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随笔:宋词是一朵莲花》
第13节作者:
孟斜阳 日期:2012-09-13 14:45:58
落花,是一种凄迷忧伤的美
词坛素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之谓。李煜和李清照的词常常被合编成一册出版。
在那个年少不知愁的岁月里,我常常捧着一本两人的合集,在校园的小树林里默默地看。念到这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常常会抬头眯起眼睛,看着林子里的那些星星点点的花草。一些落花在风里轻盈地飘舞,转瞬间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只有这个世界依然安祥宁静。天上那些淡淡的流云在静静地行走。
花落无声。历史上那短暂却华美的南唐正象一片落花,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李后主用才情建立的那个艺术王国却永存下来,在烟水迷离的梦中融入永远的时空。于是,我常常会产生感到一种幻觉:历史上真的有李煜这个人吗?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唇间轻轻读过这一句,总会感到内心有一种无言的感动,短短的六个字中似包容着极深广的内容,有许多话想说却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正是秋雨绵绵的时节,湿凉的风不时穿过窗帘扑在脸上,传递着秋天的寒意。这秋雨总能带给人或深或浅的伤感气息,心中也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绪。
于是,眼前恍然有个清瘦的身影在晃动,那也许就是萧索寂寞的李后主吧。在读他的词时,我总禁不住想象他的模样、形象。也许,他该是一个白衣纱帽、清清瘦瘦的男人。当他出现在蒙蒙雨雾里时,脸色是苍白的,神情有些淡淡的忧郁,也似有几分倦意。在他的身后,一片片被雨水打湿的花瓣儿不时从树梢飘落。那些殷红湿冷的花瓣儿一片片似是从天而落,绕着这个男人的衣襟飘舞。看着那些片片飞红,他的目光中闪动着某种梦幻般的光泽,看上去有些若有所思。他的发际和衣襟可能被雨打湿了,却是浑然不觉。
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是落寞而苍凉的。正象那两句杜甫诗所说:“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落花深具东方的审美观,代表了生命过程行将结束时一种安谧、忧伤和凄迷的美。
印度诗哲泰戈尔就表达了一种充满佛理的生死观:“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夜风雨之后,那些落花以一种凄美的舞姿离开朝夕相伴的枝丫,纷纷扬扬飘落红尘。曾经是那样芬芳和嫣红的美丽生命,顷刻间便碾作了尘泥。它们飘落的姿态也许优雅而安详。在落地的瞬间,整个世界静谧无言。
说到落花的审美,这里不能不谈到与我们中国文化渊缘极深的日本。这个正图谋侵占我国钓鱼岛的国家,原本不愿去说它。但既然谈到了落花却不能不提到它。在李东君《落花一瞬:日本精神文化的底色》这本书里讲到,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落花的美感则到了极大的推崇。日本人用感哀之眼看花。先是受唐诗的影响,喜爱和推崇梅花。王公贵族们在庭院以种梅为风雅。慢慢地,他们开始梅樱易代。本土的樱花雅而不艳,开时相偎,簇拥而来,谢时同去,一时纷纷,齐开齐落,似云水流逝。由神圣而不朽的古木转向易逝的鲜花,从伟大的永恒转向追求瞬间的美感。他们认为,“笑容是脸上的因果之花”;“‘泪’是死亡的花蕾”;“‘华丽的寂’兼并风雅”; “秋天透出存在的芬芳”。
“花是樱花,人是武士”。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樱花与武士,命运酷似。花美数日,人武几时?人不能选择生,但可以选择死,武士之死,如落花一瞬,美之极矣!落花一瞬,虽然是死,却死得从容,死得美艳。而武士道就是死之道,带着美感赴死,是武士道精神得以确立的根本。在死神面前展现绝美姿态,便是日本武士一生的追求。真正的武士上疆场之前,用香熏透盔甲,在铠甲插上花,而去打那一场必败的战斗。作为武士,不能肮脏难看的死,要死得如落花一瞬的美。
追求落樱般瞬间之美,在最美的芳华消逝,变幻出樱花漫天的景致,令死也沾染着神性的美感。这种对落花、对死亡的美感追是日本文化中开出的妖冶之花,在暗夜里寂然绽放。这种落花情结一旦上升为不论是非善恶的民族文化,则是一种可怕的潜在的毁灭性力量。
与日本文化中的这种落花审美观相比,中国文化中的落花观似乎更有一种“不知生,焉知死”的现实理性。其实,花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华夏之“华”,中华之“华”,华人之“华”,其实最早都是指花。可以说我们是一个花的民族,花的国度。
