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本来是情僧》
第3节

作者: 吴光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母亲大人:您好吗?昨晚,我在杉树的枝头,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星星凝视着我,就像妈妈一样,非常温柔。星星对我说:不能沮丧哦,是男孩子嘛;如果寂寞的话,来找我说话。什么时候呢?大概……就写到这里,期待您的回信,母亲大人。一休

  母亲大人:您好吗?昨天,寺里的小猫被邻村的人带走了。小猫哭了,紧紧抱着猫妈妈不放。我对小猫说:乖,别哭了,你不会寂寞的。你是个男孩子,对吧?会再见到妈妈的。什么时候呢?……一定会的吧。就写到这里,期待您的回信,母亲大人。一休
  泪奔!这个对着星星、小猫说话的小和尚,内心是多么渴望母亲的爱呀!
  “母亲是不是及时回复一休的信呢?”
  “不。”
  “啊?为什么呢?呜呜”
  ……
  人的内在有一股饱满的能量,生命力也是它的一种张扬。通常,除非变态,它会在情感上有两个向度任人拣选。那就是——爱与恨。是的,就像欲望与喜乐,清净与龌龊……仁爱与怨恨也是,它们来自同一股生命能量,只是彼此的取向不同。对于任何人、任何事我们不在爱中消融、释放、满足。就在怨恨中纠结、挣扎、捆绑。
  就像一个孤儿,长大以后,他也许会陷入怨恨这个世界、恨不得诅咒每一个人的心理误区;又或者他会更加愿意奉献自己的爱心,充满感恩,珍惜每一次付出的机会,也为别人给予自己哪怕一点点的帮助而心怀感念。
  而重要的是,最终,我们只有在爱、包容与宽恕中才能得到解放,得到心灵的解脱,得到自我的救赎,做出积极的建设性的回应或者反而是最坚决的抗争。而不是,只是抱怨与愤懑。
  所以,痛苦的经历,即便恶劣的外在强加而来的痛苦经历,也并不能真的把人推向“地狱”。恰恰相反,如果在关键的时候,得到好的教育与指引,做出正确的方向选择,那反而是通向完满的台阶。一切在我们自己,在我们自己的选择。
  幸运的是,一休虽然不能时常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却一直循着这样的台阶,得到妈妈精神上的佑护与激励,还有他的那些师父们的关爱与教导。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没落家的孩子早懂事。就是这样,当一个人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他经历的痛苦越多,觉悟就会越加深入透彻。经历的痛苦越深,他也越对一切充满悲悯,充满深情。这些是成正比的。难怪13岁的一休,就能写出《长门春草》这样的深情诗句——
  秋荒长信美人吟,
  径路无媒上苑阴。
  荣辱悲欢目前事,
  君恩浅处草方深。

  (选自一休禅师《狂云集》)
  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涌动在他内心的绵绵思念,感受到他感恩的赤子情怀。
  一休在诗中说,很长时间才能接到妈妈您的长信啊,(咫尺天涯)我却没有机缘去与您相聚。(注二)
  荣、辱、悲、欢(百千滋味)都蕴含在目前的这种状况里吧,您对我的亲恩与情感“浅”的地方,恰恰是让春草(一样的生命)生机勃发深深生长的地方。
  正如这首诗表现的,抒发出这“深”“浅”之间复杂况味的一休,又一次长大了。(写到这里的时候,又不禁眼泪打转啊,为了懂事的一休,为了一休的妈妈,为了母子连心。一休母亲表面上“狠心”地把他送到寺庙里去,并且并不经常给他写信,实际上一直在暗中关注着他的点滴成长乃至生命安全,这在后面会有很多事例。而可贵的是,小小一休的内心,已经完全理解母亲那些难言的苦衷与造就他的种种良苦用心。)

