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诚『南明史』读书笔记》
第12节

作者: zxmnju
收藏本书TXT下载
  “剃发易服”和“裹足”在明清鼎革之际的不同境况,是历史学和社会心理学都应当深入研究的复杂问题。
  如顾诚先生所言,其实1645年清廷如果继续采取以“抚”为主的态度,是有可能在李自成和明安宗相继覆亡后以较小代价统一中国的,甚至能够做到“传檄而定”。“抚”,意味着减少屠戮,更意味着不强制推行剃发易服。
  在此我们可以回顾北朝、辽、金、元的历史,以及中唐之后吐蕃占领河湟之后汉人的发型-服装的演变,其中尤以北朝鲜卑人和汉人之间的变换为典型。发型-服装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可能单独无故变易。魏孝文帝“变夷为夏”,北齐高氏“变夏为夷”,都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而清灭顺、明,仅仅是族姓鼎革。多尔衮没有吸取初入北京时“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的经验,强行剃发易服,甚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因此导致汉人长达十余年的激烈反抗,兵灾遍地。更为严重的是,“剃发易服”从此成为满汉民族之间永远无法愈合的创痍,甚至在满清定鼎两百五十余年之后仍然出现在革命党人的民族仇恨叙述中,从根本上摧毁了其统治。其实,如果清廷的规定更改为科举入仕之人必须剃发易服,对普通民众不予强求更不加以屠戮,天长日久,可能真的会如同顾诚先生所言“仿效者必多”。

  网上有人指出明末熟女真以及蒙古人的某些部落也和汉人一样“束发深衣”,其具体状况有待进一步阅读历史文献。不过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确实是主要针对汉人的,之后对回部和西南苗疆就未强制推行(藏族似乎自古就有“编发”的习俗,因此不在此讨论之列)。
  顾诚先生在书中引乾隆《新繁县志》记载的李先品在清军攻占垫江县之后对“剃发易服”政策的宽限,但这一条史料奇怪之处在于:“剃发易服”在1645年已经被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方式残忍推行,1658年的李先品不知如何能够应对满人的严厉督察,这一点似乎与情理不合。
  “裹足”这一发型-服装的“附属习俗”的命运却截然不同。首先,这一习俗仅在汉族妇女(尤其是北方汉族妇女)中存在,其历史即便如民间传说可以上溯到南齐,也并不如“束发深衣”那样“三千年未有令之改者”,更何况元朝之前并未在民间推广。其次,这一习俗摧残妇女身体健康,毫无积极意义。如果汉人妇女能够如同孙之獬之妻那样效仿满人妇女放足,将这一陋俗彻底放弃,当然是一件好事。清朝统治者——特别是清世祖、清圣祖——如果能够像推行剃发易服一样推行禁止缠足,其进步意义将是十分巨大的。但清廷对此却以“男变女不变”为方针消极应对,其中的性别因素也是值得研究的。

  五十四、孙之獬和陈名夏
  孙之獬和陈名夏是清初降臣的两个典型无耻人物。相比较下,孙之獬是“贰臣”,陈名夏是“叁臣”;孙之獬在明末是阉党奸邪(颇与冯铨类似),陈名夏则名列东林;孙之獬最终被抗清义士处死,陈名夏则死于清廷内部倾轧。不过二人对满清的忠心倒确实是至死不改(陈名夏尤甚,临绞之时还“我心终不动也”。谈迁说他“肮脏”,恰如其分),这倒是可以归结为“一朝天子一朝忠奸”。

  孙之獬在满清入关之初立刻“宦兴大发”,充充分体现出此人的热衷权力和无耻,不过他在崇祯朝的“抱《三朝要典》哭太庙”的行为却很奇特,不像是随风而倒投靠权势的无耻小人,倒像有点是“不事二主”的忠义之士了。
  五十五、牛佺(铨)
  同一本《南明史》中,对牛金星之子(顺襄阳府尹、清黄州知府)的名字前后记载不一,时而“牛佺”,时而“牛铨”,令人无所适从。究竟哪个字是正字,有待解答。
  五十六、顾诚先生的讽刺
  明末清初,觍颜事敌的无耻之徒甚多,顾诚先生在书中多用讽刺笔法,譬如说牛铨(佺)“不禁心花怒放”之类,类似的描写在后面还会有很多。《南明史》的文学性甚高,在此也可见一般。史书同样需要文学性,顾诚先生给后人作出了非常好的表率。

  日期:2011-03-29 23:34:04
  五十七、由圈地联想到固安县的方言
  清初满人在畿辅地区的驻防和圈地,也给当地的社会文化留下了巨大影响,特别是语言。据笔者的固安籍友人称,由于圈地界线在固安县南部的马庄镇以北,而固安县城有八旗驻防,所以北京官话京师片南界就在马庄以北,而马庄话基本上属于冀鲁官话保唐片。
  日期:2011-04-07 12:25:55
  五十八、清帝刻薄寡恩
  从靖南王耿仲明因军中收留旗下逃人而自杀、广西巡抚郭肇基擅带逃人而被处死两个案例可以看到,清朝皇帝在开国之初的苛治程度也是“远迈前代”。有清一代,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以及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慈禧太后都是刻薄寡恩的君王。

  五十九、叶方恒的白话
  顾诚先生书中所引的《莱芜县志》中知县叶方恒宣讲上谕那一段,倒是很翔实地记载了明清之际士绅使用的白话。
  叶方恒,昆山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顺天府举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时为明永历十二年)戊戌科进士,其父叶重华在明末曾任京官太常少卿,从这里看叶方恒年轻时曾经在北京居住若干年并参与科举,因此官话应当流利。
  脚注中所述叶方恒陷害顾炎武一事,据王广成《叶方恒寻仇与顾炎武北游》(http://www.kswhyj.com/E_ReadNews.asp?NewsID=361)一文研究, 与清初政局党争不可谓无关。后来从顾炎武《答叶嵋初》、《与叶嵋初》两函的内容看,二人的关系似有修复。
  六十、“县官视逃人如长上”

  顾诚先生引用的另一份史料《南沙枕秘四种》中所记载的“县官视逃人如长上”也是很有意义的史料。惩治逃人和窝藏逃人者的法令虽数次修改,却始终没脱离逃亡者和窝藏者之间刑罚的倒挂,甚至“逃人三次始绞,而窝主一次即斩”,对窝藏者量刑的畸重实际上也是公开宣告“逃人”虽然是奴隶,仍然“命贵”,很可能被捕之后病亡自尽或是再度逃亡,地方官也要受到惩罚,因此才会“县官视逃人如长上”。

  日期:2011-04-10 16:13:05
  六十一、由刘宗周联想到杨嗣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