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诚『南明史』读书笔记》
第10节

作者: zxmnju
收藏本书TXT下载
  黄道周记录伪童妃举止轻浮:“间有望尘道左者,辄掀帘露半面,大言曰:‘免!’”,可以想见其行为颇有李少红版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掀开轿帘向外看”的风姿。至于“大言曰:‘免!’”,倒更像是模仿戏曲中皇后的“风范”。由此可见,这位伪童妃极有可能是一位档次比较低的豪爽风尘女子,不是大家闺秀,也不是小家碧玉。安宗和列祖列宗(特别是其父王)一样喜好女色,“蒙尘”之时偶得一“失足妇女”为红颜知己,也不是没有可能。

  四十三、从“上体魁硕,一日毙童女二人”和“蒸继母”看某些东林-复社分子的不堪
  安宗才智平庸,喜好宴饮游乐,这都不是“危急存亡之秋”的气象。但某些东林-复社分子出于门户之见,专向脐下三寸寻找攻击的素材,也实在是不堪。譬如谈迁记载的“上体魁硕,一日毙童女二人”就堪称“秽史”(同一个谈迁,在《国榷》中记录“福世子由榘薨”,也不见得是纯粹的误记,而是很有可能从这里就否认安宗的合法性)。

  至于万斯同之流诬称安宗“蒸继母”,可以结合刘若愚记录天启年间奉圣夫人客氏的“倏出倏入,人多讶之,道路流传,讹言不一,尚有非臣子之所忍言者”,再向前追溯。还有宪宗和万贵妃的先例,其时万贵妃的行为就是“燕啄皇孙”,甚至几乎致孝宗于死地。因此,明朝大臣对类似“蒸”的恐惧和痛恨,倒是可以理解。
  日期:2011-02-20 10:35:42
  四十四、关于高杰部进兵北上
  顾诚先生将高杰部率兵北上的意图完全解释为史可法一厢情愿地“联虏平寇”,似乎也不是很全面。明清顺三方当时彼此为敌的局势,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这一点可以从清朝统治着(尤其是清高宗)屡屡自夸的“我朝得国之正,自古未有”得以佐证。从总体战略上看,史可法不想陷入崇祯朝两线作战的窘境;从力量对比上看,明军积弱,清军强大,李自成已经是强弩之末;从道义上看,毕竟李自成才是威宗覆亡的罪魁祸首。因此,笔者推测史可法可能联想到了北宋末联金灭辽和南宋末联蒙灭金的教训——两次都是宋朝未能积极进取,因此被胡人占据优势终致覆亡。因此,史可法的目的是抢在清军之前,至少是与清军共同定河南、据关中,这样的目的虽然仍然是与清朝妥协,但至少可以多占一些谈判的筹码,至少可以达到宋高宗南渡之初的局面,甚至可以恢复到北宋初年的故土。因此,虽然史可法的目的仍然是“联虏平寇”,但并不是顾诚先生所判断的那样颟顸,这一点从高杰致豪格的书信中也可以看出。

  睢州之变后史可法的处置确实不当,但顾诚先生认为“史可法本来应该趁高杰部将因许定国诱杀主帅投降清朝的敌忾之心,改弦易辙,作出针对清方的战略部署”则未必妥当。高杰部由李自成投向明朝,本身就有“叛服不定”的嫌疑(李自成部多有“叛服不定”之辈,李成栋、王得仁、田见秀、张鼐都是例子,尤其李成栋就是高杰部将),甚至还有过扣留史可法的恶劣行为在先,在当时根本就不是一支可以倚靠的部队。如果史可法在睢州贸然进击,倒是有可能会被高杰的部下认为“以杂牌为炮灰”,而作出更为不利的行为。不过,自古“守江先守淮”,史可法确实至少应当稳定徐州局势,而不是错误地“退保扬州”,使防御线一下退到长江边上。

  日期:2011-02-24 09:50:32
  四十五、左良玉军中的“楚世子”
  左良玉东下,直接导致了弘光朝廷的瓦解,可以说是南明史上最恶劣的行为。史料的记载一般都说左良玉是假借太子之名,但侯方域《壮悔堂集•宁南侯传》的记载“良玉乃兴兵清君侧,欲废弘光帝,立楚世子”却值得注意。虽然左良玉兴兵东下时侯方域被关押在狱中,但考虑到侯左两家的特殊亲密关系,且侯方域曾在史可法幕府为宾客(有记载史可法的《致摄政王书》就是侯方域草拟的),可以推见撰写《宁南侯传》之前,侯方域必然对事情的本末有着比较明确的了解。他的记录应当是有所本的。

  弘光年间的楚王是朱华壁,其世子史料无记载。从隆武二年继承楚王爵位的是其弟朱华堞这一点来看,朱华壁未必真的有“世子”(也可能当时有,后来死去,朱华壁终至无后)。然而笔者认为,左良玉所欲拥立的“楚世子”并非楚藩正统,很有可能是远支宗室朱容藩。
  朱容藩源出何支已无法考证。不过由于有史料记载他曾以“通城王世子”的名义活动,且永历年间通城王承继到朱盛濂这一辈(朱容藩父辈)来看,其有可能是这一支的庶孽,但距离楚王大宗很远。他的镇国将军爵位倒未必是假的,因为通城王朱盛浮生于1603年,如果朱容藩是朱盛浮年轻时所生的庶子,那么崇祯末年就已经是成年人了。马士英柄国时,朝廷尚能够正常运转,不至于冒封宗室。

  朱容藩是南明时代可以和靖江王朱亨嘉并称的野心家,又与军阀左良玉勾结已久,再加上马士英和四镇作出“定策”的榜样在前,因此其觊觎大位也不足为奇。如果左良玉想拥立朱华壁的世子,那么还得考虑一下辈分问题——朱华壁与穆宗同辈,是威宗、安宗的叔曾祖父,他的世子则与神宗同辈,是威宗、安宗的叔祖父,辈分相差太大。而朱容藩与威宗、安宗同辈,还勉强可以说是“兄终弟及”。

  左良玉的这一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效仿东林-复社人士违反伦序谋立潞王的行为(毕竟左良玉是东林-复社人士支持的)。自此之后,鲁王、唐王争立,远支宗室四处“监国”,这种政治乱局,东林-复社人士要负主要责任。
  日期:2011-02-28 20:41:49
  四十六、史可法
  顾诚先生对史可法的评价是比较求全责备的。诚然,史可法无救时宰相之才,在定策时也有重大失误而致使弘光朝廷陷入东林-复社人士与马阮-四镇之间的党争。但如果今人处在其时史可法的位置,也无法做出比“联虏平寇”更好的国策。
  史可法殉国于扬州,忠贞壮烈人所共知。在他牺牲后数年仍然有人打着他的旗号起义反清,足见其影响之深。隆武、绍武、永历各朝都有阁部公孤级别的大臣殉国,其地位、实权皆不低于史可法,足见后人铭记史可法的忠烈,并非单纯因为他“官大”,而是因为他首先提出了抗清,并且是第一个在抗清斗争中不屈遇害的南明朝廷主要领导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