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博弈华尔街 -- 写给不甘贫穷的男人和女人们》
第20节

作者: 税尚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8-11 09:37:03
  虽然我的博士资格考试通过了,但我还必须完成规定的专业课,还要准备博士论文,还要做助教工作,因此我对于股市的学习,依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偶尔赌一把”竟然也因为害怕“走麦城”,而不敢果断下注了,只是继续当沃尔玛的“老板”,并受周围的同学都从网上订购计算机启发,买下了《戴尔计算机公司》的股票。股市在这几年中竟然很牛,一直爬高,道琼斯股指波波折折在1996年3月到1998年7月间从5000点涨到了近9000点,而我持有的沃尔玛股价也翻过了60美元,比买价翻了近2翻,而1996年底买进的戴尔到1998年7月也近翻了一番。结果,我的资产可以用万计了。当“万元户”,那滋味可不是一般的爽,尤其是换算成人民币之后,感觉就更不一般。

  在我们这个充满“流动性”,基本的消费品,炫耀的奢侈品都要靠钱来兑换的社会,我们不能不言“钱”。有钱不一定幸福,但倘若没钱,被温饱折磨,一定不幸福。也许古今圣贤可以视金钱为粪土,超脱铜臭的粗俗,但作为平常人,不能不从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开始,所以,获取金钱成为正常人努力的目标,这和市俗,或是高尚无关,因为生活必须脚踏实地。为了家庭幸福,儿女成长需要掌控金钱,赚取金钱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加安定的生活,不被缺衣少食所困扰,这和“拜金”无关。虽然有清高的孔子,认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也有诅咒金钱的莎士比亚却,“金子,金色的,闪亮的,珍贵的金子!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让黑变白,转丑为美,错与对换位,让卑贱变成尊贵,让老人返老还童,懦夫变成勇士……。”但我家庭生活却因“有了钱”而改善:太太无须继续打工,去读她的硕士学位了,女儿从北京来到美国进小学学习。我们有了自己的“轿车”(一辆2000美元的二手车),周末还会去郊外游玩。
  锦上添花的是,由于南茜鼎力推荐,我当上了培根教授的助理研究,"工资"涨到每月1000元而且是12个月,这样我基本算是“脱贫”了(虽然家庭收入依然远低于美国的贫困线,但那条线是划给美国人的,与会花钱,更不乱花钱的我们中国人无关)。
  日期:2013-08-14 19:24:46
  第三章 百年不遇 1998 - 2000
  机遇,是个蛊惑人生的热词。在几乎所有关于成功人士的寓言和神话中,“抓住机遇”都是不可缺少的段子。而要能“抓住机遇”,认识机遇则是前提。虽然我们来到人世,面对的是一个既定的生存空间,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等等所有方面都面临着既定规则,它们规范着,制约着我们的行为,甚至我们的言行。但我们的世界不是死水一潭,每日每刻各种各式的变化都在我们的身边,或是我们空间之外的社会,或是轰轰烈烈,或是悄无声息的在渐进渐行中发生。变化,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在这个意义上,所谓认识机遇,根本上就是感知变化,而抓住机遇则是评判感知到的变化,率先去适应,去迎合所感知的变化。

  认识和把握“变化”对于人生财富更是至关紧要。纵观一部人类史,能够“先知先觉”社会经济变化的“先知”们,多会因利用自己感知到的变化而创造巨大的财富。中国古代的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离休”去了齐国的小城市经商,他在经营感知到了未来战争的可能,于是开始将战马从齐国倒卖到越国,结果大发横财,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超级富豪之一。而美国的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出生在一贫如洗家庭,从14岁开始当童工,但把握住工业革命对钢铁需求的动态,最后成为“镀金时代”美国第二大富豪。

  在感知和财富有关的变化时,有两大类变化尤其值得关注:一是提高生产率的技术和创新,比如蒸汽机的发明改变了以人力为动力的历史;二是激发新需求创意产品,比如几年间销售额就过1000亿美元的智能手机。因为这些变化都引发巨额的财富实现。
  从财富创造的角度看,在相当的程度上,金融市场,尤其是股市,却映射着世界上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以其独特的敏感,甚至先知先觉来预测各种可能引发未来财富爆炸的变化。并且以毫无掩饰的方式表达它对感知的变化的喜好或厌恶:追捧现有特定上市公司的股价和热销某类新公司上市的股票。股市对变化的特殊敏感原因很简单,因为投资最大的特征是“瞻前”,只有把握未来,才能一本万利,而未来是从今天的变化中建设起来的。当然,因为是“瞻前”,更加有暴利的诱惑,股市以神话的方式来鼓吹变化,制造疯狂的泡沫,也是难以避免的。所以,通过股市认知财富未来的时候,必须理智判断变化引领财富创造的简单逻辑:提高生产率和创造新需求。

  但是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是漠然的,无动于衷的,或是因为太专注现实,把握今天,或是这些形形色色的细微变迁,太容易被忽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