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诚『南明史』读书笔记》
第11节

作者: zxmnju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于史可法的晚节,自清以来不曾有任何史料对此表示怀疑,今天却有极个别“民间历史研究者”(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56966.shtml)为追求“非主流”的噱头,打着“发掘历史真相”的旗号,为吸引眼球而翻案,在全面肯定魏忠贤阉党、否定东林-复社的基础上毫无根据地胡说史可法是洪承畴一样是“逡巡待降”,只不过因为满清羽翼已丰,不再需要洪承畴这样的“引路人”,才没有耐心“等待”史可法投降便杀了他。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首先,史可法长期担任负责华东华南防务的南京兵部尚书,门生部属遍及南中国,如果论其对满清的“价值”,那么比洪承畴只多不少,只要略有“逡巡待降”的姿态,多铎便不可能不加以重视(多铎在杀害史可法后,清廷从未对此表示“惋惜”,足见自多尔衮以下都认同并无劝降史可法之可能);其次,如果按照此文作者的逻辑,那么自古以来除了长期关押之后仍然被害的文天祥之外便没有忠臣了,凡是被俘的,都是“逡巡待降”,只不过敌方“没有耐心”而已。重新搜集分析史料,为历史人物“翻案”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此毫无根据地颠倒黑白化忠为奸,不能不说是在网络上发言不必承担责任所导致的低劣行为。

  日期:2011-03-08 12:33:53
  四十七、南京投降及勋臣
  个别“民间历史研究者”(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56966.shtml)认为清军兵临城下时安宗的出走行为是“亲征”,对此笔者持不同观点。虽然安宗并不如东林-复社人士(以及顾诚先生)所述写的那样昏庸淫乱不堪,但也绝非明断之君;固然威宗困死都城的行为不可取,但从安宗奔走黄得功军营的仓促来看,必然不可能是首先有所谋划的“亲征”,只可能是“出逃”。

  王铎、钱谦益等在南京的率先投降和剃发,说明了东林-复社集团的良莠不齐。但文臣出身科甲,毕竟还是依靠个人奋斗为主。而勋臣“与国休戚”、“世受国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譬如恭顺侯吴惟华(明朝的末代恭顺侯本为吴惟英,但如果吴惟英无子,那么爵位仍然应当由吴惟华承继。这一爵位居然从明朝传承到了清朝)、魏国公徐文爵、保国公朱国弼、忻城伯赵之龙之流(成国公朱纯臣投降李自成之后仍然被杀,真是“为天下笑”)却的确不过是毫无气节的纨绔子弟而已,倒是刘文炳兄弟、巩永固等新贵还真的体现出了“与国休戚”的贵族气节。怀远侯常延龄在明朝灭亡后“身自灌园,萧然布衣终老”,也还算是没有屈膝事敌。

  诚意伯刘孔昭(有文献记录他的爵位后来晋升为诚国公,按照明朝的惯例其中可能会有晋升为诚意侯的过程,后查阅《小腆纪传》确实有弘光元年十二月初晋升刘孔昭爵位为侯爵的记载,晋升诚国公的日期待查,当是在隆武朝,而且刘孔昭是否“不受”也待查)虽然在很多记录中都属于“马阮党羽”,甚至目为“奸臣”(例如《小腆纪传》,书中记载的刘孔昭拒绝接纳逃亡的安宗,这一行为已经和刘泽清刘良佐相近了),但是他确实利用控制的军队组织了抵抗,甚至很可能是除了沐天波之外唯一抗清的勋臣。虽然他的抵抗作用不大,而且坚持的时间不长,但终究是忠臣(出走海外后同时也是遗民),钱海岳先生的《南明史》对此有记载。其子刘永锡参与了鲁王以海的抗清队伍,自杀殉国(《续明纪事本末•东南殉节》记载刘永锡爵位为“诚意伯”,殊为费解,一种可能是明廷事后追赠,一种可能是刘永锡并非嫡长子,不能继承刘孔昭的公/侯爵位,因此鲁王以海另外封他为诚意伯)。查阅国内关于南明的研究论文,可以发现对刘孔昭父子的研究是几乎没有的。

