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那个故事》
第56节

作者: 捧红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8-21 19:17:54
  补充:
  《都市那个故事》又名《混在今生今世》
  引言 遥远的记忆
  (三)
  那时候阿华的父亲在日用工艺公司当政工组长,公司下属有二三十个生产日用工艺品的工厂,包括工艺美术研究所,很多画家和工艺师都在里面,阿华的父亲让他有空就到那里看他们画画。
  陈老师是个青年国画家,那一天阿华的父亲带他去的时候,陈老师没在,大概是去参加广交会什么的。阿华第二次去的时候,看到有一个人在作画,是他第一次来的时候没有见到的,问民兄说他是不是陈老师,民兄说是。阿华回家后叫父亲写一张字条给他,第三次去的时候交给他,他看后微笑着点点头,叫阿华有空就多画画。
  每次阿华到那里看陈老师作画后,都向他借一幅画回家临摹,他就从旁边很多画中挑选出一幅来给他。有时候阿华看见他刚画好了一幅画,挂在墙上独自欣赏,看着喜欢,也向他借。临摹完了拿回去,他就指出那个地方画得不好,要怎么画才好。他教阿华画人物画的秘诀就是多画连环画。那时候阿华画了很多连环画,有一次他还拿阿华画的连环画给一个也到他那里学画的人看。

  后来陈老师发迹了,阿华公司里的一个同事讲了他的发迹史,说陈老师的老婆在木雕厂当技师,有一次厂里出口到新加坡的产品出了点问题,让她去修,她带着很多雕刀,有半圆的、三角的、平的和斜口的等等,用陈老师的废稿包着。新加坡的老板无意间看见这些画着古代仕女和少数民族少女的画,喜欢得不得了,向她要。她没有给他,说这些都是废稿,如果喜欢,她可以让丈夫画几幅送给他。后来这个新加坡老板邀请陈老师到那里举办个人画展,卖了几十幅画,赚到的钱跟单位四六分成,他得到几千元。这是他第一次到国外举办个人画展,也是他第一次卖画。据说他现在的画可以卖到每尺几万元。

  阿华这个同事也是个不显山露水的人,或者每个人都知道了,只有阿华一个人不知道,竟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读的是纺织系。他在公司里当服装厂厂长,关于他的出处和作品,阿华也是后来在网上无意间得知的。看了他画的几幅画,阿华实在不敢恭维。
  阿华的父亲还带他到蓝老师家拜师。蓝老师是个青年油画家,在一个工厂画宣传画。他的老师是当地一个最享盛誉的油画家,当时已经移民到美国了,据说后来还被里根总统请到白宫画像。
  蓝老师很有艺术家气质,在家的阳台上搭起一个木房子,布置成画室。这里经常聚集着一些画家和一些喜欢艺术的人,成为当地有名的沙龙。
  阿华有时候画国画,有时候画素描。当他拿着素描给陈老师看的时候,陈老师就称赞他的素描画得好;当他拿着国画给蓝老师看的时候,蓝老师就称赞他的国画画得好。阿华盼着某一天能画上油画,给自己做了一个很不错的油画箱。
  阿华学了人物画和素描后还想学山水画,如果让阿华自己说最喜欢什么画,他会说山水画,那种深邃和神秘的意境着实让他着迷。
  民兄在研究所画山水画,年纪比较轻,跟阿华交起了朋友。他的老师是个著名国画家,早年求学于当地一个最享盛名的国画家,三十年代进上海美专,毕业后回乡执教,抗战结束后赴南洋旅行写生,广泛接触当地的美术同人,归国后仍在家乡执教,50年代在那场“引蛇出洞”的“反右”运动中,因为直言犯忌被送到矿山劳动改造。
  民兄有很多古代画家的趣闻轶事,讲倪瓒晚年住在光福,一天与朋友同游西山,偶然饮用了七宝泉的水,觉得非常甜美,以后命挑夫每天去取两担来,挑夫身前的那一桶用来饮用,身后的那一桶水用来沐足,原因是挑夫放屁把后桶的水弄脏了。为了保持前后水桶位置不变,他要挑夫扁担换肩时,低头换肩。倪宅离七宝泉有五里路,这样坚持了很多年。
  不久民兄的老师落实政策返城,也到研究所来了。老画家的神仙鱼口碑极好,但那天他给研究所的一群女孩画小鸡,寥寥数笔便把小鸡画得神形兼备、憨态十足。她们围着老画家看,叽叽喳喳,把老画家哄得十分高兴。
  在工艺美术研究所,阿华还认识了丽珍姐,他们家是缅甸归侨,住在一所学校里面。她有很多外国小说,从此阿华喜欢上了外国文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