  不眠之夜的泪水没有白流,内心对于“情”的醒觉随着心中的酸楚不断深入。正是世间的生离死别,正是佛说的无常八苦,让一休更深地领悟,对身边的情感,对世人,对一草一木都倍加珍惜。
  那是一次次淘洗,淘得没有了私我,而只剩下恩情。
  是的,无论是对母亲、对恋人还是对众生,“深恩”“恩情”这样的词在后来一休的诗歌里频繁出现。
  《长门春草》这首诗,一时在京都传为佳话。
  每个人都知道他的故事,每一个人都赞叹。人们感受到了一休难舍的眷恋,也体会着他母亲为了成就他而付出的深心。

  仅仅十三岁,他那天赋的诗才与他深厚的情谊相比,竟然一下显得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尽管,那才华一样在当时名冠朝野,在今天艺惊四座。
  (待续)
  日期:2012-06-14 10:24:11
  继续——
  以上听来唏嘘感慨,却不要误会成出家是件凄苦事,好像都是些迫不得已最后的生路。虽然一休的出家有他身份背景的特殊性,但也是母亲为他选定最好的人生方向。若对于信的人来讲,那更是一休必走的天命。常理上,她不是完全没有出路,至少将一休一早就过继给别人也是没问题的。为什么偏偏要选择出家呢?须知一休母亲是笃信佛法,深明大义的人啊。这就得了解下相关“出家”的作料了。

  “出家”是指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去做和尚以专心修行,专心参悟人生宇宙万象的真谛。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追寻人生的意义。“人生意义”,尽管这个词就像“真善美”一样,在每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都容易遭人讥笑,但奇怪的是无论到什么时代也总有这么一群“一根筋”的异类去求索。而且好笑的是,从老子那会儿就有人闻“道”大笑,从孔子那会儿就感叹世风日下,人心非古,道之不存。仿佛人类有文明以来,几千年最爱好的尽是些醉生梦死欲壑难填。

  而出家,就是这么个力求跳出欲望枷锁追求神圣的事情。真个稀有难得啊。古德有云:出家者,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也。说的是——出家是舍身透命,大智大勇大担当的大丈夫之举,不是世间文治武功所能比对的。不过,这可指的是“真出家”者,而不仅仅是外在形式,披个袈裟、烧几个戒疤,守点子咸淡戒律而已。“真出家”者出离五欲尘劳、三界火宅,心无挂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精神世界是何等丰富呀,断然不会一派凄凄惨惨戚戚啊。当然,尽管真正的觉悟与形式上出不出家无关,但若能真心发心出家——从此把自己奉献给追求真理与服务大众的事业,还是值得钦佩赞叹,恭敬顶礼。

  正是这样,大出世人所料的,古代真正发了大心出家乃至觉悟的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都是去寻找那份心灵的富足。比如唐代,大家熟悉的高知阶层——士大夫、大诗人们,不仅自己都在家学佛做居士,时常还要向那些出家的大禅师请教。看看李白的诗吧——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
  青莲居士这一沾禅,竟有些王维的味儿。说到王维,王维也是一样,被“七祖”菏泽神会禅师说得一愣一愣的,小学生一样反复请教,对于大师直示的最上乘还是没整明白。再看杜甫老师拜见禅师的作品,也是一个味道——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
  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谒真谛寺禅师》)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他老人家言下之意,简直是恨自己割舍不了儿女情长,怪自己想得不周到——不出家起码也把家安得离禅寺近点呀。
  诗仙诗佛诗圣们都说了,顶多再举一个白居易求问鸟巢禅师,其他人可想而知,尽皆如此。至于后代,一个苏东坡冠盖群雄,尚有佛印了元禅师“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著名公案。而且,其实也许大家有所不知的是,这位禅师对苏子那可是耳提面命反复教育得紧。《竹窗随笔》等记载他好多次唠叨,甚至就写信直说:“子瞻你读了万卷书,文笔也没有一点俗气,为什么对于自己的生死大事反而不清楚呢?”(注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