  镇守南京太监韩赞周自杀殉国,和王承恩一样属于忠臣。韩赞周在明末的太监中并不著名,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他没有什么恶绩,“忠诚谨慎”。宦官中的忠臣,同样应当被历史铭记。
  日期:2011-03-15 12:12:44
  四十八、对安宗逃离南京后行为的评价
  南京朝廷时代的安宗,虽非东林-复社人士所描述的那种昏庸淫乱之主,但他在兵临城下时不组织抵抗便仓皇逃窜,实无人主之品格。被清军俘虏后贪生怕死,觍颜投降,但终于不免被杀,为天下笑柄。在明代二十帝中实为最为等而下之者。
  张怡所谓的安宗逃到黄得功军营中后下诏“大铖、大典拜左、右相”是很奇怪的记录。明初设有中书省,有左右丞相的正式官职。但洪武十三年废除中书省,二十八年更是明诏规定不得议置丞相,从根本上废除了延续数千年的宰相制度。后来虽然内阁权力逐渐膨胀,但大学士在制度上绝非宰相,首辅、次辅也没有“左、右相”的俗称。所以,张怡的记录可能是误记,也可能仅仅是要阮大铖、朱大典入阁办事处理政务,代替不在身边的马士英、黄道周和殉国的史可法。

  四十九、黄得功
  黄得功和左良玉、高杰相似,虽然具有军阀的性质,但本质上还是明朝的忠臣。黄得功部是明朝正规军,其军纪和战斗力似乎也是相对较好的。然而黄得功最大的缺点就在于由平素的跋扈导致的轻信,这一点与高杰更为相似。高杰死于许定国,黄得功死于马得功,很相似。
  日期:2011-03-19 23:36:11
  五十、明安宗被俘之后的伦序问题
  安宗被俘后的形势,实际上与英宗北狩时候很相似。然而安宗本人并无在世的弟弟,因此不能重复郕王监国之举。邹太后发给潞王常淓的懿旨引用“宣庙东征,襄、郑监国”的“祖宪”,然而襄王瞻墡、郑王瞻坫都是宣宗之弟,并非宣宗叔父。更何况常淓是穆宗之孙、神宗之侄,而神宗子孙中,安宗的亲叔父惠王常浩(避居绍兴)、桂王常瀛(避居梧州)都还在世,依照伦序是肯定轮不到潞王常淓的。潞王常淓不仅“言过其实”(即便在当时避居浙江的诸王中也并非“贤藩”),在血缘上也并不合适。

  中文维基百科中记载惠王常润并非在绍兴投降清朝,而是在隆武二年十二月在广州被清兵俘杀,不知有何所本。
  安宗被俘后,各地的亲王郡王多有自立为监国的。终南明一世,再未形成统一的抗清领导核心。
  日期:2011-03-24 08:31:51
  五十一、“右都督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1645年初秋多尔衮派往招抚广西地方的官员谢宏仪加衔为“右都督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这一职衔十分少见。清初官制基本继承明朝,谢宏仪又是明朝降将(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武状元),其本官当为武职的从一品都督同知,加衔为正一品右都督。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为文职正三品。考虑到明朝正统之后文臣地位大大高于同级武臣的状况,右都督加右副都御史倒也算是相当。只是明代武臣(包括勋臣、外戚、驸马都尉)除了加三公、三孤、太子三师、太子三少衔外,一般无加其它文臣职衔的例子,更无加御史官衔的。联想到洪武初年官制尚未完备时武臣邓愈担任御史大夫,也许这种加衔也体现了清初制度的一定模糊性。

  日期:2011-03-25 10:40:09
  五十二、关于清初征服时的屠戮
  清初统治者在征服明朝时的残忍屠戮是无法否认的历史真相。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在夺取天下时基本都是“抚”、“屠”并用的,一手软、一手硬,前者收买,后者恐吓。多尔衮初入关时也采取了以“抚”为主的态度,尤其是对明朝官民以“抚”为主。如果能够坚持这一方针,其实能够实现代价较小地取得统一。但是历史不可假设,因此清初统治者的罪行也必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日期:2011-03-26 17:28:13
  五十三、剃发易服,以及裹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