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之巅的生死较量》
第36节

作者: 锦城金牛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8-09 20:34:24
  第九章 寄人篱下
  我与张良结伴同行,来到景驹军营。
  听我带头道明来意后,景驹认为革命朋友多多益善,故当即给我们一行举行隆重的接风洗尘酒会。
  景驹,成为我刘某参加革命以后的第一个领导。

  会上,乘着酒兴,我气愤地表态,打算带人痛扁雍齿这个背叛革命的卑鄙无耻奸诈小人。
  出乎意料的是,景驹爽快地批准了我的请求。
  不过,他还是另有一番想法的。
  口头承诺归口头承诺,反正没签订书面合同。
  再者,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刘老三毕竟是新来的,万一他把我派给他的部队带跑单干,我那不是做折本生意了么?
  因此,景驹委派故友,领导我等回沛县,找雍齿的麻烦。

  途中,我们碰上前来找茬的政府军。
  既然冤家路窄,那就索性大打出手。
  混战的结果,是我等打不赢就跑,气喘吁吁回到景驹身边寻求政治庇护。
  景驹认为我刘某虽然吃了败仗,却甘冒被领导修理败军之将的危险,跑回去投奔他,看来我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真心实意打算跟着他一起混。
  他正式决定:今后拿我当革命同志对待。

  于是,他摆酒,为吃了败仗的我们压惊。
  席上,他真诚安慰意外遇挫的我,认为兵荒马乱中,能保住性命就不错,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
  我闻言以后,顿感心痛病减轻了一些。
  其实,对我而言,雍齿的背叛不过是第一场挫败。
  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我这条大红龙,将会碰上无数祸不单行的悲剧性事件。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
  人生,本来就这样多姿多彩。
  话虽如此说,但私仇没能报到,反而挨了第三人一记闷棍。
  我的郁闷心情,要想完全放下,难。
  不过,今非昔比的是,我已经建立起比较稳定出类拔萃的战友圈,那就是萧何、曹参、张良、吕泽、樊哙一班人。
  我,不再形单影只一个人单打独斗。

  这不,面对失意,他们纷纷安慰我。
  有的说:“三哥不必气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有的讲:“多事之秋,报仇雪恨的机会,去了又会来!”
  战友们的给力,让我迅速走出失败的阴影,共同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最新办法,那就是毫不动摇,扭住不放,继续完成革命未尽事宜!
  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和忧虑。
  克服困难和忧虑的办法,也许很多。但是,行动,也只有行动,才是克服忧虑的最有效办法!

  我再次向景驹请缨,表示愿为革命勇立新功。
  二月,景驹指派三千人马给我。
  我率领这支立功受奖心切的新部队,三天之内拿下一座城池,收编城内部队。
  我的队伍,迅速扩编到九千人。
  三月,我们再接再厉,拿下了另一座城池。

  我信心倍增,认为向雍齿讨还公道的时机成熟。
  冷静异常的张良,认为连战皆捷可喜可贺,但人身不是铁打的,即使是铁打机器人,也还有抹油休息的时候。
  他极力主张让部队进行休整,并且警告我:“如果一意孤行搞疲劳作战,必定会造成,我军重大人员伤亡!”
  讨债心切的我,拒绝张良劝阻,执意攻打丰邑,渴望找回面子,抢回丢失的饭碗,挽回曾经的重大经济损失。
  急于求成的我,乘着天色晴好,率部向丰邑集结。
  攻防双方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因而二话不说,直接就大打出手,你砍我一刀,我还你一棒。

  遗憾的是,张良的不祥预感变成了现实。此战,我部牺牲掉不少战士,却未能成功收回失地。
  晴好的日子,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而变得如此阴沉。
  但是,我很不甘心,拒绝撤军,双方形成对峙之势。
  在对峙的日子里,我被迫做出深刻反省。
  经过反省,我闹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听张良言,吃亏在眼前,张良远比本人高明。

  于是,我做出一个影响我一生的重要决断:“今后的革命道路上,务必要多多听取张良老弟的金玉良言!”
  换言之,经历挫折的我,开始在心理上接受张良为智囊即军师,也就是二千年后的参谋长。
  在其后的艰难岁月中,你们或许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我对张良的意见,几乎是言听计从。
  但是,这个影响深远的重要决定,对缓解我刘某眼前面临的具体困难,价值并不大。
  怎样才能打破僵局呢?

  我将目光转向别处,希望能够找到救星。
  很快,我求助的第二个对象粉墨登场了。
  正是在这支未来打遍天下罕逢对手的超级军事力量的支持之下,我刘某将会迅速打破令人痛苦的僵局。
  那是一支什么样的力量?他们来自何方?
  那,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闻名于世的楚霸王项羽,及其叔父项梁。

  深山藏虎豹,乱世出英雄。而项梁叔侄俩,正是秦末乱世中的英雄。
  项羽,本名项籍,生于公元前二百三十二年,下相(江苏宿迁)人。
  从小项的名字,不难看出他的贵族血统。
  是的,项氏家族,绝非浪得虚名的普通贵族,而是世代垄断楚国高级军官职位的军事官僚世家。
  其父项燕名闻战国,号称楚国栋梁,因其在与秦国名将王翦对垒中阵亡,楚国随之而被秦国统一。
  秦国统一楚国,也改变了项家的一切。
  始皇灭楚,自然要妥善安置楚国贵族。
  所谓妥善安置,对于一贯强势的始皇帝而言,就是集中豢养或者肉体消灭。
  活着才有翻盘的机会。幸存的项梁,连夜带着堂兄项老大以及子侄辈项羽、项声、项冠、项它、项庄等人,秘密搬迁到会稽郡(江苏苏州)定居。
  移民会稽,项梁的用意明确无误——要学那十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当仁不让复兴楚国!
  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为了实现复国大业,项梁主动和当地人交朋友。
  期间,他结识到三教九流人物,如会稽郡一把手殷通等政府要员以及社会流动人员桓楚。
  管他官也好民也罢,只要是个角,我都要结交。

  而项梁交朋结友的意图只有一个,那就是:肢解秦朝,复兴楚国。
  在项梁的眼里,只有报仇复国梦,没有朋友,朋友不过供他报仇复国的必备工具。
  同时,为了确保项家复国大业后继有人,项梁决心将项家的后起之秀项羽、项声等人培养成为文武全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项梁打算用心教育爱好爬高上坎的子侄辈们。
  特别是身体素质最好性格最为刚强的项羽,项梁更是希望将其精心打磨成一柄复国的利器。
  然而,意外发生了。

  你口中的美食,也许是别人眼中的毒药。项家叔侄俩就是这么一个矛盾不已的关系。
  他教项羽读书识字,对方当耳旁风。
  他教项羽练习剑术,对方心不在焉。
  项梁恨铁不成钢,怒骂侄儿不争气。
  项羽理直气壮顶嘴,坚称读书没必要读破竹简,写得起自己的大名即可;剑术只能单打独斗,不配他劳神废力。
  痛批叔父的文武课程完毕,项羽宣布本人不学则已,要学就学一人可以修翻一万人的战争之道——兵法。
  项梁闻言,顿时转怒为喜,欣慰地表示儒子可教。
  他饱含期望和热情,准备不厌其烦讲《孙子兵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