落花,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意味着生命的凋亡。与日本人追求死亡的瞬间凄美不同,我们在落花的凄美中,更加看重和珍惜生命。落樱之美,诱人祈望向死,而梅花开时,却带来生的决意,新的勇气。中国人尚梅,乃循儒教“知生”之义,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也正是花的凋谢,让我们领悟到生命原来就是如此的脆弱。一夜风雨就能让盛放的花朵化为一地破碎的春梦。
见落花而伤怀其实多半因移情所致。从落花想到青春生命的短暂,想到时间脚步的匆匆,感到了人生的短促。明年的春天花也许还会再开,但那时开的花还是眼下这一朵吗?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失去的永远不会再来。所以就有了古今许许多多的惆怅和叹息。
“人寿期满百,花开唯一春。其间风雨至,旦夕旋为尘。若使花解愁,愁于看花人。”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惜花》诗。人生短暂,如同落花之一瞬。如果花能解语,想必比看花的人更加惆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孟浩然的感受。对风雨春夜的落红满含怜惜之情,诗里跃然而起的是一颗仁者慈心。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这是韩偓《懒起》中对落花的关切。然而他仍懒懒地、舒适地侧卧在床上,只是卷帘一望而已,仪态慵闲从容。
五代时花间词人薛昭蕴《谒金门》:“斜掩金铺一扇,满地落花千片。”这是闲慵欲眠的女子眼中的落花,闺门斜掩,门外落花千片。欧阳修《蝶恋花》则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位风雅词人笔下的缤纷乱红何其悲切动人!李清照在《好事近》中吟道:“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风的停息,使帘内帘外一片静谧。静谧之中,那落英缤纷、拥红堆雪的景象令人陷入深深的惆怅。秦观在《千秋岁》中则喊出了心底的悲音:“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落花,似乎与青春红颜关联更密切。那花本来就宛如女性生命的一个隐喻,摇曳在红尘中,随风轻轻舞动,经历着一样的风雨和悲欢。所以,正如《古诗十九首》(冉冉生孤竹)中所道: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这里说的正是闺中女子对青春易逝的哀伤:蕙兰含英,蓓蕾初绽,如若此时不采,蕙兰也将随同秋草而凋萎了。郎君哪,不要错过了时光。我就在这里等待你那迎娶的轩车!
唐时的杜秋娘曾有一首:“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尽了青春易逝,美丽难以保鲜。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云:“有佟氏姬人名艳雪者,一绝甚佳,其结句云:‘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两句诗更写出了一种女人心中难言的悲怆。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林黛玉吟出一首《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
这《葬花词》写得悲切宛转,感人至深。
花开的时候最珍贵 花落了就枯萎
日期:2012-09-13 17:13:40
落花,也象征着生命中最为灿烂的青春岁月的流逝。
流光无情,岁月不居,青春便注定会成为一道明媚的忧伤。记得曾经在江边的沙滩散步,当俯身抓一起细细的沙,流沙却从指缝轻盈地滑过。于是凝眸,浅笑,悟出那流淌的不是沙,是人生所有把握不住的东西。手握得越紧,沙流得越快越多,比如情感和时间。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想念和挽留些什么,其实都如指间沙一样悄然失落。
摇曳的那些花季,飘洒的那些雨季,那些忧伤的,欢乐的、幸福的,或深或浅的记忆有着相同的结局。再回首,那转身离去的背影渐行渐远,幻化成迷离空濛的幻影,落花般散落在成长的岁月里,铭刻成生命中永久的情殇。
“凄雨冷风中 多少繁华如梦 曾经万紫千红 随风吹落 蓦然回首中 欢爱宛如烟云 似水年华流走 不留影踪
我看见水中的花朵,想要留住一抹红
奈何辗转在风尘,不再有往日颜色
我看见泪光中的我,无力留住些什么
只在恍惚醉意中,还有些旧梦
这纷纷飞花已坠落,往日深情早已成空
这流水悠悠匆匆过,谁能将它片刻挽留
感怀飘零的花朵,尘世中无从寄托
任那雨打风吹也沉默 仿佛是我 ”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