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博弈华尔街 -- 写给不甘贫穷的男人和女人们》
第23节作者:
税尚楠 日期:2013-08-20 19:40:24
18世纪60年代,以机器替代手工引发的工业革命从英国起步,1733年织布飞梭发明,1765年“珍妮纺纱机”问世,1785年瓦特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强大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此后的100年间,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9世纪工业革命的最伟大意义是人类生产力的飞跃,创造出农耕社会缺失的“剩余产品”,促成了资本的形成。而信息传递的方式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张和深入不断加速,影响最直接的是1796年塞尼菲尔德发明的平版印刷术,1807年富尔顿制造出蒸汽轮船等,大大增强了人类交流信息的能力,但信息的载体依然被“视和听的距离”界定,尽管速度比农业社会快很多。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高速信息传递手段的发明。这就是史上所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初,人们就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此后科学家们追根寻底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研制成功了世上第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改进,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引领了各类“用电”的产品 -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电的发现,生产和广泛运用,同时也奠基了稍后的通讯技术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的变革是人类通讯和信息传递方式的革命,突破直接视听对信息传递的限制,改变了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速度和空间。有趣的是领先突破信息传递限制的竟然是个画家 - 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
日期:2013-08-20 19:43:16
这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
1832年10月1日,一艘名叫“萨丽号”的邮船,满载旅客,从法国北部的勒阿弗尔港驶向纽约。由于出发前对航程中的气象信息知之甚少,结果“萨丽号”在驶出英吉利海峡,进入浩瀚的大西洋途中,遭受大风暴的袭击。面对风浪,邮船一筹莫展,只能随波逐流在波峰浪谷中颠簸。许多人晕船,但更担忧大风暴会埋葬邮轮身的可能,41岁的美国著名画家莫尔斯也是其中之一。
他忧心忡忡的找到船长,“如果发生不测,我们可以向谁呼救吗?”
船长一脸无可奈何,“毫无办法!只能听天由命”,还拿哥伦布的故事做例证。那是1498年,哥伦布组织了一支有6条船,300人的大船队直奔赤道,准备去寻找黄金遍地的乐土。可是,途中由于天气太热,船上的食物全部霉烂了。哥伦布立马写了一封求援信,塞进密封的椰壳里,然后将它投人大海,希望海水能把这封信送回西班牙。当然,这封求援信只能葬身大海。
莫尔斯对“听天由命”很不以为然,认为人类面对大海不该如此茫然。大概是“茫茫中自有命运安排”,就在颠簸中莫尔斯结识了电学博士杰克逊,接受了关于电学的扫盲。从电磁感应现象,到电的传递速度,莫尔斯仿佛看见了一个奇妙无比的新天地,也激发了他用电来“呼救”的异想天开。
从此,莫尔斯走上了用电传递信息的科学发明崎岖道路。没有电学知识,他便如饥似渴地学习。遇到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他便向电学家们请教。他的画室也成了电学试验室。画架、画笔、石膏像等都被堆在角落,电池、电线以及各种工具成了画室的“主角”。3年过去了,莫尔斯不知画过多少张设计草图,做过多少次实验,可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他的积蓄也全部用完了,生活十分贫困,迫使他不得不再回大学兼职美术教授。但他依然不放弃看上去几乎是毫无成功希望的实验和研究。
无数次失败之后,莫尔斯开始转换思路,从发明传输26个字母和成千上万阿拉伯数字而设计的极为复杂的电传设备,转而开发由点,横线和空白来代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简化电码,这就是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 - “莫尔斯电码”。这种简化,使得电传变得极为简单 - 通过控制点击键码的时间就能传送信息。接着,在1837年9月4日,莫尔斯制造出了一台电报机。它的发报装置很简单,是由电键和一组电池组成。按下电键,便有电流通过。按的时间短促表示点信号,按的时间长些表示横线信号。它的收报机装置较复杂,是由一只电磁铁及有关附件组成的。当有电流通过时,电磁铁便产生磁性,这样由电磁铁控制的笔也就在纸上记录下点或横线。
后来,在美国国会的资助下,莫尔斯在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两个城市之间,架设一条长约64公里的电线路。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坐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中,用激动得发抖的手,向40英里以外的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