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1-06 23:35:36
十、关于李自成在山东的统治
任何一位学者的研究都不免打上时代的烙印,主要研究活动都处在“农民起义进步论”氛围下的顾诚先生当然也不能例外,因此他的一些结论也未免失之偏颇。譬如“自从明末以来,山东一省地方性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明朝廷的统治已经很不稳固。大顺政权接管该省后,由于实行免赋政策,派遣的官员奉公守法,吏治严明,受到当地贫苦百姓的拥护”就不是很经得起推敲。李自成在“流贼”时代就很少在山东一带作战。占据秦楚作为根据地之后又很快沿着秦-晋-畿北这一基本路线攻灭明廷,就连在畿南和河南都未建立有效稳固的统治,怎么可能有效接收更在东面且明朝统治稳固(因此李自成兵临北京之事还有大臣劝威宗从陆路南迁)的山东?确实有史料表明李自成宣传了“不纳粮”的“免赋政策”,但随着队伍的壮大,接收明朝官府和王府以及为数不多的富户的钱粮财产已经不可能维持其庞大的军政开支,因此采取了基本上属于“余粮收集制”的方式筹集军粮。至于“派遣的官员奉公守法,吏治严明,受到当地贫苦百姓的拥护”云云,更是无视李自成因腐败而迅速在北京败亡的事实。
十一、 “义军”或是“地头蛇”
将明清之际乱世中各地出现的小股武装硬区分为“义军”或是“地头蛇”之类的“地主武装”是一种僵化的二元史观指导下得出的结论。在大势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此类武装的性质不可能是“非黑即白”的,其可能是流民自发组织,可能是地方士绅或者退职官员组织;其目的或在于保境安民,或在于争夺生存空间,或在于抵抗外来力量;其作战对象可能是明、清、顺的任何一方,甚至朝秦暮楚、降叛不定都是正常的。在这个问题上,姚雪垠在小说《李自成》中的视角反而更为接近当时的真实情况。
十二、赵应元收复青州的意义
赵应元对青州的收复十分短暂,对于整个明清兴替的战局而言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他在收复青州时拥立明朝宗室衡王,不应当单纯视为李自成败亡北京后部分大顺官员的摇摆不定,而更应当看到这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农民军与明朝联合抗清的事例。在当时明顺双方都未明确大势的历史环境下观察,这一意义尤为重大。
日期:2011-01-07 23:45:01
十三、从1644年~1645年河南的形势看南明朝廷的无所进取
李自成败走山西之后,河南明、清、顺、“土”各方势力交攻的混乱局势也充分说明了李自成未在此地建立有效的统治。大顺多年转战的河南(况且还是牛金星、宋献策的故乡)——除了临近陕西,由于贫瘠饥馑、民风彪悍而比较逆反明朝朝廷的豫西之外——尚且没多少群众基础,遑论山东。所以顾诚先生说“自从明末以来,山东一省地方性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明朝廷的统治已经很不稳固。大顺政权接管该省后,由于实行免赋政策,派遣的官员奉公守法,吏治严明,受到当地贫苦百姓的拥护”是缺乏依据的。
满清只控制了豫北三府,大约与李自成水淹开封造成大片黄泛区有一定关系。依靠黄河泛滥消灭或者是阻滞敌人,无视人民生命,自古以来的统治者没有区别。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李自成是相当残暴和不择手段的。
这一时期南明朝廷陷入党争,无所进取。如果四镇能够紧逼鲁豫二省,至少可以进攻李自成部,与满清形成隔河对峙之势。河南丢失,南明想效法东晋南宋都不可得了。
顺便说一句,顾诚先生文中的“河南府(即洛阳府)”没有道理。“河南府”这一行政区划唐朝至明朝名有更改过“洛阳府”这样的名称(之前自汉至唐也一般叫“河南郡”),“洛阳”或者“雒阳”一直是县而不是府。
笔者突然发现此前阅读的《南明史》电子书缺了第一章。现在下载了新的电子书,从头读起。
日期:2011-01-08 22:30:15
十四、崇祯朝覆亡的历史逻辑问题
笔者曾经谈过,一切问题都是逻辑问题。顾诚先生认定清朝替代明朝是偶然,那么同样的逻辑来分析,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崇祯朝覆亡也是历史的偶然。
看上去1644年的崇祯朝廷已经陷入全面危机状况,两线作战均已陷入绝境,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其时明朝军政系统还可以基本正常运转,而江南富庶之地还完全在明朝政府的控制之下,这都并不是“亡国之象”。而李自成东征的快速胜利反而是有偶然性的,至少当时既出乎李自成的意料又出乎明廷的意料。应当说,是明朝的制度导致威宗难以作出正确而有力的决定,最终导致崇祯朝廷的覆亡。
如果李自成在西安建号之后不急于东征,而是经营陕西,或者先攻取山西河南作为根据地,那么崇祯朝的灭亡肯定会推后一些,而自成在实际经历了治理国家的经验之后,或许能够更好地处理与投降官绅的关系,并且有效约束部属,不致出现山海关之败。如果威宗南迁成功,就可以在淮河一线集结湖广河南山东的兵力与吴三桂部呈犄角之势夹击东征的李自成,而满清即便入关也只能是与李自成作战,使明朝坐收渔翁之利(如果威宗在世,就不可能出现南明朝廷的内讧,可以有效组织抵抗)。从南明的历史来看,说“孙传庭部主力被大顺军歼灭以后,明朝官绅眼见大势已去,政治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是受了《明史孙传庭传》的误导。李自成在山西和直隶北部的迅速胜利
十五、明朝官绅的投降以及李自成在河南山西山东的统治
李自成东征以来,明朝官吏“望风而降”才导致了崇祯朝廷如此迅速地覆亡。但这并不代表明朝官绅普遍认同李自成必然胜利,很可能更多地只是因为畏死偷生的心态以及未曾料到李自成如此迅速地出兵东征而已。应当指出,从南明的历史看,虽然当时还没有顾炎武明确地提出“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但是降李自成和降清在当时明朝官吏的心目中是截然不同的。弃明投顺,还可以说是“良禽择木而栖”,最多不齿于士林而已;而剃发事清就完全是冲破“华夷之辨”而不齿于同胞的行为了。
顾诚先生的书中刻画了项煜、时敏等人的嘴脸,但未言及著名投降派光时亨、龚鼎孳等人的谄媚丑行,很遗憾。
崇祯朝廷覆亡后,如果李自成处理得当,是有可能以相对和平的方式“传檄而定”取得明朝其他领土的。但从河南山东在李自成败逃之后迅速脱离大顺朝廷的情况来看,显然大顺朝根本没有在上述两省建立有效统治。
十六、关于吴三桂的“投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