晏据此就掌握了各地的丰歉情况。对信息作出整理后,就可以提醒政府:丰收的地方可以高价收购粮食,歉收的则需要赈济灾情、减免赋税等。这样,就会把灾害的损坏降到最低。人民少受灾,不饿死人,从而确保人口的增长和税源扩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